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火河山 >

第87部分

血火河山-第87部分

小说: 血火河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看到慈禧出宫的人群,立刻象炸开了锅。哭天喊地,义愤填膺,个个恨不得能把心掏出来,让主子看看是红的是黑的。不过有很多人虽然也在哭喊,心里却后悔开了今天自己干嘛要来,瞅着这架势,太后和大清是回不来了,为了前途大计着想,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怎么才能讨好新主子了。

慈禧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频频向人群招手,就要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了,这辈子怕是没有机会回来了。

“太后,爱新觉罗的子孙不能辱没了祖先的名声,爱新觉罗家的不会投降,您自杀吧!”忽然从人群里爆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刚才还在哭喊着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回头望去,见是一个三十几岁的汉子旁若无人地站了起来,高声说道:“太后,皇上,皇家的尊严不能丢,大清的骨气不能丢,去了南京必将受到反贼的羞辱,尊严何在?颜面何在?给臣民们做个好榜样,自杀吧!”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一时反应不过来,慈禧羞怒地指着他道:“你是哪家的奴才,怎么敢这么放肆!”

那汉子没有一丝的畏惧:“我是醇亲王府上的,醇亲王让我把这个口信带给你,他是准备自杀殉国的了,太后,看您的了。”

“奴才,奴才!”气得浑身直哆嗦的慈禧指着那人说不出话来。

那汉子微笑道:“既然太后自己下不了手,那么就让奴才效劳吧!”

在众人还没理会出这话里意思的时候,那人从怀里掏出了枪,对着慈禧就放了两枪,精准的枪法让两发子弹全部命中了慈禧,慈禧仰面倒下。

慈禧死了,在每一个人愕然的目光中,光天化日下被自己的王爷派的人枪杀在皇宫门口,枪杀在她的臣民面前。

慈禧死了,这个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灾难的女人死了。

老佛爷死了,老佛爷死了,精神支柱瞬时崩溃的人群终于反应过来,叫嚣着,哭闹着,围着老佛爷的尸体痛哭流涕。

亲爸爸死了?光绪怔怔地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慈禧,这个一手剥夺了自己做皇上的权利,一手杀害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亲爸爸死了?

愤怒的人群就要扑向凶手,他们撕碎这个凶手,但他手中的枪口却让这些“忠臣”们害怕。

那汉子象是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依然带着微笑说道:“醇亲王,小人的任务已经完成,不能再为您效忠了,大清千秋万载!”说着他把枪口塞进了嘴中,扣响了扳机。

他一死,让众人突然失去了目标,不知道怎么样才好,而这时,消失很久的党卫军又冒了出来,瞪着凶狠的眼睛看着场中。

“走啊,去醇亲王府,为太后报仇!”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立刻所有人都涌向了醇亲王府。

不过到达王府的他们,除了看到丫鬟和仆人,载沣早就已逃得不知踪影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 光 绪 (上)

光绪退位,慈禧被枪杀,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震动是巨大的。象是起到了化学反应,原本还在做最后负隅顽抗的各省纷纷放下了武器,宣布效忠中华帝国。至1906年3月,中华大地上除了新疆、西藏保持沉默,山东一半尚在袁世凯控制中,东北驻扎有十余万日军外,绝大部分已经画到了中华帝国的版图上。

吴佩孚的4师,谷学宾的3师,接到命令停止了前进,暂时停止进入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问题,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相当敏感的。李国勇并不想动用武力,而是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这两个地方。东北方面,帝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李国勇也不想提前动它,暂时搁置一下是眼前最好的选择。而在中国地图右下角,那个被割让给日本的小岛,也是李国勇必要要收回来的土地。

自从帝国军队开进北京以后,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靠谈判来解决的,但唯独在山东,袁世凯几次派人向帝国表达了谈判的愿望,希望有条件地服从帝国政府,也希望能以两广模式为参照,保持山东一段时候的自治,但却都被李国勇强硬地拒绝了,甚至还给前线的蔡锷下达了一个月内彻底歼灭北洋军,收复山东的死命令。

做为中国大陆上仅次于帝国军队的第二大武装,李国勇不想养虎为患,必须趁着它最虚弱的时候干净利落的消灭它。同时对于袁世凯此人,李国勇也向来没有任何好感。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窃国大盗,对内大玩两面派,采用欺骗的方式窃取了中国的最高权利;对外则卑躬屈膝,出卖中国主权,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既是最好的例子。

在外交上,起码帝国目前是顺风顺水的,继德俄两国之后,美英法三大强国也迫不及待地承认了帝国政府的合法地位。摸准了列强心思的李国勇,凭着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知识,李国勇在各国间游刃有余,只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亲密的关系并不会维持很久,终有一天会到双方摊牌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将目光投向被满清出卖出去的主权,割让掉的土地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阿根·泰勒曾经在中华帝国呆过两年,也多次采访过帝国元首李国勇,回国后的他发过一篇关于中国的专论,其中涉及到李国勇的内容是:

“年轻的帝国元首李国勇和他同样年轻的国家总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在我和李国勇不下二十次的接触中,他似乎每天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说实话,他并没有一个上流社会贵族应有的气质,这点上让我觉得非常奇怪,出身于大清帝国前首相李鸿章家中的他,理应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看起来却一点也显示不出这点。上帝,看在上帝的面上,你千万不要被外表的假象所迷惑,在这张脸的背后,是一个谁也摸不清他在想什么的帝国元首。

厦门战役时的对日强硬态度,南京间谍案的雷霆手段(这次案件好像牵扯到了帝国高级官员对李地背叛,但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都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害怕。甚至于在中国皇太后慈禧遇刺的事情上,虽然当时起码有几千人可以指证是醇亲王载沣所为,但事后亲王的极力否认,让我不得不怀疑此事是不是和李有关。

而在对待外国问题上,李的态度更加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他应该非常乐意与西方文明国家搞好关系,几乎就是西方各国忠诚不渝的朋友;但是奇怪的是,李在某些方面,却又表现出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为了一点点小事(我所指的是‘秋津州号’事件,在这事上,李是明显袒护着俄国人的),不惜在各方面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冒着两面受敌的危险,也没有通知大英帝国,与亚洲第一军事强国日本大打出手,谁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和他交往的越久,我就越弄不清楚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光绪皇帝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看到英国人这篇文章的,但即将进入南京的他,也在思索的就要见面的李国勇的性格,自己真的曾经认识过这个人吗?

慈禧死后一身轻松的光绪,居然没有任何丧国的痛苦,内心甚至还有点隐隐感激那个天知道究竟是谁派来的刺客。至于南京之行是福是祸,他也根本就不想去关心。当年曾雄心万丈的皇帝,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大清国的灭亡他不愿有任何的想法,他最想的是弄懂李国勇这个人。

曾经,他对这个侍卫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但最后出卖自己的也是这个人。自己最终被囚禁于瀛台,象个傀儡般的惶惶不可终日;可那个出卖主子的人去风光无限,官运亨通,甚至做到了自己过去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难道一过很树枝砸在脑袋上,真的可以让一个原本平庸无能的人变得聪明睿智?

光绪这时候甚至非常欣赏李国勇,不说别的,就光在厦门一战,歼灭了两万多日本人,也算是间接帮自己报了当年惨败给日本人的大仇。

车子开进了南京,南京的市民们对戒备森严的车队熟视无睹,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手里正在做的活。这也让光绪很好奇,按照大清国的规矩,看到官家的车子,老百姓那是一定要跪下等车队过去了才可以起来的,怎么看来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对当官的一点也不觉得害怕?这样子官府的威严何在,威严没有了,当官的又怎么才能做事,弹压那些个刁民?

车子停了下来,随光绪一起回来,顺便充当他保镖的王亚樵打开了车门,光绪随后看到王亚樵迎上一个穿着黑色制服,大官模样的人笑道:“人已经带来了,一路平安无事。”

那个大官笑着应了声,走到光绪面前道:“我叫陶自强,以后你在南京的安全和生活起居将由我来负责,现在元首正在里面等着你。”

这人就叫陶自强,光绪在宫中也听说过这个被传说为恶魔的人,现在看起来,传言想必有误,他看起来也不怎么凶狠。

跟随陶自强走进了元首府,陶自强轻轻到地推开了一扇门,对光绪说道:“请吧。”等光绪走了进去,他又轻轻地关上了门。

第一百四十七章 … 光 绪 (下)

几年之后,光绪再次看到了那张熟悉却又变得陌生的面孔。

比起最后一次见面,李国勇瘦了,人也黑了些,但精神出奇的好,也许这是因为取得了全国胜利的原因吧。他的嘴唇上刮得干干净净,和中国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的观念大不相同。多见不见,当年的那个小侍卫,现如今的帝国元首身上多了种迫人的气势,让光绪总觉得有些不太自然。

“皇上,很久没有见了。”李国勇竟然按着过去的称呼叫着光绪“皇上”。

这时候光绪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对这个曾经出卖自己的人没有一点的怨恨,他笑了笑:“现在不该你叫我皇上,而该我叫你皇上了。”

李国勇也笑了,他拉着光绪坐了下来,给他端来了杯茶:“中国没有皇上了,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不过我叫你皇上还当真叫得顺口了,现在忽然见面,我还真不知道叫你什么好了。”

“就叫我载湉吧。”光绪不以为意地端起了茶水喝了一口,微微皱了下眉头。

李国勇看出了他的心思:“这茶的确不怎么样,和皇宫里的没得比,可我也没办法,一个月就这么点招待费用,用光就拉倒,有的时候还得我自己从家里拿钱出来贴补。”

光绪有些惊讶地说道:“掌握着整个中国,一声令下就能让成千上万人头落地的最高掌权者,竟然在用钱上也不能自主?”

“我这就叫做作茧自缚。”李国勇苦笑道:“规矩是我定的,我就得带头遵守,不然上行下效,那将来可不太好收拾,也怪我们家底太薄,能省的地方就尽量省着用吧!”

两个人一问一答,就象两个再普通不过的朋友,在唠叨着家常。

光绪一边说着话,一边打量着李国勇室内的布置,说实话,这间办公室虽然整齐,光线也好,不过和自己住的皇宫里比起来,只怕一个稍微有点权势的太监住的地方都比这好上不知道多少倍。堂堂一国“皇帝”,住的地方竟然如此简朴,那么他拼死拼活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是为的什么?

李国勇看着光绪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解释,反正解释了光绪也未必会明白,他说道:“现在大清没了,北京我看你也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