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

第149部分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149部分

小说: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见到曾炩这么关心灾民,几人也是激动不已,“将军能体谅我们,我们已经深感满足了!”
    “废话,那我说一句话,你们就不饿了?不会生病了?不会挨冻了?那还要赈灾粮,赈灾的药物干什么?你们是不是都饿了几天,而且有很多人都病倒了吧?”曾炩不满意的说道。~~~~
    “将军……”几人激动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曾炩见他们几个都有点语无伦次的样子,就招手把一名侍卫叫了过来。曾炩对侍卫说道:“扶我出去看看,看来,这灾情比我想像的要严重许多啊!”
    当戴霜慌忙赶回来的时候,曾炩已经走到了大门边上。虽然一众侍卫已经挡在了曾炩与灾民之间,不过,眼前的景象仍然吓了做了一跳!在院子外,至少有数千灾民,个个面容憔悴,神色不振,衣着破烂,其中最多的是小孩,有的才几岁,雪灾夺走了他们的亲人,夺走了他们的希望!
    曾炩走上前去几步,几名侍卫立即挡在了他们的前面,毕竟,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这里,此时自然不敢让做了接近灾民。
    “你们都给我闪开,难道我大汉国子民还会害我吗?”曾炩怒喝一声,吓退了几名侍卫,然后走到了一名老人跟前,“大爷,你快六十岁了吧,你的亲人呢?”
    “将军……”那老人当即就流下了眼泪,“将军,雪灾来的时候,就我老头子一个人逃了出来,我的儿孙,他们……他们……全冻死了……”
    曾炩点了点头,拍了下老人的肩膀,表示明白了他的意思。接着这里的目光落到了后面更多的灾民身上,沉默了一会,他朗声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汉国的子民,都是我大汉国的根基。都说雪灾无情,可我作为大汉国的将军,作为主管北方三州和漠北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我不能无情。虽然,我是你们的上官,不过,在我看来,你们都是我的亲人,我们身上承载着同一条血脉,我们都是亲人。见到你们的样子,我这个将军没有做好,我没有能够让你们过上安稳日子,让你们失去了亲人,让你们失去了家园,让你们流离失所。 这都是我的错,我对不起北疆的父老百姓!”
    说着,曾炩就跪了下来。这下,把周围数千灾民都吓坏了,几千人齐刷刷的跪了下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连周围的侍卫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站在后面的戴霜更是手足无措,自古都是百姓给官老爷下跪,哪有当官的给百姓下跪的呢!
    过了好一阵,见曾炩还没有站起来,戴霜跑了上去,一看,她吓得汗水都滚了下来。“快叫大夫,将军他昏倒了!”
    这下,场面立即大乱,幸亏众侍卫反应迅速,把曾炩给抬了进去,不然的话,恐怕涌上来的灾民就要把这里给淹没了!
    从无极城到汉北郡的官道上,刘坚和刘脩正在赶路。
    一路上,刘坚和刘脩都心急如焚。当曾炩在汉北郡病倒的消息传回无极城之后,两人立即就放下了手上的事情,带上盘缠就立即北上,往汉北郡赶去。本来,她们是想叫上刘萧的,但是之前她们就得知刘萧和伏寿最近正忙着做一件曾炩交代她们做的事情,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天黑之前,两人到了中山国唐县,见天色已晚,两人决定先吃点东西,然后再赶路。而唐县本就是交通要道,离无极城只有一天的路程,所以很多客商都会在进无极城之前在此落脚,过夜,天亮再出发。唐县的旅店,酒馆也不少。两人在城南外找了一家酒馆,点了几个小菜,然后就吃了起来。而此时,很多没有赶在天黑之前入城的客商也都在此落脚,等待天亮之后进城,或者是南下无极城。
    酒馆里很是嘈杂,很多客商都赶了一天路,坐下来就是满腹牢骚,当然,这些人也都是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聊的也都是从各处带来的奇闻逸事。而此刻,大部分客商聊的内容都一样,即骠骑将军曾炩在北疆的赈灾行动。
    “听说啊,这骠骑将军还真是了不起,竟然给灾民下跪了。你们说说,自古以来,都是百姓给官老爷下跪,哪有官老爷给百姓下跪的道理?”一个中年商人说道。
    “是啊,听说这骠骑将军为了救灾,人都累垮了。这可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啊,居然都能累的病倒。”另一个商人接过话头道。
    “那不只是累的,更多的是担心造成的。”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说道。
    “也难怪,其实骠骑将军是个好人,这几年,如果没有他的新政,我们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过吗?恐怕,现在还像以往,都只能穿布衣,吃糙米饭,连抬头见官的资格都没有吧?”又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说道。
    听到客商这么评价曾炩,刘坚与刘脩两人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不管怎么说,曾炩是她们相中的爱郎,能得到百姓爱戴,她们自然感到高兴。不过,接下来一些说的话,就让她们感到不是滋味了!
    “不过,这也奇怪,你们听到那些传闻了吗?”
    “传闻?我呸,都是些狗屁话!”
    “不过,这些传闻还真不能不信。听说,这次雪灾,就是上天对曾炩新政的惩罚,是他破坏了旧制,上天看不下去了,才降下这样数百年都未见过的大雪灾的!”
    “不会这么神奇吧?”
    “你们还真别不信,三尺之内有神明,难道你们认为这都是假的吗?”
    ……
    众客商纷纷议论了起来,显然,对这些行走江湖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奇怪的事情也见多了,在他们的眼里,恐怕还真有神存在!
    没等刘坚与刘脩发怒,就已经有人听不下去了。
    “放屁,简直是一派胡言!”说话的是那个说曾炩生病是担心造成的中年人,看样子文文静静的,不过,气宇不凡,一看就是个受过良好教育,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亏你们还是见多识广的客商,亏你们还从骠骑将军那里获得了那么多的好处,现在不思为国效劳,不为救灾出钱出力,却在此妖言惑众,你们安的是何心?”
    开始那批议论的客商都站了起来,其中几个身材很是魁梧,一看就是练家子。而这些人的目光都很不友好,显然,他们对这个年轻书生的评价很是不满。那中年人并没有后退,而是向前一步,与那帮人怒目对视。
    正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那队客商中的一名老年人站了出来,止住了自己的手下,双手一抱,说道:“在下上党姚家二当家,不知阁下大名?”
    “原来是姚二当家的,久仰大名!”中年人也是一拱手,“在下只是无名晚辈,开始多有得罪了!”
    “哪里,先生客气了。不过,先生开始那话在下可不赞成。这次雪灾难道是巧合吗?”老人说道。
    中年人做了个请的动作,等到对方都坐下来之后,这才说道:“雪灾在我们北疆年年都有,难道这都是上天的惩罚?今年夏天,大河发大水,河南兖州一地就死了五十万灾民!加上青州等地的死伤,不下百万之数。而这次,骠骑将军积极救灾,灾区死亡灾民不到一万,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惩罚吗?”
    几个客商的脸色都有点难看了。
    “另外,骠骑将军忧国忧民,积劳成疾,还坚持在前线,这些难道都不是我们应该赞扬的吗?我大汉国有这样的将军,我北疆有这样的将军,实乃百姓幸事。如换着以往的话,这次的雪灾,不死几十万人,恐怕都是怪事吧!”
    “那么,先生你现在在做什么呢?”
    “我?”中年人笑了起来,“我云游四方,正好听说骠骑将军北上赈灾,虽然小的不才,不过也自认能为灾区百姓出点力,尽点心,现在正赶往灾区。各位,打扰了!”中年人说完,在饭桌上丢下几十钱,转身就朝店外走去。
    刘坚与刘脩对这人大生好感,两人也立即丢下饭钱,追了出去。
    “先生请留步!”
    中年人转过了身来,看了刘坚和刘脩一眼,问道:“两位……姑娘,不知找在下有何事?”
    “先生开始一言,让我姐妹二人很有兴趣,不知先生现在何往?”刘坚向中年人行了一礼,问道。
    “我准备北上,先去代郡,然后再想办法去汉北郡!”
    “我们也正好北上,正好与先生同路!”刘坚微微做了个请的手势。
    三人不再多话,走了一截,那中年人才说道:“你们两位看来不像是行走江湖之人,这次也是去漠北救灾?”
    “这……”刘坚尴尬的笑了一下,迅速的编了个谎话,“家父正在漠北做点小买卖,这次听说漠北受灾,我就带上小妹一起前去探望家父,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
    “也好,现在漠北局势混乱,虽然骠骑将军已经拨发了大笔救灾物资,不过灾民众多,一时之间局势也难以控制,这一路,你们可得小心了!”
    “有先生陪伴,也不用多担心什么。”刘坚犹豫了一下,“小女子刘坚,这位是我小妹刘脩。还不知先生高姓大名!”刘坚和刘脩的名字并不为世人所知,所以她才敢将名字说出来。
    
    

第一百零三章 张仲景
    “不敢,不敢,在下姓张名机,字仲景。~~~~”中年人回答道。刘坚和刘脩不认识张机,但是要是换了曾炩在这里,那一定是要高兴的跳起来,而且绝对是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将他骗到自己麾下的。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张仲景在中国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