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684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84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对身后的那位东南局副书记道:“马上给中央发电,将我们已经与三战区之部队遭遇,并发生冲突的事情上报中央。请中央向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强烈的抗议以及交涉。”
  “抗议他们在我军按照军委会命令北撤之时,非但没有给予任何的协助,拒绝拨付必要的经费,甚至违背承诺派出部队对我北撤之部队非法拦截的行动。希望重庆方面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立即命令三战区终止非法军事行动,停止对新四军的攻击,并严惩肇事者。”
  杨震的话音落下,听到他的命令。那位东南局副书记与身边的政治部主任和副参谋长等几名皖南部队最高负责人对视一眼后,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政委,既然我们提出希望中央能与重庆方面交涉,那我们是不是先停止军事行动。等待中央的交涉结果,以免政治上陷入被动?”
  对于这位副书记的建议,杨震却是坚决摇了摇头道:“中央与我们远距千里,先不说重庆方面会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就算会,等中央交涉完毕,重庆再给三战区发电报。这一圈下来,黄花菜早就凉了。”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几乎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我们现在已经是四面楚歌,每耽误一分钟,都会至部队与险地。如果重庆方面有意拖延,等我们尸骨都寒了,那边也不会下达停战的命令。所以我的态度很明确,中央那边该交涉就交涉,我们这边该怎么动手就怎么动手。一切以尽快突破封锁线为重。”
  “政治上的事情,自然有中央负责。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改善眼前这种被动的情况。告诉各部队,集中兵力。那里遇到拦截,就从那里给我撕开一条口子。总之一句话,既然他们不想让我们顺顺当当的走,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只能打出一条路来。”
  杨震的意思,在场的几个人都听明白了。杨震的话说的很清楚,中央交涉是中央的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怎么做那是自己的事情。杨震这番胆大包天的话,几个人听了都不禁咂舌,这个年轻的家伙胆子也太大了吧,连中央都敢指挥。
  只是按照党内职务安排,杨震才是整个新四军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一把手。无论是新四军军分会,还是东南局杨震这个第一书记无疑有着最后的决定权。尽管几个人对于杨震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但在党内严格的纪律面前,还是选择了无条件的服从。
  在交待完希望中央向重庆方面交涉的事情后,杨震才有些不紧不慢的走到听到他那番话后同样目瞪口呆的军长面前道:“希夷同志,我已经说够了也说累了,我不想再强调什么,但是有一点我想我还是应该再说一遍。不过这也是最后一遍了。”
  “你是整个皖南部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员,战场指挥是你的使命,也是你的职责。对于现在来说,你的责任就是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来,掩护军部按照预定的计划北进。你我都是军人,都知道战场上临机决断对战局的影响。我希望你不要在有任何的犹豫和顾虑,更不要有思想上的包袱。切实的履行起你作为军事指挥员的职责来,一切以全军的安全为重。”
  说罢,杨震举起望远镜向前方正在激战处观察了一会才道:“从现在起,我对整个部队的作战指挥上,不会再发表任何意见。此次部队的突围作战,一切由你负责。我给你当这个后台老板,各个部队指挥员有什么意见,可以让他直接来找我。”
  杨震的这番又一次明确表明自己态度的话,无疑让情绪显得有些低迷的军长很是振作起来。杨震的话音落下,他在没有任何的犹豫,走到参谋处长面前,连续下达几道命令:“命令左翼一纵立即集中兵力,全力向徽河一线突击。以最快的速度突破五十二师的封锁线。”
  “对于此次路线选择我们做到了严格的保密,开始北撤后又行动迅速,三战区的反应不见得那么的快。球岭一线的五十二师部队不会太多,最多只是一些先头部队。如果我军动作迅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突破其封锁线。”
  “告诉张正坤,在完成抢渡徽河后,立即抢占榜山掩护军部快速通过。同时除留下三团就地阻击五十二师后续部队之外,主力两个团调头向南廊桥一线纵深发展,迂回三溪四十师侧翼,与正面攻击部队配合。”
  “命令中路部队,立即五团沿百户坑东侧山梁、老一团沿西侧山梁,配属直属炮兵营、重机枪营,向星潭一线攻击前进,务必于今日黄昏之前抢占星潭。与一纵南下部队配合,彻底的击溃当面之四十师,为全军打开一条通路。”
  “军直属特务团配属军教导总队两个营,由周桂生、冯达飞同志统一指挥,抢占园岭、牛栏岭一线。阻击七十九师,掩护全军侧翼。限各部在接到命令之后,半个小时之内要全完展开。也就是说半个小时之后,政委和我要听到各部发起攻击的枪炮声。”
  军长在部署的时候,杨震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静静的听着。等到军长部署完毕后,杨震才对参谋处长道:“告诉各部队,在战斗之中一定要集中兵力和火力,不要顾及伤亡代价。还有,告诉全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动作迅速,行动果断就一定能敌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杨震只说了这两句话后,便闭上了嘴,只是面色显得有些沉重而已。皖南事变终于还是没有能够避免,这对于杨震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对于自己的到来能不能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杨震内心之中虽说有了一定的预料。但目前的形势对于他来说,终究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虽然两年来在东北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大风大浪。但是皖南部队能不能在自己指挥之下,避免自己在后世所知道的历史那样的结局,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尽管对于已经重新创造了部分历史的杨震来说,眼前这些战斗力远逊于日军的三战区部队,并不是太大的负担。
  对于杨震来说,皖南的情况与东北的形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自己来皖南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二十天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关系到全军生死存亡的行动来说,多少有些显得过于短暂。
  东北军区部队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虽然目前发展到几十万大军。但是自己对于团以上的干部的熟悉程度,却是皖南部队无法相比的。那里的团以上干部,自己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他们身上的优缺点来。
  二就是对皖南部队的真实战斗力有多少,杨震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底子。他依靠的只是军部有关人员的介绍,以及自己后世所知道的新四军真实战斗力。时间太短,使得他根本就无法彻底摸清楚皖南部队的战斗力,是不是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尤其在抵达皖南后,杨震发现这里的形势远比自己后世了解的还要复杂多的情况之下。


第688章 鏖战皖南
  对于整个皖南部队真实的战斗力以及各级指挥员的能力,杨震自认了解的不多也不全面,这也是杨震为什么会对这位希夷军长敢于大胆的放权。授予他自新四军组建后,从未获得的真正军事指挥权。
  对于杨震来说,让一个熟悉部队的人来指挥,总比自己这个陌生人要好的多。真正军人出身的杨震,在战场之上自认不会逊色眼前的这位军长。但是在对部队的了解上,他到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外来人。
  作为一支部队的创建者,除了那位已经到了延安的副军长之外,对于自己部下的战斗力,很明显没有一个人会比这位军长熟悉。将战斗交给一个熟悉部队的人去指挥,总比对这支部队还不了解的自己要强的多。
  这里不是东北,所带领的部队更不是自己一手创建,了如指掌的新抗联。尽管各个团以上的指挥员,大多都是老红军出身。基本上全部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以及长征的考验,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甚至不少在红军中担任过师一级的指挥员,但对于杨震来说,他们还是相当的陌生。
  当初选定林剑秋以及项永章留下坚持,除了熟悉军部情况的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推荐之外。两个人的简历,也是让杨震下定决心的原因之一。林剑秋是老游击队员出身,游击战争经验丰富。
  而且林剑秋并不是部队的主要指挥员,留下他坚持,不会因为调整军事主官而影响各部队的战斗力。与林剑秋相比,项永章被选中的原因更为简单。因为他本身就是皖南人,对这里的地形和民情都相当的熟悉。
  如果时间上来得及让自己可以对这些干部再熟悉一些,杨震在选择人选的时候,绝对不会如此的草率。至少在军事主官上,他还是会在仔细的斟酌一下的。但是现在,在部队即将出发,各团军政主官皆不宜变动的时候,抽调这两个人杨震认为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部队的战斗力了解不深,是杨震放权给军长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不过现在,杨震既然已经说了对于作战部署不参言,当真是说到做到。在军长部署作战的时候,他虽然就坐在边上,却是一言未发。
  等军长部署完毕,习惯性的看向他的时候,想要征求一下他关于部署上的意见时。他只是强调了一遍狭路相逢勇者胜以及集中兵力、火力这一基本战略要求之外,再未多说一句话。只是坐在那里,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看着一言不发,甚至摆出一副闭目养神样的杨震,军长与周边的几个高级将领只能苦笑的摇了摇头。这位年轻的新政委表现的也太过放松了吧。你当政委的,至少也要起到一个监督作用。
  按照规定,政委是有最后决策权的。在作战之中,是负责对整个作战行动进行最后把关的。可你这个当政委的一言不发不说,现在居然连眼睛都闭上了,明显摆出一副我完全信任你们的样子。这政委有这么当的吗?
  实际上杨震的大名以及经历,在座的高级将领基本上是无人不知。自战斗打响后,大家都想看看这位白手起家在东北打下那么大一块天地的年轻将领,究竟有什么本事。那里却是没有想到,这位新政委到了战场之上,居然摆出一副如此架势。
  相对于身边各级干部的各有所。那位终于获得了真正战场指挥权的军长,心中却是百感交集。相对于以前的不信任,甚至排挤。这位几乎比自己整整小了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关键时刻给予的信任,却是让这位军长相当的不习惯。
  在调整完毕部署后,军长转过头,想要就自己的整个部署征求一下杨震的建议。却没有想到,杨震只是简单的说完两句话后,便闭目养起了神。无奈之下,军长只得转过身继续讨论前面的战况。
  只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杨震此时貌似在养神,但实际上他的脑袋并没有片刻的休息。军长刚刚的部署,他听的很清楚。但在杨震看来,在眼下集中兵力先打垮当年的四十师,无疑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
  只有趁着四面的其余各个师合围上来之前,打掉这个拦路虎,进入旌德的天目山区,皖南部队才算真正的脱险。在目前只有与华山一条路的情况之下,就算自己亲自出手,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杨震虽然在军事部署上没有表态,但是他的这个态度以及之前的命令,却是无言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