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100部分

民国立志传-第100部分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的起义的失败怎么归结为某一人,起义前准备不足,思虑不周,而某些同志更是动机不纯。”

“英士,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我是叛徒不成。”

“你们的动机本身就不纯,同盟会时期,玉琨出力最大,数次起义所需军械粮饷他皆顶力相助,辛亥革命之时领导安徽大起义屡破清军,斩敌数万,后又协助友军夺取南京。袁贼窃国,先生一言,他便在安徽举旗响应,救南京,战江西,凭借一己之力网狂澜,逼袁下野,当初,玉琨极力主张北上河南、陕西彻底打垮北洋,是谁在那里鼓动先生坐失良机。先生去安庆,你们是拼命阻止,先生要改组合并,你们又从中作梗,为什么,是他不信仰三民主义,还是他不革命,我看你们才不革命,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如你们这般精于内斗,三民主义何时光照大地。”陈其美发了一大通火之后愤然离去。

国民党内部分派系,中华革命党内部也分派系,孙中山都知道,只是为了团结同志,他努力回避这些问题,但是,陈其美谈到了,他满肚苦水也是不吐不快。

陈其美其实早就不想跟这帮子人厮混了,一点前途都没有,早知道就还不如应下杨洪森的邀请到浙江当省长去。

现在北洋三杰各奔东西,黄兴到美国疗养去了,还在那边搞了一个“欧洲事务研究会”;宋教仁在香港和东南亚两地飞,创办了“南洋华人促进会”,而孙中山正领导着他的中华革命党。国内的国民党人正处在无领导,无组织,无经费的,“三无”状态,有门路的都自建××会所,也有一部分人应杨洪森之邀加入了地方政府参议员,更多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孙中山则以私人身份致电杨洪森让他不要去北京,但是杨洪森没有就去不去做回电,只是邀孙中山回国商讨党政要事,同时请孙中山不要怀疑他革命的决心。

对于杨洪森北上,英、美表现欢迎,并且祝愿此次南、北会谈取得成功。

蒋方震很高兴杨洪森能来北京,蔡锷很担心杨洪森此行是来易去难。

杨洪森在离开时对各省的工作做了安排。8月4日其从合肥一路北上至淮南,听取了淮南煤矿工作会议后,乘坐火车至蚌埠。8月6日杨洪森到达徐州,在徐州杨洪森停留了二天,杨洪森与江苏省长张勋亲切会谈,张勋将杨洪森留于张公馆。8月9日自徐州出发进入山东,8月10月杨洪森的专列到了天津。

杨洪森每一站,当地的官员都一一致电北京,在杨洪森未到天津时,袁世凯先期派“太子”袁克定,随同英、美国代表到天津。袁克定与杨洪森这是第一次会面。

现在的杨洪森已蓄出了一头短发,其还给自己整了个仁丹胡子。只见他身着北洋上将军装,腰上跨着把日式指挥刀。

袁克定不住地打量着那把日式军刀,这把刀与蔡锷处的那把好像有一点像。

像?蔡锷那把刀早就杨洪森调了包,这把刀就是蔡锷的。

袁克定这才想起来杨洪森好像是留日士官生。

进了车厢袁克定才发现杨洪森这次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携夫人杨红玉以及长女杨雅芬、次女杨雅诗来京。

袁世凯在北京站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袁世凯将自己的专用的金漆朱轮双马车,供杨洪森使用。为隆重其事,更是组织的数万群众。

北京站内欢迎牌坊耸立,军警如林,政府各部总长、议员、工商界、学界、报界、外宾都来迎接,由于杨洪森在南北名气实在太大了,加之如今的国内外环境,此次、南北两量级人物的会见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京津市民早就想看看这位让北洋大军闻风丧胆的南军名将。

杨洪森与太子袁克定出现时,车站爆发出一片欢呼之声,杨洪森一脸微笑地与来此迎接的各界人士亲切握手,期间频频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杨洪森乘袁世凯的双马车由正阳门入城,进中华门。沿途军警林立,军警背后便是人山人海。

在袁克定等政府官员的陪同下,杨洪森一行来到袁公馆。这是袁世凯特别地安排,为接待杨洪森来京,筹划甚久。

袁世凯想按照当孙中山的规格,将他安置总统府,但是考虑杨洪森本人的身份,以及携家眷来京,干脆就把杨洪森放进袁公馆,这也方便他随时召见杨洪森甚至密谈,再则,杨洪森来访带有一种私人性质,所以请他住在府邸最合适不过了。

“此番是一次私人性质受邀来访,只在加深双方的联系。”

针对记者的问题杨洪森闭口不谈,军事纠纷、政治分歧,以及最近发生了上海刺杀事件,最后负责人员以时间已到,结束这场小型的招待会。

北洋将领也特别关注杨洪森这次来访,有些将领建议把杨洪森一家抓起来,然后向社会人民党发生进攻,扫平四省。但是,袁世凯的幕僚极力反对这样做,北洋文武系统争吵之时,袁世凯在哪里品着茶。

第一家庭的府邸本就戒备森严,再加上此次杨洪森来访,军警比以往多出了一倍。

袁府一些晚辈早早在外等候。随着袁克定进了袁府,建筑、陈设富丽堂皇非他的狗窝可比。

袁克定指着大厅道,“去年,家父和我便是在此遇刺。”

杨洪森一脸惊讶,“不想刺客如此胆大亡为该杀。”

袁克定也不理会杨洪森的调侃,引他进大厅。他对杨洪森并无好感,而且他父子二人差点死于此人之后,至今那个凶徒还在他的庇护之下,而且还在社会人民党内担任要职。

袁世凯端坐在太师椅上,身着一身北洋军装,这是杨洪森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样一位历史伟人,现实中的袁世凯远没有照片中那样神采奕奕,看着看着杨洪森的狐狸尾巴就显露了出来。

袁世凯也同样打量眼前的青年上将,在中国三十岁就能当将军没什么稀奇,只要辖有一地,再领个七、八千号兄弟,当个少将并非难事,更何况杨洪森辖有四省的大地主。

“杨玉琨,比照片上的多了几点英气,真是少年英雄。”

“可袁总统却没有照片上的神采,看来是久病缠身,老英雄迟暮矣。”

袁克定听在耳里就好像被针扎了一下。袁世凯大笑起来,“好一个老英雄迟暮,不用这么客气了,随便找位置坐吧。克定,让厨子准备一下,我要和玉琨喝上几杯。”

袁克定发现老爷子今天兴趣很高,竟然要喝上两杯,他看着杨洪森嘴角浅笑,感觉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第二十三章

杨洪森这个人给袁世凯的感觉是神秘,他的那双眼睛仿佛能看出一切,人们喜欢称他为革命家,南方的革命者甚至把他与孙中山并列起来,但是他能看出来,这是人如同青年时代的自己,比他更成熟也比他更加稚嫩。

“我最知道是什么让你突然决定来到北京见我,要知道这让我惊奇,同时让我很疑惑,你难道一点没有颠簸过后果吗?”

“后果,未来不会比现在更糟糕,地球当开你、我永远会转,未来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抓紧时代考虑现在。”

晚饭结束后,他们不知边际的聊了近二十分钟,就在袁克定准备找借口出去的时候,他们终于进入正题了。

“让我们都直接点吧,说说你来意吧。”

杨洪森的来意,绝对不是单纯的什么公心,日本抢山东直至二十年代才收回来,当然这是杨洪森北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但不是全部动力。德皇威廉一世绝对没有想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所以在山东问题上,德国在山东问题上准备来个“金蝉脱壳”,这是德皇的“先欧后亚”的战略所决定的。德国驻华领使马尔参向袁总统提了建议,就是将青岛归还给中国,中国对德国对青岛投资给予补偿,同时希望为德国选择一个适宜的港口,在袁世凯来看来这简直就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这个方案相对于中国政府以前所签订的协议实在是太优厚,袁世凯为此派人与德国接触,可是对胶洲早有野心的日本绝对不允许这种幕后交易损害大日本的利益。结果袁世凯收到了一份日本驻华公使的警告信,袁世凯胆怯了,可就这在这个时候,杨洪森来了,他的目的就是把日本的事给搅黄,将山东置于中国或者美国的控制之下,当然这中间最关键的就是让袁世凯参加一战。

与帝国主义列强打了大辈子交道的袁世凯,对这些列强透着骨子里的畏惧,帝国主义的厮打对他来说是没有关系,既便这个战场在中国也没有必要掺合进去,再者一战才刚刚开始,战局不明,在同盟、协约在这两阵营的选择上,无法确定时最好中立。杨洪森想要说服袁世凯加入英、法协约阵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杨洪森在北上这时,会先与张勋接触,可是张勋此人并不比袁世凯更可靠。

“加入协约国,扼制日本在华的扩张。”

袁世凯瞄了一眼袁克定,半晌他都没有做声。

“我将全力支持袁大公子作为下一任大总统。”

袁克定坐立不安的朝着老父不停的看着。这些年老头子为了让他能接班,可是用心良苦,他也是认认真真,可是光认认真真是没有用的,老头子能坐的稳,能倒了以后再爬起来靠的就是军方支持,没有军方支持你就算是自称“皇帝”也没有用。

袁世凯极度深沉的靠在沙发上,眯着双眼眉头深锁,杨洪森的话他压根就不信。

“这是你的意思,还是美国人的意思。”

“总统您可以认为这是我的意思,美国仍然是中立国,不会冒风险此刻介入战争。”

美国喜欢把自己比做老鹰,他们此刻还在观敌了阵,也就是说未来他们可能加入协约国,也可能加入同盟国,至于现在他们是中立国。美国人这点小盘算袁世凯心里有谱,但是美、日之前的矛盾,让他去挡拆,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啊!把这事办了吧,难免会得罪日本人,不办吧必定得罪美国人。所以袁世凯打量了一下杨洪森,美国能逼着这小子来北京,说明什么,说明这小子吃了回扣了。

“时局纷乱啊,玉琨怎么看啦。”

袁世凯在这件事上实在不好决定,美帝国主义固然在千里之外的美洲大陆,但是要搞中国那还不是一句话,但是日本人就在家门口,所以回传了一脚。

“我的意思是……”

袁世凯挥了挥手,“说,说……”

“说句实话,这些西洋人打西洋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难不成他们还带我们一起分享战果,不过山东问题要妥善解决。美、日在中国并不相同,美国在中国追求的是长期的经济利益,而日本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有着领土要求,这点美国方面不可能接受,山东的重要想必总统应该比我更清楚,日本想取代德国控制整个山东,对此英国方面与日本已达成一致,条件是帮助他们扼制美国在华利益的扩张。”

“这么说来还有英国的人事了,英、日在山东问题上私下达成协议可靠?”

“在这场战仗结束之前,没有人会承认有秘密协议,这些问题只能等到战后才能最终显现出来。”

“那么美国对我们参战是什么态度?”

“中立。”

袁世凯看了看大钟,“现在快九点钟了,玉琨远途劳顿,还是休息去吧。”

“总统,那我就先下去了。”

“克定,晚上府里不好走,你送送。”

“是,父亲。”

将杨洪森安顿好后,袁克定又转身来到书房,袁世凯一个从坐在那里,不停地揉着小腿,袁克定走到身边,放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