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362部分

顺明-第362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禄走在院子里,不断的有人和他笑着打招呼,可见他人缘很是不错。

“禄兄弟,今天不是陈福当值吗,怎么你过来?”

“呵呵,过段时候我有些事情要忙,特意和他们几个换了班。”

“陈禄大哥,听说您家老人要搬出京师去?”

“是啊,这几年真定府那边年景好,老人家就想着回乡看看,也拦不住,说是祖屋还在,干脆让俺婆娘和孩子一块跟着回去,也好有个照应,等过些日子再给他们接回来就是。”

一路上点头答应,笑脸相对,很快就是走到了书房,到了太阳升起,开始吃早饭地时候,还会有两名外面请地师爷过来,一并处理分类这些文书。

陈禄进了书房,关上屋门,又是点上了蜡烛,书案和边上的架子上都是昨日间从兵部带回来地,地方上送上来的,私人之间的,衙门之间的来往公文、信笺。每天都有海量的这种东西涌入尚书府,尚书大人的职责,是争权夺利,是争宠党争,政务这种闲杂事情,哪儿能劳动他老人家处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整理分配,甚至要协助的处理。

毕竟以尚书这么一个人,根本无法处理那么多的政事私务,总要有人协助处理才是。

在外面的和蔼笑意在走进屋中的时候已经是消失无踪,陈禄走到那放着各处来往信笺的桌子上,仔细的翻检寻找。

若是往常的行事规矩,只不过是坐在书案之前,从最上面的开始分配罢了,但陈禄却是每封都是仔细的查看,好像是在寻找什么特定的文件,他一个小小地仆役,自然不会有人给他发什么信。他在找什么?

这么翻检寻找已经是将近半个月,不过一无所获,陈禄表面上还是如常,可实际上已经是心急如焚,父母家小“搬家”离开快十天,不见一面,心中无论如何也是安定不下来的。

翻检了几封信。陈禄的呼吸却变得粗重了起来,他看到了一封从永平府发回来的信。永平府,那可是距离山海关很近了。

他们这些贴身的家仆等同于陈新甲的机要,对这些信笺都是有权拆阅,并且根据内容分门别类的处理。

这信封地落款是马绍愉,陈禄平静了下呼吸,把信封口撕开。打开了里面的信笺,内容倒是不复杂,无非是到了沈阳城之后(明人仍然叫沈阳,鞑子叫盛京),所受地满清达官亲贵的款待和接见。

马绍愉在信上还讲。满清的同文馆多见汉族文人,很多还都是在大明取得功名的士子,不过都已经是剃发留辫,对来自大明的使者很是鄙视,而且虽然满清亲贵上下接待使者的态度很好,颇为地热心。

但仔细的琢磨,对方好像是没有什么和谈的意思,这么下去恐怕不会有结果,还是提前通知这边才好。

信上所说的东西。对陈禄来说什么都不是,但这封信就是陈禄找了这么多时间要找的东西,拿着信纸地手都颤抖起来。

等到尚书府雇佣两名师爷走进书房的时候,陈禄已经是坐在书案之前抄录文告,这些人都是熟识,彼此之间也是熟悉,点头笑着打了个招呼,闲聊了几句,陈禄站起来。手中拿着一叠抄录好的纸张。笑着说道:

“两位先生,收邸报和京报的人就要过来了。我把这些东西给他们送过去。”

邸报是通政司汇集朝廷各个衙门以及地方上政事的文告,相当于官方报纸,这京报是在明后期,官府允许民间开办的报坊,在官府的监视下刊登一些官方允许的政策消息之类的,京师各个高官府邸,提供给通政司是责任,提供给民间地报坊则是人情,也算是宣传自己的手段。

每日里负责书房当值的家仆,就有这个任务,去把文告交给通政司和有关系的京报人员,陈禄这行为也是让大家司空见惯的举动了,两名师爷都是点点头,继续忙碌,也不当是什么大事。

交给通政司和京报收取消息的人之后,陈禄突然想起家中有急事,给内院大管家告了个假,急忙的离开了尚书府。

这天中午的时候,京师中的官方和民间就开始私下里传扬一件事,兵部尚书陈新甲正派人在鞑子那边商谈议和之事。

有明三百年来,大明朝廷从未和蛮夷鞑虏议和,即便是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瓦剌掳去,其后几次被蒙古人打到京师城下,大明向来是调集兵马对抗,从不服软,怎么到了现在却低头去议和了。

大明地体面何在,祖宗王法地体面何在!!?

当天晚上,兵部尚书陈新甲已经是知道这议和的消息外泄地事情,整个京师传播的沸沸扬扬,想不知道也难,听到这事,陈新甲当即是面如土色,汗如雨下,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自己完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崇祯皇帝能庇护一一件事,就是请严惩兵部尚书陈新甲议和之事,丢尽了大明的脸面,那等关外的蛮夷,世世代代给大明边将为奴仆,现如今大明重臣居然主动去找这卑贱的蛮夷求和。

兵部尚书陈新甲在朝臣的前列,脸色并不好看,以往对他颇为亲热的同僚们此时都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算按照朝班,必须站在他旁边的列位尚书,都侧着身子,拿看很奇怪的眼神,斜斜的看着他,好像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一样。

昨晚知道了消息泄露的事情之后,陈新甲马上是查问全府,结果那两名雇佣的师爷对此毫不知情。但当天值日的家仆陈禄,却不知去向,说是家中有急事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陈府,等到二门上派人出去寻找,陈禄和全家都是不知所踪。

到了现在,就算是傻子也知道自己被人算计了。但兵部尚书,本兵。大司马,朝堂之上顶级的重臣陈新甲无论如何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得罪了谁,居然这么设局陷害。

而且去关外和谈地这件事情,应该是完全保密的,设这个局的人知道这件事。并且还知道利用京师中的邸报和京报系统,实在是狠辣之极。

朝议中第一个奏事的往往是御史,他们是言官,品级很低,但是权力却大得很。可以风闻奏事,随意胡说却不用担什么责任。他们第一个说话,往往是替身后的势力来试探风色,但是这次却不同,证据确凿,所以一开始就是总攻了,第一个弹劾陈新甲的御史,却是河北道地掌道御史,他慷慨激昂的陈述一番之后。在上首地崇祯皇帝面沉似水,却不发一言。

这个表态,众臣都是心中有数了,紧接着第二、第三个要求严惩陈新甲的臣子都是出列,大声的陈述,兵部都给事中这种品级很低的重臣,以前是做最后一击的重锤,这次却是很早就跳出来了攻击。

这件事并不是党争陷害,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罪名。所以也用不着怎么试探。兵部尚书地位置算是朝中最热的职位。权势极重,很多人眼巴巴的盯着。而且这么多年在地方上加收的各种饷银,都是通过这兵部,给各部队定饷额,再点验发给各个地方各个部队,位高而且油水极其丰厚。

众人眼红很久了,现在有这么个把兵部尚书陈新甲搞下台的机会,朝中诸人谁也不会放过。

大家心中都明白,没有崇祯皇帝地同意,给这兵部尚书陈新甲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主动找满清议和,这陈新甲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忌讳,肯定是崇祯皇帝的授意和指使。

但看这崇祯皇帝面沉似水的模样,大家谁也不愿意去主动触碰这个霉头,还是把火力集中在陈新甲身上吧!

朝中抨击的言辞越来越激烈,已经有人开始指责陈新甲勾结鞑虏,名为大臣,实为内应,如果再不辩驳,恐怕这事情就要变得不可收拾了,但陈新甲偷瞧下崇祯皇帝的脸色,发现对方根本没有理会自己,脸色阴沉的可怕。

陈新甲心中哀叹,知道这件事情的确是不能收拾了,人一到了这样地境地,说话做事也就没有什么顾忌,陈新甲整整袍服,举步出列,开口朗声说道:

“陛下,此事臣无过,反而有大功,松山之后,朝廷可有能和鞑虏交战的兵马,现如今又有朱仙镇的大败,内忧外患,朝廷可有能力同鞑虏和流贼两面交手吗!?大明局面糜烂如斯,专力对付一方,又有什么错!”

西方人有个笑话,在内阁中说实话,总是会震慑你的对手,因为大家都是说谎,偶尔的真实,会让人措手不及。

这基本是人性相关,西方如此,东方也是如此,陈新甲这么赤裸裸的说出来,朝堂之上顿时是鸦雀无声,陈新甲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是确定,局面已经是不可收拾了,索性是说个痛快:

“都给事中颜继祖曾言,攘外必先安内,阁部杨文弱先生也曾经说道,而今天下,当以招抚为主,臣自知,与鞑虏和谈,必遭千古骂名,可此等事,却是为大明千秋万代计,一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说道此处,兵部尚书陈新甲真是大义凛然,不过朝堂之上的安静,仅仅是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接下来群臣大哗,很多年轻气盛地御史和官员,已经是忍不住破口大骂,这等丢人地勾当,居然说的这么正义,真欺负天下人眼瞎了吗!

面对众人地喝骂和叫嚣,陈新甲倒也不惧,众人不论如何争辩,却始终是不提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

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在崇祯皇帝身边侍立,偷眼看看身边的崇祯皇帝,年轻的皇帝看着朝堂上闹哄哄的局面,双颊已经是变得潮红,身体也是微微的颤抖起来。知道崇祯怕是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王承恩冲着身边的几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马上地这大殿上的宦官和大汉将军(大内侍卫),一起开口大声的喊道:

“肃静,肃静,诸位莫非要殿前失仪吗!!”

大殿内一下子变得安静,所有人的眼光都是盯着龙案之后的崇祯皇帝。

崇祯,说是至尊无上的皇帝。也不过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地额头上有很是清晰的皱纹。肤色有皇室勋贵之家特有地那种白皙,面颊越发红润起来,这不是健康,而是因为经常神经质的紧张所致,现在则是怒气勃发。

大殿很是安静,太监。内卫和朝臣们都是噤若寒蝉,崇祯皇帝盯着出列的陈新甲,咬着牙喝道:

“陈新甲,朕待你不薄……”

听到这句话,陈新甲长叹一声。俯身跪在了地上,他平日也是极为注意仪态保养,现在即便跪在那里,也显得风度翩翩,但神色已经从方才的亢奋,便成了颓唐。

殿堂中的安静被皇帝有些尖利的声音打破了:

“陈新甲,你身为兵部之首,却遣人私自去鞑虏处议和,这是何等地大罪。你知道吗!?”

陈新甲,兵部尚书,大明的高级文臣,面对皇帝的质问,陈新甲嘴唇抽动了下,却什么也没有说,崇祯也没有让他说话的打算,只是继续冷冰冰的叱责道:

“天下无处不灾,民乱不止。都是你等无视国法律条。不知忠君自爱……”

崇祯举起地手因为愤怒有些颤抖,显然是激动过度。顿了下喘口气才怒喝道:

“罢官,着大汉将军拿掷殿下,下诏狱,好生着实打着问!”

兵部尚书陈新甲知道,自己要是继续争辩,甚至说出自己是崇祯皇帝指使默许才去和谈,那恐怕灭族之祸顷刻而至,事已至此,还是不争了吧,站在左右的大汉将军上前把陈新甲架起,就要拎出朝堂,陈新甲没有喊冤,也没有挣扎,就那么被架起来,转过去的时候,他嘴唇动了下,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架着他的一名大汉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