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561部分

逆水行周-第1561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知道,知道。。。。”

    宇文温前段时间为了编故事辟谣,用脑过度,所以思维发散得厉害,看着眼前三碟鲍鱼,思绪自然就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三碟鲍鱼,其一是腌制海鱼(黄鱼),其二是腌制带鱼,其三是腌制鱿鱼,按着陈媗所说,都产自青徐沿海渔场,如今是长安市面上很常见的海产品,不是专门供应给皇宫的“特供鲍鱼”。

    看着这三碟鲍鱼,宇文温浮想联翩,想起国计民生。

    也许旁人会觉得奇怪:吃个饭都能联系到国计民生,会不会太那什么了?

    宇文温觉得不会,因为小小一条鲍鱼,确实能体现时代的变化,以及作为明德年间百姓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青徐沿海地区到长安,距离超过两千里,按着以前的运输成本,即便青徐沿海出产的鲍鱼再便宜,运到长安后售价都会暴涨。

    光是运输成本,就比鲍鱼的原价高许多倍,所以即便在沿海地区很常见的鲍鱼,也不是内陆寻常人家消费得起的。

    寻常百姓不仅消费不起沿海地区运来的鲍鱼,就连本地出产的河鱼也消费不起。

    原因很简单,烹饪河鱼的成本高,吃起来不划算。

    以鱼做菜,要用油,用佐料,还得放盐,这对于斗升小民而言,都是不菲的生活成本,而且烹饪过程要用更多的柴禾来烧火,如此做出来的鱼才能入口。

    所以,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即便家乡就有河鱼,吃起来却耗钱,为了节省开支,宁愿煮野菜羹果腹。

    在家门口就能捞上来的河鱼都吃不起,哪里还吃得起外地运来的高价鲍鱼?

    但现在不同了,随着通济渠的通航,外带火轮船航运的出现,沿海的海产品(腌制品或干货)运往关中,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供货量充足。

    所以在长安市场,鲍鱼、昆布等海产品的价格便宜(相对以前而言)。

    加上黄河中游火轮船航运的普及,甚至连河套地区的各大城池都有鲍鱼、昆布销售。

    这样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大兴土木,切实方便了各地物资的流通。

    虽然许多平民依旧一个月都吃不上几口肉,但至少肉食和盐的来源丰富了:鲍鱼即是肉食,也是盐的来源。

    不买或者少买盐,多买几条鲍鱼,一家人吃起一日两餐,也能有肉、有咸味。

    这不是宇文温自吹自擂,他手头上有统计数字支撑这一事实,譬如:在关中各水陆转运码头扛包搞装卸的苦力们,东主包吃住的饮食里,鲍鱼是常见荤菜。

    不是说东主多有良心,而是因为鲍鱼价格便宜又容易购买,拿来“喂”苦力确实很合适。

    因为鲍鱼本身就很咸,所以烹饪时不需要加盐及佐料,用来做菜起来很方便,更何况这是荤菜,东主招工时很有吸引力:包食宿,每日有肉吃。

    那些天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苦力们,直接用鲍鱼送饭,不仅能吃饱,还能补充盐分,能够很好地恢复体力。

    关中是这样,各交通便利的水陆转运码头也是如此,小小鲍鱼因为是腌制食品,所以耐存储,被火轮船运载着,通过通济渠、永济渠、黄河、长江运往内陆地区,出现在越来越多家庭的食案上。

    对于家境拮据的人来说,鲍鱼本身就盐渍入味,不需要额外放佐料和盐,甚至不需要用油来烹饪,直接将鲍鱼块和粥、羹一起煮就能食用,既有咸味还能补充盐分,再方便不过。

    所以,将物美价廉的鲍鱼(咸鱼)向内陆地区大规模倾销,是宇文温改善民生、增加百姓肉食来源的办法之一,而依靠海洋捕捞提供大量肉食(鱼肉),比起内陆养殖业,有很大的成本和产量甚至时间优势。

    养猪、牛、羊、鸡、鸭、鹅需要大量的饲料、草场,还需要时间,譬如养猪,在这没有高效促生长饲料的时代,一头猪从幼崽到成年,一般需要喂养两年时间,但在海里捕鱼却不同。

    在这个时代,沿海海产丰富,海船不需要进入深海,在近海渔场捕鱼就很容易能满载而归,对海鱼进行加工之后,制品相对耐储存,可以输入内地。

    只要增加捕鱼船队规模,那么每年都能稳定向内陆地区输入大量鱼肉制品,这可比增加养殖场规模的难度小得多。

    所以,心心念念要改善民生的宇文温,在火轮船问世后,开始大力扶持海洋捕捞业,要让科技进步带动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他美其名曰“鱼我所欲也”。

    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提高捕捞效率和产量,然后规模化加工海产品,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将鲍鱼向内陆倾销,即促进沿海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渐渐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但这一宏伟规划的前提,是突破几个技术难关。

    技术难关,包括捕捞、腌制(盐渍)、食品存储及运输等关键技术问题,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宇文温之所以会对着三碟鲍鱼感慨,就是因为这个“小目标”的实现来之不易。

    作为皇帝,他想吃鳆鱼(后世所称鲍鱼)都不难,更何况鲍鱼(咸鱼),但对于市井小民来说,这就是个难题:首先市面上要有相对便宜的鲍鱼,其次,自己有余钱来买。

    前一个问题,好不容易初步解决,所以宇文温看着三碟鲍鱼颇为感慨,而后一个问题。。。。

    后一个问题,对于他来说,任重而道远。

    毕竟,即便在长安城里,也有面黄肌瘦、衣服破旧,靠着捡马粪挣钱的孩童,所谓盛世,目前真的只存在于官员的奏章里。

 第三百八十九章 利字当头

    风和日丽的上午,政事堂,三高官官就坐,天子亦在上首,堂中央平台上,几名吏员正在摆弄模型,这个模型是对捕鱼场景的模拟,主要是向天子和政事堂诸公展现具体的海上捕捞场景。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这种场景,是在场宰执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光靠文字叙述、草图描绘还不够,必须靠模型来展示。

    以便向天子和诸位宰执表明,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宇文温决定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以便让更多的人吃上廉价鲍鱼(咸鱼),改善民生,但这种政策,却遇到不小的阻力。

    海洋捕捞业,已经超过传统官员的理解范畴,对于中原朝廷而言,农业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所以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统治者关心的是如何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如何确保粮食产量,使得百姓有一口饭吃而不会造反,诸如出海捕鱼这种风险极大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涉及。

    出海有风险,所以沿海地区渔民出海,基本上是在刀头舔血,对于传统的政治观念而言,劝人出海,就是让人送死,这是“不仁”。

    劝别人出海,死了,留下双亲在家,孤苦无依,是为不孝。

    那么,逼迫百姓不仁、不孝,非人君所为

    其次,渔民出海,在海上做些什么事情,陆地上的官府是管不着的,而这些渔民很可能盘踞海岛为寇,要么在海上攻杀别的渔民,杀人夺财,要么驾船到别的沿海地区打劫,变成巨寇。

    出了人命,苦主到官署哭喊,地方官要作为,却不知去哪缉凶,考核政绩时被上官批为“无能”。

    不作为,万一苦主闹事引发民变,当官的吃不了兜着走,还是倒霉。

    所以,渔民出海,对于官府来说会造成各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治安问题,按照官僚集团的一贯德性,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禁海,把人都禁锢在田地里,好管理,轻松得很。

    这样的政治惯性持续数千年,甚至形成了某种“政治正确”,所以要是有谁鼓励百姓出海,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

    但这种阻力,在利益面前屁都不是。

    官府不喜欢百姓出海,因为要为此承担的责任比收益大很多,也就是说形同“亏本”,可若是出海能给官府带来好处,利字当头,谁挡路谁就要死。

    别的不说,以宇文温熟悉的明代历史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官绅,强烈支持朝廷禁海,但实际上东南沿海的海贸依旧旺盛,各大海商后台都是这些官绅。

    如此奇怪的现象,说白了就是利字当头。

    对于这些有能力做海贸的官绅而言,朝廷实行海禁,那么明面上就不可能收税,而且阻挡了正经商人涉足海贸,他们把持海贸通道,却不受海禁政策影响。

    以海禁为门槛,将竞争者挡在门外,把海贸变成自己专营的财路,还能通过避税达到利益最大化,何乐而不为。

    所以,什么仁义道德,在暴利面前和土鸡瓦狗没区别。

    宇文温要突破官僚集团的阻力,推动海洋捕捞业,就得打好“利”这张牌,让朝堂诸公意识到,开展海洋捕捞业,虽然利润比不上做海贸,但对于朝廷而言同样有利可图。

    这是于公,于私,大家私下也多了一条捞钱的门路,总不会有人嫌钱多。

    当然,天子和宰执们在政事堂这种庄严神圣的地方谈“利”,显得太市侩,仿佛街头巷尾的小商贩和平民讨价还价一般,所以得换个名头,那就是谈发展海洋捕捞业要如何“利国利民”。

    空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关于深化开展海洋捕捞以“利国利民”,有司准备了许多资料,将这几年沿海各地捕捞行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汇总,并进行了近期、长期规划。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各主要海港所在地的州郡官员,也将当地民生、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税收情况进行总结,一并上呈。

    与会诸公都已提前看过资料,所以即便之前对于海洋捕捞业一头雾水,现在都至少有所了解,而通过提前看资料,也让大家有充足时间思考问题,再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

    因为周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海洋渔业管理官署,所以今日在政事堂进行讲解并接受质询的官员,以两洋市舶司官员及贸易公司人员为主。

    模型摆放完毕,宇文温放下资料,开始听人讲解。

    模型场景之一,展示传统的帆船捕鱼方式(单船),这种帆船可以是桨帆并用,也可以是单、双桅帆船,捕鱼方式和内河渔船一样。

    模型场景之二,传统的多船捕鱼方式,一般是两艘船(可以是桨帆并用)拖着一张大网在海里捕鱼。

    模型场景之三,新式机帆两用渔船(明轮渔船)的拖网捕鱼方式(单船),看上去和传统单船捕鱼方式相同,但双方所用渔网可是天差地别。

    这一点,从模型上就可以看出来:传统渔船的渔网,比起明轮渔船的渔网,就像茶杯和酒坛相比,差距明显。

    用蒸汽绞盘收放的新式拖网,无论是长度、宽度还是分量,都比传统靠人力收放的渔网大很多,而机帆两用的明轮渔船,虽然有耗煤量大的缺点,但比起传统渔船,可以更灵活的在渔场进行拖网捕鱼。

    虽然新式拖网和传统渔网的材质相同,都是麻绳编织,在海里泡久了就会烂,必须经常晾晒,也就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是因为有了新式织网机,新式拖网的价格不算高(相对),而且数量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