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377部分

顺明-第377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有这样才能的武人,如果从下面一步步做上来,未免有些浪费了,毕竟这欧曼。加里斯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从基层也不现实。

“既然已经是进了我胶州营之中,走,咱们先去看看你说的哪些不足。我这队列和战技。依仗他,可是横行天下了。”

任用上有问题。那就试试他的实战本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自然就明白了。

随着李孟一起来这里地文武诸人看欧曼的眼光已经不同,大家都知道这欧曼将来的肯定是差不了,最起码起点会比那惫懒的邓格拉斯要高很多,不过在众人羡慕、热切,还夹杂着嫉妒的眼神注视下,欧曼倒是很淡然。

这种自如的态度,让众人对他的评价倒是高了一层,荣辱不惊,这还是很体现人的素质,要是换了邓洋人,恐怕早就是趾高气扬起来了。

校场上两千名实验营的官兵已经是肃立在那里,如果说亲兵营出去之后都是军官,那实验营出去地则是士官,算是次一等地军校,在实验营表现良好的,或者是外放出去做军官,或者是在亲兵营接受进一步地锻炼。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们不充实到部队中去,的确是个浪费,但是这个实验营却能最快的把李孟和下面军将的想法实施下去,如果得出了成果,迅速的推广到整个胶州营,这个作用可比两千名老兵起到的传帮带作用更大。

得到了许可的欧曼站在校场上,费德勒神甫依旧是在他身边做翻译,把他的命令,精确的翻译成汉语口令传达下去。两千人就是两个营的编制,当然是为了两军交战的演习而用,欧曼一方,自然要有对手,这边的王海当仁不让的作为敌对一方的统领。

欧曼选了九百名士兵,剩下的一千一百名,都是交给王海,这里不比火器,双方都是长矛兵,欧曼用的士兵比王海要少,而且这么做,摆明了有胜利的把握,可是以少胜多,少的那方固然是能耐不小。

可这多的一方却觉得心中冒火,王海这几年虽然是沉稳了不少,但对方这样的举动还是让他感觉到被轻视了。

用散兵和方队作战那是找死,看着欧曼那边把士兵们排成了三十乘三十的方队之后,王海这边琢磨了下,也是更改了下布置,方阵是二十五乘四十的,而剩下的一百人作为机动在外围游弋。

演习不同战场。特别是这样的战术演练,王海这边虽然是准备好,可欧曼那边还需要些时间,王海满腹火气的在那里等着,看到欧曼和费德勒神甫一起在方队前面比比划划,几名队官好像在争论什么。

这个校场周围有个堆起来的土台子。便于更好地观察校场上的演练,李孟在其中凝神看着下面的准备。他的手指却在无意的敲着桌面,,站在他身后的袁文宏跟随地久了,却知道这是大帅为什么事情犹豫不决,正在考虑。

很快的场中两队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朝着这边举旗示意,一名传令官询问了下李孟,立刻是拿着手中的黑旗上下翻动。发出了命令。两队相距二百步,都是竖着长矛,彼此对峙。开战的命令一下,双方都是同时下令,鼓声响起,两个方队缓缓的靠近。

看见这些,李孟心中隐约有些得意,欧曼和邓格拉斯到底是在欧洲见过打过的将兵,欧曼的这个战术应该就是西方此时所用的,这个时代,欧陆的军事技术已经开始甩开大明。想不到自己地布置居然和这个先进的暗合。

不过他心中也是惋惜,本来戚继光练兵的时候,所写地《纪效新书》等兵书,里面的描述和当年戚继光所训练的兵马,也是朝着步兵方阵的方向走。

戚继光和马基雅维利,东西方的人才从理论高度对步兵方队训练体制不约而同的重视,被认为是近代军事的开端。

但戚继光的训练仅仅是一个火苗,很快就熄灭,而欧洲则是沿着这个方向一步步的走了下去。现在,李孟凭着自己超越时代地知识和理论,又在慢慢的缩小这个差距。

王海大声发令,他的方阵速度不变,鼓声也是不停,但是那支百人的小队,却开始加速,百人的小队可以保持着比大方阵快的多的速度,这支一百人的小队斜举着长矛开始加速跑。

只是这个加速跑不是正面的冲击。而是走一条斜线。朝着欧曼率领方阵地左翼跑了过去,队伍的人数越少。就可以保证在越高的速度下前进,队伍不乱,这百人的小跑,比起长矛方阵的缓慢来,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飞了。

在场的军将亲兵都是懂行的,站在李孟身后的马军统领汤二低声的说道:

“大帅,两队差不多再走五十步,王海地小队就能到那洋人地左翼,到时候洋人的方队到底是两方守敌,何况王海地方队正面较大,攻击力较强,这一阵,王海的胜算不小!”

王海和汤二已经在一起共事多年,说话自然是有倾向的,李孟盯了会,却笑出声来,开口调侃道:

“攻击方阵左翼这个,我有教过你们吗,操典里面根本没有,小海倒是会现学现用,那欧曼的意见说出来,他可就直接用上了,你说要是用对方的法子赢了,这胜负应该怎么算。”

说完又是摇头笑了几声,当然,王海能这么灵活的应对,也让他高兴,老营兵马比起分驻各地的各军,人数要多出一倍,每有出征,总需要一名副将,王海能有这样的水平,自然是放心。

汤二虽然是马队的首领,不过判断的确是准确,果然,两个迎面靠近的大队速度不变,但那支百人的小队却已经绕到了欧曼方队的侧翼。

双方距离还有百步,欧曼方队马上是面两面受敌的情况,在海方队人多的情况下,恐怕欧曼方队马上就要崩溃。

就在这时候,欧曼方队的行进鼓声突然停住,一名队官大声的发令“向右!”欧曼方队原地立正之后,齐齐向右。

鼓声又是响起,朝着右边的那支小队扑了过去,此时李孟的眼睛却睁大,从座位上站起来盯着两队的阵列,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转向比咱们的方阵要快啊!”

的确是快了一些,对面的那只小队刚刚排列好阵型,却看到欧曼的方阵已经转向扑了过来,转向的速度大大的出乎他们的意料。

仓促间,只能是举起手中的长矛迎战,长矛方阵的交战可是演练过许多次了,人人都是平端长矛,谁想到欧曼方阵的士兵用有些僵硬的动作,上身前倾弯腰,左臂上曲举着长矛,右手则是握住尾端,小步小步的向前。

这种种的动作完全是不合胶州营的操典常理,那百人小队的士兵突然发现,如果这么靠近,尽管双方用的是同样长度的木棍,可对方的姿势却好像是让长矛长出一块,对刺的时候,自己肯定被先刺到……

  第三百七十四章 盲点 招安 汝州陷落

长矛的刺杀不需要太大的动作,矛尖在人体上一进一出,就足够让敌人失去战斗力,欧曼这一队的士兵做出这个姿势,真要是放在战场上,杀伤同样是有效果的。

那百人小队的带队军官看着对方压过来,看着对面高举的长木杆上包着的石灰圆头,冷汗直流,如果是战场上,自己已经是死了。

演习之中,长矛方阵如果溃散不成阵型,视同失败,百人小队已经是错失了逃跑的机会,眼下的选择只能是硬碰。

王海也是看到这边不对,只是千人上下的方阵能大步走已经是速度的极限,如果要快速小跑前进的话,整个队伍就要溃散了。他索性是不管那应对失措的百人小队,压住了队伍稳步靠近。

趁着欧曼方队在对付小队的时候,大队冲击对方的侧翼,这才是胜负的关键。

那边已经开始结阵,百人小队的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士兵胸前和咽喉部都是被石灰印上了白痕,边上已经有评判军官认为他们失去战斗力。

这输的可是有些郁闷,明明自己这边大呼刺杀,对方只不过是一步步蹭过来,为什么杀伤的效果却更好。

大方阵的接战,几十根长矛几百根长矛互相攒刺,分出胜负来倒是很快,百人小队很快就是败退“死伤严重”后退出战场。而欧曼方阵死伤不过是十个,那边王海率领的方队距离这边还有五十步的距离,在土台上观战的那些人全都是站了起来,欧曼一开始的击退百人小队,如同摧枯拉朽的迅速,这已经是很说明问题了。

众人都是觉得胶州营今天颇为的丢面子,单独的格斗被欧曼占据了上风,百人小队的溃散更是让人感觉不妙,只能等着张亮这边,看看能不能扳回来了。

行军鼓的节奏稍微急促了些。王海在尽可能地让方队前进的快些,趁着那个洋人的方队还没有转向的时候,从侧翼击溃他。

欧曼这边击溃之后,士官们整理了下队形,但却没有转向迎敌,而是大步的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了下去。

那边王海地军队都已经开始做战斗准备。脚步稍微放缓。而欧曼方队出乎意料地反应。却让双方已经是靠近地距离变得更大了。如果说以王海方队地第一排作为一条水平线地话。那欧曼队则是走地一条斜线。

按照双方这个速度。只要欧曼方队不回头。王海地队伍怎么也追不上来。欧曼不断地大声发令。跟在一旁地翻译。喊话地声音都有些嘶哑。别看部队拿着长矛行进。又是走步。但没有专门地训练。跟上去很是吃力。

欧曼方队在斜线行进地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方向。现在众人是看明白了。欧曼地目标是王海方队地侧翼。

攻击侧翼。这是战争中永恒地手段。因为先前拉开了距离。按照双方地步速推算。欧曼方阵肯定会先到达王海方队地侧翼。

王海大声地吆喝。鼓声地节奏开始改变。他率领地方队开始以左翼为中轴朝着左边旋转。让自己地正面面对地正面。不管怎么说。他这里地人多。面对对方地侧翼并不吃亏。

胶州营地队列训练是极为地精良。仓促之间地立正然后转向。队伍居然不显得散乱。这实验营多是老兵。做地更加地出色。

欧曼在大踏步前进的时候,观察到王海那边地方队居然跟着转了过来。而且队形保持的很整齐,丝毫不乱,对这支队伍的训练程度他也有些估计不足,但王海命令队伍转动,这已经是达到了目的。

“立定!”“向右转!!”“向前齐步走!”

随着这两个命令下达,欧曼方队又和王海方队拉开了距离,这一次却是朝着王海队的右翼而去。

正方形的队伍比长方形的队伍转向要迅速很多,正方形方队的四个面又有相同的攻击力,而长方形地队伍。却有强面和弱面。

两支方阵在校场上好像是在游戏一样彼此打转追逐。每一次转向和调整,欧曼方队都可以用正方形方队地转向迅速。赚得一点时间和距离上的优势,第四次转向地时候,欧曼方队已经是可以稳稳的攻击到王海队的弱侧左翼。

两军刚要交战的时候,李孟所在的土台方向传来了命令“大帅判定,这一仗双方打平,双方首领到大帅处!”

虽说是平手,但胜负结果已经是分明了,显然是李孟为了照顾自家军将的面子而做出的这个决定,欧曼也知道自己初来乍到,若是风头太过强盛,那也不是什么好事,心平气和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王海当然是心里不舒服,可战斗结果已经是如此,他也只能是接受这个事实。欧曼走回木台的时候,李孟亲自走下了木台来迎接,这待遇的变化也已经说明欧曼在李孟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同。

“这是一层窗户纸,从前没有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