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241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41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批意大利造步枪,就是老帅进口的最后一批意大利造武器中的一部分。因为当时辽十三式步枪已经开始量产,就一直没有用上。不过虽然停止了进口意大利造武器装备,而且意大利造装备与其他杂牌装备已经从东北军主力中陆续被淘汰。”
  “但因为换装下来的这些步枪很多都转给地方部队或是自卫团一类的民办武装使用,所以弹药还在一直生产中。只不过数量不大而已。”
  “这里的意大利、法国包括俄国口径的水连珠步枪的弹药,几乎是奉天兵工厂九一八事变前为其生产的所有弹药。虽然历年的产量都不大,但之前进口的,尚未使用完的弹药与几年兵工厂累计下来的弹药数目加在一起,还是足够我们用上一阵子了。”
  “除了数量巨大的武器弹药之外,这里还有足够按照老奉军编制,装备四个师的全套步兵携行具。其中有全套的武装带、弹药包、水壶、步兵使用的裹腿,甚至就连工兵锹也是按照步枪一比一配置的。这些全部都是原装进口货。”
  听罢马春生手中居然掌握着这么一个天大的秘密,杨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多的武器装备,不算各种所谓的手提机关枪,也就是冲锋枪,单单其中的意大利造步枪以及法国造的轻重机枪,外加轻重火炮,就足够装备一个整编军了。
  虽说武器的口径繁杂了一些,仅仅步枪弹药就有意大利造的六五口径、俄式步枪的七点六二口径、法国的八毫米。但胜在数量充足,弹药储备也足以应付几年。只是他有些搞不通,为什么这些武器装备宁愿放在这里慢慢的腐烂,马春生也不交出去,作为抗敌使用。
  也许看出杨震脸上的疑惑,马春生看看身边没有外人,才苦笑道:“因为当年中东路事变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声讨苏俄,只有你们中共却是在声援苏俄。所以之前对中共并没有什么好感。”
  “而且通过几次接触,我也看到抗联顽强固然顽强,但无论是战术素养还是战斗力,与日军相差还是太大。而在大多数的时候,单靠顽强的意志以及一腔热血,是打不赢一场战争的。”
  “抗联在整个东北大多抗日武装都失败或是溃散的情况之下,宁愿死守山林,饿死、困死也不愿意投降。他们这个意志我很佩服,但对于他们能不能支撑起东北抗战大旗,我却是始终不太相信。”
  “他们的实力太单薄,即便是三七年高峰期,也只能对日伪军采取骚扰的战术。一旦日军集中兵力,大举围剿,便几乎再无还手之力。这批武器装备到了他们手中,固然能够让其壮大一时,但整个部队的战术素养在未得到根本改善之前,这些武器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少却是很让人疑惑。”
  “司令员,咱们都是军人。当着真人不说假话。您觉得依靠他们那种小规模的偷袭、伏击为主的游击战能将日军赶出东北吗?当初我第一次与他们接触的时候,也曾犹豫过。为什么要宁愿守着这些武器装备腐烂,看着自己的同胞依靠简单、破旧的武器去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作战,也不交出去?”
  “但琢磨良久,我还是觉得在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他们有没有这个真实的实力。但经过去年,我却是很失望。就算这批武器我转交给他们,在他们的战术素养未得到根本改善之前,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而且很多武器装备,比如那些火炮,即便转交给他们,又有几个人会使用?”
  “所以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我还是决定暂时先不交出去,在等等。看看还没有更有力的人或武装出现。幸好,司令员您没有让我失望。否则这些武器,真的会在这里慢慢的腐烂。”
  尽管总算知道了马春生为什么即不参加抗联,也不死心塌地的做汉奸的原因。但对于他的这个解释,却仍然让杨震相当的不满意不说,甚至还有些愤怒。
  杨震有些咬牙切齿道:“我真不知道是该感谢你,还是该一枪毙了你。你就为了找出你这个所谓的答案,眼睁睁的看着你的同胞缺枪少弹的与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血战,而就这么袖手旁观?你真他妈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混蛋。”
  说罢,杨震制止了马春生想要解释的举动,沉默了好大一会,才叹息道:“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你今后和一切人都不要再提了,包括政委与参谋长在内。回去就说这个军火仓库是我们返程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记住,是无意中发现的。”
  马春生不是笨人,杨震此言一出,他当即就明白杨震的真实意图。知道自己手中攥着大量的武器装备,在抗联最危急的时候不交出去的事情一旦传出去,在这支挂着抗联部队番号,甚至很多人来自抗联的部队之中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自己会面对什么样的结局。更知道这是杨震在想法子保护他的马春生郑重的点了点头。


第203章 杨震也有坑人的时候
  就在杨震紧急调兵搬运马春生交出打大批军火、物资的时候,他却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西北的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孔窑洞之中,一席关于他以及整个二路军目前状况的对话正在展开。
  而向中央领导汇报的人,正是去年年末在老黑顶子秘营时,被总指挥派出的进关与中央联络,却一直未有音讯的原二路军五军政委季青。
  季青虽然担任五军政委,却并未参加五军的西征部队。在二路军四、五两个军主力倾巢出动西征,只有一个百余人的警卫旅的总部警卫兵力薄弱。而七军又被隔断在下江一带,无法抽调部队掩护总部的情况之下,他带领五军三师奉调总部担任掩护总部任务。
  在与五军主力失去联系的情况之下,孤军与围剿、追击二路军总部的数千日军在深山老林中周旋。以绝对劣势的兵力与装备死死的拖住日伪军的脚步。
  在严峻的敌情面前,他虽然带领三师出色的完成了掩护总部突围任务。但在优势的日伪军面前,他带领的五军三师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不仅短短的月余之内,两任师长先后牺牲。三师这个五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也几乎打成了一个空架子。原有兵力大部损失,少部溃散。待总部跳出日军合围圈后,他自己几乎已经成了一名光杆司令的军政委。
  手中几乎已经是无兵可用,五军主力又不知去向,只能随总部一起活动的季青在抵达老黑顶子秘营后,因为其政治立场坚定,有勇有谋而成了总指挥眼中联络员的最好人选。
  在领受任务后,这位整个二路军中最年轻的军级干部,正是按照杨震所说的办法,不与地方党委进行任何的联络,悄然改装成一名日文教师,连警卫人员都不带,只是孤身一人远赴关内寻找中央。
  从老黑顶子秘营出发之后一路倒也顺利。利用之前地下关系办理的所谓出国护照以及证件,在李明瑞亲自护送之下,穿越日伪军对老黑顶子秘营周围的封锁线,安全的在敦化上火车。
  虽然经过几次换车,但除了在山海关所谓华满国界处受到比较严厉的排查,和一次在哈尔滨换车时,差点没有被五军一名叛徒认出来而有惊无险之外,还是比较顺利的抵达了北平。
  也许所有日伪军都没有想到这个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语的,文质彬彬,随身除了简单的衣物外,只有几本日文原著的人会是他们通缉已久的大匪首。更没有想到这位被抗联派往关内的联络员居然敢明目张胆的手拿伪满发放的护照,大摇大摆的乘坐火车进关。
  更何况他手头上所持有的护照,除了名字与相片之外,全部都是真的。只不过差别是护照上的所有字迹以及日期,都是临出发的时候自己填上去的而已。那个照片上的钢印也是郭邴勋临时伪造的而已。
  加之日伪势力对由关外进关的人,盘查的远不如关内出关那么严密。所以一路上,除了必要的检查之外,季青倒也并未受到过多的盘查。
  在顺利的抵达北平之后,他又按照杨震给他制定的路线图,在北平换车走津浦线抵达保定下车之后,改为步行。准备按照杨震的指示去河北省埠平县寻找十八集团军晋察冀军区以及晋察冀省委、边区政府。
  结果没有想到,一路顺利的他却没有想到刚一出保定进入游击根据地就出了事情。这一带是十八集团军东进开赴敌后抗日战场后,以留下来的东北军一部加上东进的老八路组建的根据地。群众基础极好,这里的老百姓警惕性之高,是其他地方难以想象的。
  季青身上即无地下党的介绍信,也没有专有交通员护送。再加上一口东北口音,又拿着所谓伪满洲国护照,所以等他出保定西行不长时间,刚一进入根据地范围之内就被民兵当成日本特务给扣了起来。
  这倒也不怪这里的民兵将他当成日伪特务。其时晋察冀根据地刚刚粉碎日军集中两万余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围攻不久,形势还没有完全缓和下来,还是很严峻。再加上日军此时使用的特务大多数都是在东北培训的,几乎全部都操东北口音。所以他一进入根据地就被抓了起来。
  好在这里的民兵虽然警惕性极高,对日伪特务也恨之入骨。但纪律性还是极强的。即便将他误认为日本特务,但也并未用私刑处置他,而是将他交给了上级冀中军区。
  结果在面对冀中军区的自己原东北军出身的东北同乡时,身上除了几本日文原著外,几乎一张纸都没有的季青任凭说破了嘴,也没有人相信这个书生是抗联的军政委,是抗联派来与他们联系的联络员。
  倒不是季青不想带上可以证明身份的介绍信,哪怕是写在身上衣服内衬的简易介绍信也行。当过县委宣传部长、道特委书记的他知道对于敌我斗争的残酷性知道的很清楚。没有任何手续就声明自己是抗联的人,尤其是以组织严密著称的共产党内,鬼都不会相信。
  但无论他怎么解释,并申明身份证明的重要性,杨震却是坚持不允许他身上除了几本作为掩护用的日文书外,携带一切可能暴露身份物品。即便是写在贴身内衣的内衬中也不行。
  在日伪对东北控制极为严密,特务遍地的情况之下,一旦泄露出只言片语,被有心人看到,都会给季青带来巨大的危险。他肩负着东北党与中央联系的几乎唯一希望,不能有任何闪失。
  杨震宁可他在抵达根据地后,被关内的部队当成日伪特务抓起来,也不能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携带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几番争辩,杨震不仅说服了总指挥,还将有些担心被误杀,不明不白的死在自己人手中的季青。
  实际上还是杨震还是将关内的敌我斗争残酷性想的过于简单了。他之所以坚持不让季青携带证明文件,是因为在杨震的印象之中,过了北平一出保定,第一站就是十八集团军的冀中军区。而活动在冀中地区的十八集团军部队,就是以在河北境内未撤走的原东北军一部为基础组建的。
  有了这个基础,季青进入根据地,至少可以利用老乡的关系寻找联系。因为就他所知,很多抗联干部在去苏联学习之后,都被调至关内工作。好像抗联五军就有一个师长调回关内侯,就在冀中军区序列中工作。
  杨震不知道,正是他的这个记忆几乎差一点就断送了季青的性命。那位被调回关内工作的抗联师长并未在冀中军区工作过。而是先在一二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