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

第528部分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第528部分

小说: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方丈拓殖公司的主意,朕看可以,比较公平,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也好分出子丑寅卯来。”看着面前有些不自信的郑氏子弟,郑克臧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另外朝廷发遣的那些糊涂官,你们也可一视同仁的分配下去,他们中还是有些能人的,用好了他们,也能加快诸藩在方丈的立基。”郑克臧没有明说,但皇子们都听懂了,如何用人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好了,明年六月后第一批屯种人手便要启程,你们可用筹备的时间不多了,都去忙吧。”看着这些年轻人的背影,郑克臧冲着内侍吩咐道。“等一下提醒他们,去方丈要带上蛇蟒,另外若是还没有子嗣的,这几个月着太医院帮助调理一下。”
    郑克臧的话很快传到了后宫,引起了嫔妃们的惊恐,不敢跟郑克臧直接提出异议的宫中女眷们只好跑去跟皇后陈纤巧哭诉,陈纤巧本来也不愿意郑安洋、郑安渻去方丈冒险,于是正好借着宫内不安的瘾头跑来跟郑克臧求情。
    “这件事朕不会改主意的。”尽管结发妻子直言内外不安,郑克臧却丝毫不为所动。“不是说朕金口玉言,出口成宪就无法改了,也不是朕一气撤了、流了那么多人后改弦更张不好交代,只是朕的用心,皇后不明白吗?”郑克臧面色凝重的说到。“历朝历代除了开国君主以为,天子无不长于妇人之手,以至于每每国势停滞不前,朕不希望看到这样的轮回,所以必须让他们知道经营国家的难处。”
    “可是圣上不是已经安排宝官他们经武和地方执政了吗?”陈纤巧蹇着眉头问道。“此等历练还不够吗?何必让他们徒手建立一国。”
    郑克臧笑了起来:“他们是徒手建立一国吗?朕都不是,何况他们,再说了,其中除了珍官、宝官、笙官是历练,其余的不过是陪衬,左不过是事先把藩领给他们罢了。既然是其日后归宿,自然要孩子们自己一手建立才好。”
    将郑克臧提到郑安洋、郑安渻和郑安涤,生怕弄巧成拙的陈纤巧只好责问道:“圣上也不怕弄巧成拙了,万一真出了什么事可如何是好。”
    “总不会三人一起出事了。”郑克臧倒是成竹在胸。“何况朕已经命太医院做好了万全应对,另外朕还安排水师和新设衣洲都护府随时准备支应,当不会有事的”
    陈纤巧被郑克臧成功顶了回去,但郑克臧却觉得宫内外依旧有暗流,为了防止有人搞出更大的事来,郑克臧决定丢出一些东西来搞混了局面,因此,他招来一众内阁大臣、尚书及会办大臣,宣布自己对现行官职的进一步调整。
    按照郑克臧的意思,今后度支衙门将改名为度支部;盐铁衙门抽出税务司和市舶司之后改称盐铁部;刑部改称捕盗衙门;工部一分为二成立营建衙门和邮传衙门,并把原工部法式司转划给格致院虞衡署;农政衙门改为农林部,其原属牧政司转隶邮传衙门;税务司和市舶司合并成关税衙门;学部改为文教部,并下设考试院;在太医院基础上设立厚生衙门;设立属于文教部管辖的大博物馆;设立管辖赛马、蹴鞠等项目的竞技衙门等等等等。
    对于郑克臧的大动作,一众大臣咋听下来都目瞪口呆,继上任只有短短半年就因为宗藩案被迫告老的甘孟煜出任总理大臣的林维荣倒是个机灵人,他判断郑克臧此举不过是为了转移视线分散朝臣们的注意力,因此很是配合的出列说道:“圣上欲更张朝廷官制,但兹事体大,不可一蹴而就,还请朝野并弼德院诸老大人共议之,才好求得万全。”
    听到林维荣用了一个拖字诀,一众如梦初醒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此事关系重大,需要广纳建议才好厘清政务,不使郑克臧加强朝廷施政效率的原意在执行中走样了。
    郑克臧不动声色的问道:“卿等的意思要集思广益,慢慢讨论。”
    林维荣淡定的回应道:“圣上,马上就要新年了,现在就定下来,委实太过仓促了。”
    郑克臧沉默了一会:“也罢,就交予有司议论得失,年后把相关奏章逐一讨论。”
    事情就这么搁置了下来,不过郑克臧的目的也达到了,短时间内没有人再关注皇子皇嗣的问题,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即将发生的中央部门调整给吸引了过去。
    “圣上临朝以来,已经几番改动朝廷体制了,这未免有些太过了吧。”对于改制,有些觉得是机会,有人却并不看好。“如此下去,国家制度何时才能稳定,圣上未免也太过随心所欲了,这只怕不是国家之福啊。”
    “郭吴兄,我看这恐怕不是过了,而是圣上有意为之。”郑克臧能压制官员们的声音,却无法杜绝民间的议论,这不,有人揣测道。“圣上这些年一直在清洗老臣,虽然手段缓和,但不能不值得重视啊。”
    “陵水兄,清洗老臣也是正常,历代开国哪一个不是把位高权重的老臣鸟尽弓藏的。”先前说话的人叹息一声。“怕只怕,圣上或有恙啊。”
    “你是说圣上的脑子。”后者连连摇头。“慎言,慎言,这可是大不敬。”
    “我不是说圣上老糊涂了,而是担心圣上有心病。”被称为郭吴兄的某人继续大放厥词道。“圣上英明神武了一辈子,如今老了,只怕有所不甘,依旧想有所作为,如此一来便有可能倒行逆施,坏了当前盛世啊。”
    “你是说圣上有可能如同隋文帝、唐太宗?”那个陵水兄惊疑不定的说道。“就算真的如此,你我白身又能奈之如何,郭吴兄,你莫不是想在报纸上做文章吧,只怕将有远谪之险。”
    “远谪之险,是啊,伴君如伴虎,如何尽忠之余保全己身,这的确是两难呢”

662。寮国之乱
    朝野惶惶,郑克臧自己也觉得出了问题。要知道无论建立功民会还是细化政府职责都是为了日后君主能垂拱而治进而建立分权的立宪制度所做的努力,但为了实现还权于民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郑克臧却不得不采用加强皇权独裁的手段,这种手段与目的背道而驰的做法,让他产生了不小的挫折感,以至于他必须反思自己的穿越到底改变了什么。
    就在认真的反思中,时间进入了武成十八年。然而新年还没有过去,次第而来的警报就给这一年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阴影。
    首先传来的是苏禄战争的消息,由于苏禄人跟西班牙人之前进行过长达百多年的战争,因此无论夏军水师的炮击也好,还是内外藩的陆上清剿都没有取得如期的效果,苏禄人躲入棉兰老岛的内陆坚持战斗,导致战争眼见得就要长期化了。
    接着安南和越南方面也传来了寮国故民大起义的消息………寮国为周边五国瓜分十余年,期间小规模的叛乱、起义就没有中断过,好在这些叛乱起义都是独立和零散的,很容易就被各国镇压了,并未造成大的损失,再加上各国大多效仿华夏对寮国地方实力派采用羁绊的手段,寮族旧贵族的权利有了保障,因此便相继臣服各国统治;但这种脆弱的稳定随着安南和越南不断向中寮、下寮地区移民及改土归流的开展发生了变化,寮国旧贵族们发现自己的日子逐渐艰难起来,便产生了摆脱安南和越南统治的想法,再加上两国地方官多年以来一直横征暴敛,导致寮族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复国运动和武装斗争便如燎原之势发展起来………武成十七年六月,沙湾纳吉地区寮族土司温纳率兵一举消灭前来围剿的阮朝御林军一个团,轰动了整个中下寮地区,各地复国武装纷纷汇聚,一时间阮朝在下寮的统治有土崩瓦解的迹象,还不等安南方面幸灾乐祸,温纳所部主动越过南通河,进入中寮,连克塔文、川圹等重镇,造成万象等地震动,而越南方面还没有缓过起来,温纳又率兵返回下寮连夺数座主要城镇彻底动摇了越南在下寮的统治,并大有翻过长山山脉直捣富春的架势。
    面对如火如荼的寮国百姓起义,安南和越南虽然再三抽调兵马弹压,但寮国起义军活跃在茂密的丛林中,根本无法彻底根除,反而由于战线过长,耗费过大,大有被起义军拖垮的迹象,不得已,束手无策的两国只好请华夏出兵帮助镇压。
    对于华夏官民而言,苏禄只是一介蕞尔小国,寮国变乱也没有波及北寮省的迹象,因此乍闻此事的朝野上下都认为不过是芥藓之患,但郑克臧看了枢密院职方司递交的报告后却异乎寻常的召集了数位大臣进行讨论。
    “吕宋南方海岛地形复杂,又多湿热,不是用兵的好地方,因此卢大人、麻大人调用藩兵的主意并不算有错。”在过去的武成十七年里,枢密院也进行了大换血,封慧、汤保意、杨伯康、席大平等老将先后告老,如今的枢密使是尹民通,不过这位的年纪也不小了,因此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只是藩兵的力量有限,分散在诸岛不宜形成合力。”
    “怕只怕清了此岛,苏禄人又渗透了彼岛,令朝廷疲于奔命。”虽然用的是藩兵,但也是要给钱的,因此兵部尚书陈敦文怕夜长梦多了。“臣的意思还是要增兵,尽快平定了苏禄。”
    “增兵?”尹民通反问道。“在苏禄增兵的话,那寮国方面怎么办?之前安南、越南恭谨有加,几度调兵都一一承应,如今有事求到朝廷了,朝廷断不可寒了两国之心,更何况朝廷日后还继续用得着两国兵马。”
    说起来,若不是华夏在与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开战时调用安南、越南两**队导致寮国守备空虚的话,这场乱事很可能在乱起之初就被镇压了,因此了解了前因后果的陈敦文用淡定的口吻回答道:“安南、越南那边也是要派兵的。”
    “哪来的兵?”夏军最新一次改制后,镇军只承担省内守备和机动作战任务,至于野战部队也大多集中在湖广、西北、东北及喀尔喀、北海方向,南方的野战军很少,西南的野战军又要盯防缅甸,根本不好调用。“龙骧军怕是不好开入山区作战。”
    “不是还有神策军吗?”陈敦文如是说道。“方丈宗藩还未南下,这四十七个团的神策军可以先调用到寮国战场。”虽说神策军每个团要比夏军经制团少一百人,但四十七个团也有三万多兵马,一旦投入战斗,必然有压倒性的优势。“想来用不了数月,寮国之乱便可平定,也不会因此误了宗藩分封的大事。”
    郑克臧知道陈敦文后面的话是解释给自己听的,但他还没开口,新任度支衙门会办大臣蔡通提问道:“这三万兵马的开销谁来承担,可是走今年的战费”
    陈敦文断然道:“朝廷出兵是为了救援安南、越南两国,这钱当然要由彼等承担,何况当初朝廷调用两国兵马也是朝廷付的钱,事后还有许多赏赐,就算不指望两国事后还有答谢,但战费由两国承担也是符合成例的。”
    陈敦文算是图穷匕首见了,不过想想也是,若是连军费都不肯出,华夏凭什么帮助两国维持在寮国的统治呢,只是明白归明白,但蔡通却明显对两国财政状况表示出担心:“寮国战事花销甚大,只怕两国早就入不敷出了,如何有余力供应本朝大军所需。”
    郑克臧的目光落到总督衙门帮办大臣潘铮的身上:“潘卿以为呢?”
    “臣以为抚远字小是朝廷作为宗主的本分。”潘铮先抑后扬道。“但朝廷也有朝廷的困难,如今三面用兵,朝廷财力有限,又是优先为安南、越南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