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929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929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交道的时间,你们这些抗联的同志可比我们长多了。对他们的了解,也比我们透彻。就让你讲一讲。”
  两位老总这么一说,这位刚刚还胆大包天打断两位首长谈话的人却是有些不好意思了。挠挠头,站起身来道:“我倒是没有见解,不过两位首长说的对,我正是想根据我们在东北与关东军与伪满军长期作战得出的一些经验,想到了一些补充建议。”
  “不过两位首长,我在抗联工作的时候,上级一向要求我们这些做参谋长的,在分析与判断的时候,都要在地图上同时都将自己的想法完成图上作业。您看我是不是可以在地图上把我的想法说一下?这样可以说的详细一些。”
  这个胆大包天,敢打断上边正在商议事情的司令员和政委谈话的先头旅参谋长,正是抗联选派到关内部队工作,带领一批从抗联选拔的骨干协助关内部队训练的原三师的副参谋长林志强。
  林志强是第一批并入现在东北军区前身吉东军区的三路军干部,在三路军的时候曾经担任过连长、实际起到政委作用的团政治部主任。实战经验丰富,对敌斗争也更是坚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政双全指挥员。
  在西征前夕,因为身负重伤留在下江地区养伤。后随着现任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高禹民,以及留守部队一起,并入当时的吉东军区独立师。在独立师先后担任过营长,旅作训科副科长,军区司令部作战处三科科长。在去年夏季作战之前,为了加强各师参谋力量,调任五师任副参谋长。
  曾经在参军之前读过一年高中,是全军中级干部之中,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加上又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他。是杨震与郭邴勋两个人,在当年军区教导队第二批学员里面最得意的弟子。
  其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军事素质相当的过硬。在杨震和郭邴勋的苦心培养之下,无论是对师一级的合成战术制定,还是团级作战指挥,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最关键的是,在长期与伪满军警作战期间,养成了丰富的针对伪满军警的作战经验。
  去年杨震入关与中央研究今年关内外配合,打通关内外交通线的计划时。按照中央要求,从抗联之中抽调一批实战经验丰富,军事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和班长、骨干,调到关内部队预定出关作战部队中任战术基础教员的时候。
  他因为在去年冬季考核各项测试之中,参谋专业与团级作战合成战术总分排第一位的原因,被郭邴勋选拔为带队总教官。如果不调到关内,他已经被内定任新组建的十八师任副师长兼参谋长的。
  后来因为中央的要求,与从抗联抽调过来的人员,一起留在新组建的冀热辽挺进军工作。在挺进军重新组建完毕之后,被新任的司令员,特地任命为先头旅的参谋长。利用其熟悉关东军与伪满军战略战术的长处,以及长期在抗联工作对抗联各级干部比较熟悉的先天优势,为全军开路。
  实际上眼下的林志强,尽管很受上级重视,但是满肚子里面却是压了一大股火气出不来。原来在任战术教员的时候,还好一些。轮训关内部队连排班长,以及战斗骨干的工作,虽然累了一些。但工作展开比较顺利,那些连排班长们也听讲。
  对于自己的命令,虽说因为训练量大而多少有些怨言,不过服从性也比较好,毕竟纪律在那摆着那。而且这些人也知道,这些东西是在战场上可以救自己命的。可抗联的步兵基础战术运用,与关内部队完全两样。
  都是什么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连级攻击与防御部署、火力安排,班排战术运用,这些关内部队之前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战术。原来的一条散兵线攻击形式,被彻底抛弃。
  取而代之以每个战斗班各个战斗小组交替掩护,正面强攻与两翼渗透的作战模式。即便发起班级进攻的时候,也要分配出掩护与攻击组。这些战术,让那些原来在攻击的时候没有主次,动不动就全员出击的连排班长感觉到极为的新鲜的同时。也明白这些战术,在今后的战斗之中会极大的减少他们的伤亡率。
  所以这些人,虽说训练量太大而累了些,但学的还是很有劲头的。当然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干部来说,指北针的识别和地图的识别,却是让他们很头疼的。针对不同地形,连排级防御战术工事的安排,也让他们很头疼。
  但是以但自从担任这个旅参谋长以来,却是因为自己的建议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或是压根说话就没有人听而憋了一肚子的气。在工作上,他感觉自己这个参谋长与其说是参谋长,还不如说是杂事总管。
  除了统筹部队吃喝拉撒睡等原本是后勤部长的职责外,就是培训旅部大部分连基本的战术沙盘都不会做的参谋。在不就是充当一个高级传令官的角色,将两位军政主官布置的任务上达下传。
  其余的工作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至于在抗联之中参谋长日常负责的部队编成、训练安排、作战计划的拟定,他这个参谋长基本上是无权过问的。这些事情,在关内部队都是军事主官说了算。哦,政委有的时候也会干预。
  关内各个部队的旅长和政委,包括团一级的指挥员,更多的是以自己以往的习惯和经验指挥作战。长期的无补给,装备悬殊的作战,让这些干部也大多数养成了凭借自己的以往经验作战的习惯。
  甚至因为东渡黄河以来,需要自己去打下根据地,打下生存空间的原因。关内部队的军事主官独立性更强,也就是说一切都要自己说了算。遇到一些强势的军事主官,别说他这个参谋长的意见,就是政委的意见都听不进去。
  而对于参谋工作,普遍都看不重,更不要说是借重了。甚至有一部分的干部,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对战况的分析,只信任自己的直觉。除了一些高级指挥部和部分部队之外,大部分部队的参谋工作,干的都是基本上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情。


第986章 野路子与正规化的冲突
  现在关内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在战场上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而这种情况,指挥单纯的步兵作战还可以。但是指挥一支合成化的,哪怕是半合成化的部队打一场合成化的战斗,就有些吃力了。
  而到关内部队这段时间之内,林志强也发现关内大部分部队参谋的总体业务水平,也实际需要差的很多。这些参谋与其说作战参谋,还不如说是一些部门管理员,甚至是下级部队的预备指挥员。
  除了高级指挥部和个别部队之外,大部分旅团级别的参谋数量不是不够,就是水平太差。甚至有的参谋,连一张简单的地图都做不好。大部分的部队,对参谋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也不够。除了少数大军区培养出来的人才之外,大部分的参谋徒有虚名。
  这些参谋在很多情况之下,该参谋的不参谋,不该参谋的瞎参谋。尤其是团一级的,更加严重。作战参谋不会看地图,通讯参谋不会摆弄电台。到了战场上,还经常代理下级指挥员带头冲锋。这一点与抗联参谋长权限很大,各级参谋分工明确,该做什么做什么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当初部队自从一出关以来,甚至早在这个旅组建,林志强被任命为该旅参谋长的以来,与先头旅的旅长相处的并不融洽。倒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双方对一些军事理念,以及一些行军部署方面的分歧太大。
  关内外的作战环境不一样,敌情不一样,周边的实际情况更是有着天差地别,导致了双方的军事理念相差太大。尤其他与关内调到东北工作,本身经历过关内外两种战场差别的那些人不一样,是抗联土生土长的干部,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出关部队的先头旅长早在红军的时候,就担任过主力团长。到晋察冀军区之后,又担任过军分区司令员。而且其所在的位置,一直都是晋察冀军区最关键的位置。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军事斗争生活,使得这个先头旅长不仅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实战经验也极为丰富。
  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军事理论。虽然在步炮协同方面,以及合同战术方面,因为本身的视野和关内部队长期缺乏重装备所限,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但实战功底,极为扎实。论起游击战和山地运动战来说,都可以称得上专家级别的。
  要知道,关内部队就是按照抗联部队一个师编制的军分区,也没有几门迫击炮。就那么几门迫击炮,炮弹还像金子一样珍贵,等闲是绝对不舍得使用的。就是想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地方去学去。想搞多兵种协同作战,更没有那个条件。基本的火炮都缺乏,更别说别的重装备了。
  而且关内外部队的条件不同,一些步兵基础战术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装备和弹药的限制,关内部队更多的是注重白刃战、伏击战、山地运动战,至于火力压制主要是依靠神枪手和少量的机枪。
  但是一些步兵基础战术训练,以及步兵火力运用,与杨震当初亲手抓,一手拟定的抗联战术训练相差太多。没有办法,条件不行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基层干部正规军校出来的几乎没有,装备条件奇差。所有的战术训练,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来。
  这也造成了,全军各团级作战单位的作战风格,战术运用没有一个相同的。就是一个旅下辖的三个团,也有三种作战风格。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招数。这种一个旅三个团,竟然有三种不同的作战指挥风格,全世界恐怕这是独一份。
  与后期解放战争各部队陆续编成纵队、旅一级的合成作战单位不同。此时的十八集团军,大多数还是以团一级为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说在分散游击的情况之下,各个部队实际是以团为基础独立作战单位的。
  但也正是这些在一些正规军眼中的所谓野路子,却来了一个乱拳打死老师傅。让受到严格训练的日军军官,在华北的山地战之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虽然因为装备和训练无法改变战局,却也拖住了大量的日军无法南下。
  关内部队装备差,一个团如果能有五挺重机枪,一个排能有上一挺轻机枪,就算是绝对主力团了。要是有那么一两门迫击炮,那就是整个大军区的王牌了。在机枪少、弹药奇缺,重火器更少,至于炮想都别去想的情况之下,平时就是想搞一些步机协同训练或是步炮协同训练,也搞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个本钱搞。眼下尽管装备上来了,但是由于时间过于紧迫,部队训练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级指挥员的能力,与实际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就表现在对炮兵运用的不熟练、不掌握,甚至连机枪配置和运用也很难做到运用自如。
  大多数的时候,机枪的任务就是那里人多往那里打。至于火力压制和封锁,没有那么多的子弹浪费,也没有那个必要。而且,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营以下干部,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怎么去部署机枪火力重点。
  各级干部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大多数的情况之下,还是以各自在长期战争期间磨练出来的野路子为主。在战场上指挥,也更多凭借的是各自多年积累的经验。也就是让很多人引以自豪的战争大学毕业生。
  尽管各个部队的高级首长,也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