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雄风录-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运,而且更加奇怪的是,这个部族的人以牙黑为荣,大人请恕末将直言,这样一个部族的存在绝对是对大汉国的严重威胁!虽然现在他们可战之兵不过七万,可是常此以往他们必然窥视我大汉富饶的土地,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匈奴!”
李云听了很奇怪,扶余在他的记忆中从未威胁到中原政权,但是看谭铭的样子不像夸大,而窦婴更曾说过谭铭“稳重坚韧,办事小心。”便问道:“谭将军此话怎么说?”
谭铭长叹一口气道:“扶余人可不仅仅是在草原上,他们更渗透进了马韩,辰韩等地,积极的扩张势力,据说更有一部分人坐着木板漂到了海的另一边去,由此可见这个部族的野心绝不仅仅在草原!”
谭铭深吸一口气,望着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众人,指着地图道:“他们真正的目的我想最终就是从马韩,草原以及海上三面夹击我大汉,迫使大汉三线作战,宽广的草原将成为他们的天然掩护,广阔的大海将使得他们可以从任意一个登陆点偷袭我大汉腹地,而马韩复杂的地形则可成为他们撤退的倚仗!”
在其余人看来,谭铭说的虽然有点道理,可是从大海上攻击大汉,这根本就是说笑话,谁可制造出可承载数万甚至十数万大军的庞大远航舰队?要知道即使徐福的庞大远洋舰队也不过是搭载几千人而已。
李云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断发,纹身,黑齿,远航,飘洋过海这些从谭铭口中透露出来的事实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李云扶余族的后代是谁!
除了杀千刀的倭族还有何人?
而且铁一般的事实也准确的告诉李云。棒子和倭寇的共同祖先极有可能就是扶余。
此时国仇家恨累计到一起,李云眼中瞬间就冒出了吃人的火光。谭铭说的扶余三条进攻点,草原和马韩攻略相继失败,但是飘到了海上一个岛上的扶余人的后代倭人却实现了他们祖先的梦。庞大的倭人舰队趁着中原虚弱时满载着战机,军队,侵略中原,在那个血与火铸就的八年间,中原流了太多的鲜血。
燃烧的长沙,哭泣的南京,悲伤的上海,无奈的武汉,这一个个中原战略要地相继被摧毁。死亡人数不可累计。
现在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既然已经被找到。那么李云绝对不会介意背上一个屠夫的名号,不过现在他得做好屠杀的准备,把刀剑擦亮了,把弓弩上铉。将战马养肥了。
当然在这之前,他得将辽东城打造成天下第一要塞,高而厚的城墙,饱和繁多的守城器械,这样一个辽东要塞才可以最终成为不破的第一要塞。成为彻底消除隐患的最佳进攻点,以及复仇战争攻击发起的。
李云努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平静的对随行商人徐岩道:“徐老板,看样子得麻烦您带一份采购清单回临邛了!”
徐岩是蜀郡成都人,自小喜欢经商。对于冒险犹为喜欢,他认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钱,都最好是冒险得来,他有时候甚至幻想着指挥一支不亚于徐福远航舰队的船队远航到大海上,去赚取那些其余八洲的金钱。
听了李云的话,徐岩点点头,在商会中这么久了,徐岩清楚的知道,李云绝不会亏待商会的商人们。
果然,当李云将写好的庞大物资和人员清单交给徐岩时,这位细心的商人赫然发现,李云用来支付报酬的东西就是一个年产煤矿二十万万斤的大规模煤矿。而且上面标明了是露天的,徐岩当然知道一座如此大的煤矿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不知道李云要到那里去找一座这样的煤矿,但是他却毫不怀疑李云的支付能力。
因此当他看到清单上罗列的技术人员,资金以及海量的物资时,只是轻轻的惊讶了一声,清单的规模和范围虽然大,但是对于商会数百家大财团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些物资和技术人员都可以想办法弄到,但是煤矿却不是轻易就可弄到的,徐岩自然清楚一座年产二十万万斤的煤矿,足够令所有经营铁器的家族,打破脑袋。
李云自然是有十足的把握找到一座这样大的露天煤矿,根据他的了解,相对于在辽东大地下埋藏着大型露天煤矿,一座年产不足5万吨的小煤矿,简直不值一提。(汉代一斤约合现在228。28克,也就是两汉斤不足500克,20万万斤仅仅相当于5万吨)
徐岩接过清单,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接着李云便令商人们回去准备明天在辽东的贩卖,而他和谭铭,卫青,李敢等武将则开始针对目前的情况商议整编军队。
作为天子委派的护东中郎将,李云自然拥有着对整个辽东全部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因此在整编方面,众人并没有多少意见。
于是在商议过后,李云正式决定了初步的整编计划:
任命谭铭为乐浪地区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李敢为副将,两人带从长安来的一半禁卫军前往乐浪城,密切监视乐浪附近的朝鲜人的行动,同时收拢分散在各地的军队,进行初期训练,一切暂时按照禁卫军的训练方法进行,同时组织人手,砍伐木材,积极建造防御器械,加固城墙。
而卫青这位千古名将自然是留在李云身边,以保障他的个人安全,李云可不想在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前,就被人给喀嚓了!
不过这情况看在卫青眼中,却变成了李云在刻意培养他,栽培他,因此越发的积极整编训练辽东军队。
而李云则乐得其成,自己躲到辽东郡守府开始研究起如何配置军队器械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最佳小组作战方式。
……
嘿嘿……倭人的祖先确实绝大部分是扶余人,至于棒子嘛,估计有大半血统是……
卷五 牧守辽东
第五节 大汉的打手(上)
假如有人问李云,他认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谁,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那人,是庚子年下半岁,他在辽东遇到的高句丽人。
毫无疑问整个高句丽民族哈汉风气严重,高句丽的贵族每生一小孩,首先想到的不是和其余游牧民族一般请来巫师,宰杀牛羊,乞求长生天赐福,而是想方设法的从长城内的汉人地区请来一名汉人老者,按照汉人的礼节,洗浴赐福,抓周,更以取汉姓汉名为荣,至于寻常小民则只能羡慕这名贵族的阔绰,因为辽东汉人实在太少,而够资格主持这些礼节的老者更是稀少,所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奢求的。
就连高句丽的单于,也不喜欢族人唤他单于,而是喜欢摆弄着已经不知道转过几次手的那个周天子赐予原高句丽祖先韩侯的公侯证明,而高句丽的单于的名字更是早就改成了汉人的韩姓,高句丽现在的单于叫韩鲍,他的家族改韩姓已经足足有上百年历史了,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忘记了他原先应该叫什么名字。
毋庸置疑,任何一名大汉官员对于高句丽人中蔓延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友好风气十分赞赏,也正是因为高句丽人喜欢汉文化的原因,所以他们进出长城并不受到刁难,甚至有时候遇上雪灾,大汉的天子还会亲自过问高句丽人的生活问题。
而对于高句丽如此友好的态度,李云犹为欣赏,他带上一百名禁卫骑兵,统一穿上最好的盔甲拿上最优质的武器,以天使的身份前往高句丽人在草原的王庭。
一路上,听说这队骑兵是大汉天子的使节团后,高句丽人迅速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立场。许多高句丽牧民自发的为使节困送水,送干粮。以得到汉使赞赏为荣耀。
在这样一种被羡慕的气氛中,禁卫骑兵们对于高句丽人好感大增,见了高句丽人也不再那么紧张,甚至有几人还迅速的和高句丽牧民结成朋友。
高句丽人由于亲汉的关系。所以他们的王庭并未有离开长城多远,大概在长城以北约七十里的地方,那是一个水草丰盛的大牧场,而且四周是丘林地形,典型的一个可以凭险防御敌人进攻的地形。
一个中等的湖泊在高句丽王庭附近,湖中水草涟漪,这里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高句丽单于韩鲍听说汉使前来,早带着王庭的三干多骑兵在这里恭迎汉使,他们这个民族想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已经幻想了几个世纪,可是战国时期,中原人内讧无暇分身来管他们,大汉建立后也由于种种原因以及限制。使得他们回归的梦想落空。
其实高句丽的要求不高,他们仅仅是想要大汉赐予他们一个空头身份,承认他们属于汉人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不必再用高句丽来称呼自己了,也不必在面对汉人的询问时扭扭捏捏的说出自己的民族,他们可以挺直了腰杆,对汉人说“我也是汉人!”
当然了,他们是游牧民族,永远也不会被人束缚和管辖,他们不喜欢这样,相对于汉人的生活,他们更喜欢自由,所以他们一直恳请着辽东郡守替他们向大汉天子转达他们希望成汉人。却并不希望大汉派官员管理他们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按照五服体系来管理他们,他们希望大汉承认他们的身份,然后他们按照五服中侯服或者要服的规矩,向天子进贡。
李云自然知道他们的想法,也理解他们的想法。
对于游牧民族,对于一个离开了中原几百年的部落,能做到这点已经相当的不错了,更何况他一直以来都希望找到一个代理人,大汉在草原利盖的代理人。
他考虑过月氏,可是月氏这个民族很难控制,李云可不敢保证月氏人的击败匈奴后,会不会和大汉反目,假如真是那样,那么大汉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他也考虑过乌孙,相对于月氏,乌孙人这个在他所知道的历史上比较亲汉的民族,同样令他不放心。李云可不想有一天乌孙骑兵取代匈奴骑兵成为大汉的心腹大患!
正在他难以抉择的时候,高句丽人送上门来了。
再没有比这个民族更符合李云心意的了,他实力小,总人口顶多不过十几万,能战之兵最多二三万,所以比较容易控制,更难得的是这个民族十分哈汉,十分的仰慕汉文化,甚至有不少贵族甘愿放弃高句丽的身份,带着全家跑到辽东城赖着不走,过了十来年,大汉政府也就只好在户口本上登下他一家大小的名字,简直和后代的偷渡客一个样。
于是在双方都心甘情愿,甚至高兴的气氛下,李云当着高句丽人的面对韩鲍宣读了大汉天子的诏书,册封他为护东将军,辽东侯,并将准备好的公侯服以及象征公侯身份的印信交与他。
韩鲍是一个真正的汉人通,他的汉话比高句丽话说的更为流利,因此这道诏书他听的明明白白,于是他在接过圣旨后,立刻向作为使者的李云道谢,在得知李云的官职和品秩和他这个护东将军一样时,深知大汉传统的他立刻喜孜孜的请李云到王庭做客。
李云正巴不得他亲自邀请,因为他不让其他人来的原因就是想借这个机会先试探试探高句丽人对于大汉的底线。
两人肩并肩的骑着战马,在高句丽骑兵和禁卫骑兵的保护下,进入高句丽人居住了上百年的王庭。
高句丽的王庭有着浓厚的大汉气味,依山而建的防御点和岗哨,无不是学自大汉的军队,而王庭中更整齐的用木材而不是和其他民族般用牛羊的粪便搭建起的一排排房子,令李云感觉这个民族是真心的仰慕中原文化。
房子中不时有几个穿着羊皮衣服的小孩蹦蹦跳跳地跑出来,好奇的注视着李云一行人,其中一个穿了丝绸的小孩子更是尖声道:“是汉人!我见过的。汉人就是这样!”
李云不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