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

第39部分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39部分

小说: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曾炩想着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的时候,刘备进来了。
    曾炩笑着问道:“不知玄德兄可有斩获?”
    刘备无奈的笑了笑,说道:“不满贤弟,收获寥寥啊!”
    曾炩并不清楚刘备进城后的情况,下面统计战果的也不可能统计到他那里去,毕竟,人家还不是你的下属。
    刘备道:“愚兄下面的军兵,都是新近才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什么训练,战斗力也不行。进城之后,只抓到了三百来个俘虏,损伤倒是没有。…====…”
    曾炩笑道:“玄德兄也不用苦恼,毕竟军队的战斗力是要在战争中才能训练出来的。只要他们多打几场,情况肯定就好多了。”
    刘备道:“愚兄此来,是向贤弟告辞的。”
    曾炩一愣,问道:“为何啊?”
    刘备道:“我手下的这些兄弟们,战斗力太差,帮不到贤弟什么,反倒会拖了贤弟的后腿。所以,思虑再三,愚兄打算向贤弟告辞。”
    曾炩道:“小弟本来是希望玄德兄和小弟一起的,等到我们平定了这幽州的黄巾贼叛乱,还要南下冀州的。卢植师叔现在正在巨鹿郡和张角对垒,要是能看见玄德兄和他回师,我想卢植师叔会非常高兴的。”
    刘备道:“谢谢贤弟的好意了,但是刘备清楚自己的能力,现在还做不到那么多。所以,还是离开的好。”
    曾炩知道,刘备这样的人,是不习惯甘为人下的。但是,要是他留在曾炩这里,他就没有了翻身的机会,还不如离开另寻机会的好。
    曾炩心想,我现在拐走了张飞和关羽,还把吴懿兄妹也拉到了自己的麾下,那么还是做一点补偿吧!
    曾炩说道:“兄长执意离去,小弟也不好强求。这样吧,兄长离开前,可以在黄巾军的俘虏中挑选一些健卒,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备道:“那就谢谢贤弟了。如果将来有机会,刘备必有所报。”
    曾炩笑道:“兄长客气了,这样吧,涿郡城中还有不少的粮草,兄长离开的时候,也不妨带走一些。我知道,现在筹措军粮非常难。”
    刘备这次是真正的被感动了,差一点就说出不离开的话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抑制住了这种冲动,只是向曾炩行了一礼。
    刘备离开了,带走了两千黄巾军降卒,还有足够三千军队两个月之用的粮草,向涿城东南方的方城方向去了。曾炩知道,刘备是希望自己能打下方城,也算是捞到一些功劳。
    张飞等人对曾炩的做法很是不解,既然知道刘备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那么,此时就应该全力打压,为什么还要又送人又送粮草的?
    曾炩没有对大家的疑惑解释什么,只是神秘的笑了笑。
    曾炩其实是很佩服刘备的,虽然觉得他很虚伪,但是这并不妨碍曾炩对他的欣赏。再说,身为人上者,谁没有多多少少的虚伪之处?反正曾炩自己都不敢这样说。
    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更不是出国移民、成为娱乐明星之类的,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东汉初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光的灯塔,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向前进发。
    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每一个男人都有抱负,实现抱负的却了了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一将功成万古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没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五百万巨奖的几率还小。
    就如今天的彩票还是有人买,当时的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赔本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在当时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产生默契,采用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在吏治**的时代愈演愈烈。到东汉末年,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首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废掉了,最终演变成为官僚贵族集团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下层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受人欺压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追求沙场建功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给你,你会怎么选?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甚至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实现理想的代价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实现抱负的几率有多小,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即使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到生命逝去的时候,依旧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而不是长度。人,终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重要的是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么。
    人活着除了生存,或多或少还是有所追求的。很多人很多时候,是谋求生存与理想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生存利益向生活妥协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对于伟人来说,坚持追求理想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纯粹为了理想而活着,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甘愿放弃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
    人生很多时候,是态度决定高度。理想有没有实现是能力问题,自己有没有去努力是态度问题。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此时的刘备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黄巾起义爆发,显然,刘备的机会来了。那么,他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曾炩明白刘备的心思,也知道刘备的不简单。但是,他并不惧怕,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单调而枯燥的。
    
    

第十二章 平定幽州
    理顺了涿城的事务,曾炩留下辛毗署理涿郡政务,并叮嘱他一定要马上着手安排耕作。
    此时方是四月中旬,涿郡今年的耕种因为黄巾军在二月的叛乱,一直未能进行。
    现在,曾炩打下了涿郡,而耕作时间虽然晚了一点,但是并不是玩得太多,并不会有大的影响,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
    想到这里,曾炩决定加快进军速度,并再次分兵两路。曾炩让赵云率领五千士兵,和田丰从涿城东进攻打安次、泉州、雍奴几个县的黄巾军,自己则率主力北上攻打良乡、光阳、蓟县这一线的黄巾军。
    打下涿城之后,幽州的黄巾军除了在上谷郡还有邓茂的三万大军外,广阳郡和渔阳郡的黄巾军已经很少了,两郡加起来也不过三万来人,而且还是分散在差不多十来个县里面,互不统属。所以,曾炩才敢再次分兵。
    同时,曾炩还派人回中山国,调集国渊、枣祗等在屯田方面有不俗心得的人才和大量物资,北上幽州五郡负责屯田和种植事务,务必不能错过了今年的耕作。曾炩知道,在未来的几年中,必定是连年战争不断,粮食是其中最主要的事情,必须作为重点来抓。
    但是北方五郡面积太广,曾炩再次感觉到手下的人才不够用了。特别是这五郡,每一郡都需要一个能独挡一面的人才行。可是,现在能派来的,除了国渊、枣祗和沮授外,其他的人对内政方面并不算太擅长。而现在曾炩初占这些地方,必须要有强力的人才,才能巩固曾炩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否则,曾炩也是不能放心的。
    这时候,贾诩说话了:“主公,我看几位小姐在内政方面都挺擅长的,不如?”
    曾炩疑惑的问道:“文和先生,你说的是哪几位啊?”
    贾诩笑道:“准确的说,是三位夫人和二小姐。”
    曾炩笑着问道:“她们也行?”
    贾诩道:“主公小看三位夫人和二小姐了吧!我可是听说子尼和子敬都是非常佩服她们的,而且他俩还多次说,在内政方面,他们比不上三位夫人和二小姐。”
    贾诩说的子敬是枣祗,而不是名震三国的鲁肃鲁子敬。
    历史上的枣祗;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 。曾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职。因他英年早逝,所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有限,但他所首倡的“屯田制”,却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后汉书·仲长统传》)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