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242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42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震不知道,正是他的这个记忆几乎差一点就断送了季青的性命。那位被调回关内工作的抗联师长并未在冀中军区工作过。而是先在一二零师,后来调到大青山骑兵支队任团政治处主任,绥蒙军区武委会主任。他将曾经在冀中战斗过的一二零师与冀中军区给搞混了。
  当还不知道自己被杨震给晃点了的季青提出,要寻找在抗联战斗过的冀中军区干部来识别自己身份时。却被告知冀中军区虽然东北人不少,但大多都是东北军出身的,曾经在抗联工作过的一个都没有。
  听到这个消息,没有想到那位神通广大,料事如神的年轻人也会犯记忆上错误的季青当即就傻了眼。找不到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任凭他满身是嘴,这下也解释不清楚了。
  要说这个时代常年生活在战争情况下的干部办事就是干净利落。警惕性极高的冀中军区敌工部门的负责人人见到他即没有有效的身份证明,又找不到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直接将他当成了日伪特务判了死刑,并且立即执行。
  好在季青的运气还算不错。虽然杨震记错了人家的部队,但有一点他没有记错,这个时候正是一二零师抵达冀中军区的时候。而杨震记忆中的那位季青的老战友,原五军一师师长李荆璞被调到莫斯科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回关内,此时正在一二零师工作。
  要不是奉派到苏联学习至今已经调离抗联两年,在听到冀中军区敌工干部偶然间提起,抓到一个自称抗联二路军的一个伪满特务后,急于打听东北抗联的情况的李荆璞赶过来证实了他的身份,将已经被绑上法场的他解救了下来。恐怕他还真应验了杨震的话,被自己人给误杀了。
  在得知季青的来意之后,知道事态严峻性的李荆璞不敢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将他的情况上报给一二零师师部以及冀中军区的首长。
  在得知这个几乎被当做派到关内的伪满特务而枪毙掉的一脸书生相的人,居然是被抗联派到关内寻找党中央的联络员,而且身份居然是抗联军政委后,一二零师与冀中军区的首长也大吃一惊。
  在向延安发电报,与一月份已经调任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原四军军长取得联络,彻底的证实了季青身份后,一二零师那位爽快的师长立即派李荆璞这个季青的老战友亲自带人护送季青赶赴延安。
  虽然季青一月出发,当月便抵达了冀中军区。但这么一番周折下来,加上此时他所在的冀中军区与延安的交通线并不是很通畅,而且一路上全靠步行。等抵达延安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份了。
  季青不知道,就在东北抗联急切的寻找中央的时候,中央也在多方寻找东北抗联。在晋察冀军区建立以及山东分局建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之内,两地奉中央之命多次派人秘密进入东北寻找抗联,却始终没有结果。
  得知东北居然有人不经苏联,还能够顺利的抵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极为重视。在季青抵达延安后,不到一周,便得到了中央主要首长的接见。
  待季青在原四军军长,现任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延禄以及在返回延安后,原本已经内定调往大青山骑兵支队工作的李荆璞的陪同下见到接见自己的人时,也吓了一大跳。除了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之外,居然那位杨震口中雄才大略的中央领袖也在。
  虽然初次见面有些拘谨,但中央领袖幽默的话语,和蔼的态度,很快便让季青放下了心中的包袱,详细的汇报起东北的形势以及抗联日益艰难的处境,最关键的是二路军眼下的情况。
  当然他只知道的是自己临走时,杨震所部的情况。至于后面的大发展,由他离开的几千人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拥有数万精锐之师,并连续挫败日军的围剿的情况,已经离开部队几个月的他还不知道。
  听到季青前边抗联二路军在日军重兵围剿之下,被迫西征却惨遭失败,两个主力军几乎全军覆灭。三路军同样在日军重兵围剿之下,无法在下江地区站住脚,被迫西进,损失惨重。
  而活动在南满的一路军,也因为主力师长的叛变,所有秘营与交通线以及地下关系全部暴露,而处境日益艰难。东北抗战形势与之前李延禄以及李荆璞离开之时相比,甚至可以用急剧恶化来形容。
  尤其是听到三路军总司令过江求援被苏联方面扣押,以及三路军三军主力一师、九师、六军部分部队因为战斗失利退入苏联后,莫名其妙的失踪,被苏联方面遣送至新疆,使得三路军,甚至整个北满地区的抗联失去全部骑兵,而受到极大损失的汇报后,本来很高兴的领袖,眉头却是深深的皱了起来。
  五百多骑兵,曾经听过李延禄汇报东北抗战局势的中央领导清楚的知道,这几乎集中了北满抗联的全部骑兵。但这些骑兵却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损失掉,被强行遣送新疆,中央对此却丝毫不知情。这实在有些让领袖对那位老大哥的做派有些不满。
  当听到在日军重兵围剿以及严密封锁之下,粮弹两缺的抗联将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之中,因为缺乏棉衣,只能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衫。在甚至数日不得一粒粮食入腹,在冰天雪地之中,便是连可以下咽的草根、树皮都无法寻找到,而且几乎是每日一战几乎近似于残酷的环境之下,还在坚持斗争,领袖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领袖皱起的眉头直到听到杨震所部的汇报后,才略微的松开一些。对于这个季青口中横空出世的杨震的经历,领袖与总司令均是极为好奇,听得也格外认真。
  他们很好奇这么一个大学生出身的文弱之人,是怎么能带着一群由国共战俘组成的散兵游勇,从日军戒备森严的秘密基地杀出来的?甚至还能在敌情那么严重,在人地两生的情况之下,还拉起一支规模不小,听起来战斗力也相当不错的抗日武装的?


第204章 中央
  对于季青的汇报,领袖与总司令听的极为仔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尤其是对于他们兴趣极浓的关于杨震的那一部分,只要季青汇报的略微含糊一点,便当场细致的指出来,要他重新讲的详细一点。
  一场汇报结束后,本来因为领袖的风趣与温和而有些放松的季青早先的放松荡然无存。虽然只是五月天,但他的后背都已经被紧张弄出的汗水给打湿透了。便是连领袖那顿简单却充满湖南飞风味的宴请,除了记住了一个辣字外,都没有吃出什么味道来。
  出了领袖住处之后,想起汇报时的场景,季青不禁侥幸自己记忆力足够。自己在老黑顶子秘营听说的关于杨震每一件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临行之前,还特地找到郭邴勋与彭定杰,甚至李明瑞与黄大力仔细的又了解了一遍。否则还真应付不了领袖细致的询问。
  就在季青离开不久,领袖的机要秘书走进领袖办公的那座简陋的窑洞,将一封电报放到了领袖面前。正在与总司令谈着今天季青汇报情况的领袖拿起电报仔细看了一遍后,将电报交给总司令道:“老总,这是一二九师的来电。”
  “他们证实了他们那里的确曾经有一个名字叫做杨震的大学生干部。而且一二九师的这个杨震与刚刚季青汇报的一样,是北平大学的毕业生。参军之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
  “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市委为了保护这批大学生干部,将其送到延安。后经组织部门统一分配至一二九师工作。原本在师部做敌工干事,后来主动要求下到一线作战连队任职。”
  “为了保护部队中这些大学生干部,在晋冀豫军区成立之后,一二九师将调到晋冀豫军区司令部直属警卫连任连长。去年在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的时候,与其通讯员和几名战士在执行任务中失踪。”
  “本来一二九师还以为他牺牲了,让本来只是想让他下去锻炼一阵子的师政委心疼不已。没有想到原来是负伤被俘。”
  在仔细看过一二九师的回电后,对于领袖的话,总司令点点道:“现在可以确定这个杨震与季青汇报中的杨震的确是一个人。以现在日军还以国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形势下,不会为了一个连长,而下这么大的苦心的。”
  “而且日军这个细菌战实验基地若是真的存在的话,他们不会为了我们,而冒着极大的国际风险,将其暴露并作为引诱我们上钩的鱼饵。无论在那个国家,这种实验基地都应该是绝密的。单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件事情应该是真的。”
  “只是有一点我有些琢磨不透,这个大学生出身的干部,就算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但从参军到被俘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怎么会变化如此之大?”
  “无论是从那个季青的汇报,以及一二九师的这个电报上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学生出身的知识型干部。但他在日军那个秘密实验基地杀起人可与他的经历却又并不相符。他的表现不像是一个刚刚上战场的学生,反倒像是一个老手。对,就是杀人的老手。”
  “他做的那些事情,别说一个刚出茅庐的大学生。就是我这个从军几十年,不止一次亲手击毙过敌人的老兵。要说徒手将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悄无声息的杀的干干净净,恐怕也没有这个本事。要是那些大学生干部都有这个本事,我们的战斗也许要好打的多。”
  “从一二九师的这封电报上对其评价来看,在他们那里时,这个杨震对革命很有激情,工作也极为认真细致。虽然军事理论尚有一定的欠缺,但仔细培养会是一个好苗子。他们师已经决定将他作为政工干部重点培养。”
  “能让他们确定为重点培养,也说明这个人是有能力的,政治上也是合格的。但一二九师的这封电报上表明是准备将其作为政工干部的重点苗子培养,却并未说作为军事干部来培养。这说明,他本身更适合搞政工。这本身就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他的军事才干并不突出。”
  “现在最大的疑点是从这个季青的汇报上来看,从此人的表现来看更加适合任军事干部。而且其单兵作战能力之强,就算我军那些参加过长征,久经考验的老侦察兵也比不上。但在一二九师的汇报上却看不出这一点。”
  对于日军单兵作战能力很了解的总司令对杨震在日军秘密实验基地中的表现,很是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别说一个从参军到被俘还不到一年的大学生干部,就算那些再怎么经历生死考验的长征干部,恐怕也不会有这等手段。
  在未惊动日军的情况之下,徒手解决掉十几个日军看守,这听起来倒不像是一个大学生干部,反倒是像古代武侠小说中那些能飞檐走壁的大侠。一向稳重的总司令,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对于总司令的疑问,领袖也点了点头道:“老总的着眼点还是很准的。我也正是在这一方面有些疑虑。如果他真的有这个本事,也不会被俘。”
  沉默了好大一会,总司令看了看沉思中的领袖道:“主席,王明同志与康生同志在调回国内之前,一直任驻共产国际代表。东北党的领导一直是由他们负责。对东北的形势,他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您看看是不是将他们也请来研究一下?”
  对于总司令的建议,领袖却是摇摇头不以为然的道:“不用了。虽然他们负责过东北党的领导,但他们从未去过东北,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