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69部分

春秋小领主-第69部分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兄弟一起跪下了。隆重向赵武行全礼。

赵武原本在战车上打盹,魏氏三兄弟走近时,师修捅醒了他,迷迷糊糊的赵武第一眼看到魏氏三兄弟的大礼,赶紧跳下战车,侧身避让。

能言善道的魏相起身,按住赵武的肩头请他接受三兄弟的大礼,他神色郑重:“武子,我们这一礼是为父亲行的,请不要辞让——我听韩起说,父亲阵亡的时候你热泪满面。

我父亲为国尽忠,四军虽然哀伤,但伤而不悲,真正的赤子还是小武你啊!而今,我兄弟谨代父亲答谢你的恩情——你赠给父亲铠甲,给父亲弓箭,使父亲能在死前完成一场畅快淋漓的、辉煌的战斗,请接受我等的郑重感谢。”

赵武叹了口气,他眼前又浮现出那名作为“质”的魏家精兵的面孔(五十一章漏了一段,已经修改),那人死亡的时候神色如此平静,他没有怨恨,也没有壮烈激怀。仿佛这一刻他已经期待了很久——他本来不该死的,只要国君一句话而已。而国君为这句话付出的代价,对他来说类似九牛一毛。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魏锜死得值得,他用奋勇的战斗替魏家人赢得了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爽快的认输,使魏家人立刻退出了战斗。在所有人面前,魏家人都可以骄傲的宣称:他们战斗了,甚至射伤了楚国国君。

但是,因为魏氏撤出战斗早。他们兵力没有大的损伤,甚至没有误了秋收。而赵武这位敢于单身追击楚军、并“格杀潘党”、“俘虏”公子伐的大英雄,却要从春天战斗到雨雪纷飞。

让赵武最心灰意冷的就是这点。

他努力了,努力做个春秋人,甚至有些地方做的比春秋人还要春秋,但似乎所有的倒霉事都缠上了他,使得他自己成为列国倒霉的榜样。

“你还倒霉吗?”行军路上,智罂听了赵武的抱怨,脸上的讥讽浓的快要流淌下来:“每一分耕耘都有收获,你单身追击楚军,勇名贯于列国。所以沙随之会上,你当着列国君臣的面,直斥君上宠臣一句‘要你管’。你去打听一下,以前可曾有过哪位大胆之徒,如此顶撞国君?但你顶撞了国君之后,国君却不得不忍,还得赔出笑脸向别国君主解释,这样的待遇也能算倒霉吗?

你以为你隐瞒了郑国俘虏的事情,其他人都不知道——你那些俘虏大摇大摆的穿州过境,一路押送到赵地,难道别人都瞎了?然而,公卿大夫,甚至包括国君却宁肯装瞎子,为了什么?不就是因为国君接受了你三千献俘,却又没有做出赏赐的表示。还闹的列国尽知,君上只能容忍你的胡闹。

但你以为只有你被国君吞没了献俘?郤至还哭得逢人吐口水呢!你知道吗,在前方大军回军途中,愤怒的郤至甚至射杀了国君的嬖人、寺人孟张——就射杀在国君的车驾前。”

“哦,郤至竟然如此大胆?这又是怎么回事?”当时,赵武问。

“传闻:路上国君组织群臣打猎,郤至射杀一头野猪,准备献给国君,不想这头野猪被寺人孟张看到,他立刻抢了去,用自己的名义献给国君。郤至大怒,顺手一箭射杀了孟张。据说,孟张的血溅在国君的衣服上。国君擦干了脸上的血,愤怒的哭泣:‘这小子欺负我(季子欺余)!’”

稍后,荀罂淡淡的补充:“其实郤至这一箭,是替你射的。”

原来以为我嚣张,结果还有比我嚣张一万倍的家伙——好一个郤至。

赵武明白过来,马上补充:“这一箭更是为整个(封建)卿大夫阶层射的,所以在场的人都对郤至的冒犯沉默不语。这是警告,严厉的警告。只看国君觉悟不觉悟了!”

国君“黑了”赵武的“献俘”,更黑了所有卿大夫的献俘,他以为这场胜利全是他的英明领导、正确指挥,所以别人就必须无私“奉献”——嗯,既然大家都“奉献”了,那他当然要自觉“索取”了,而且他还打算,今后就这样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当时,赵武都怒极向郤至动手,但郤至其实也在愤怒当中,惟独国君的嬖人不觉悟,继续保持抢功抢人的习惯死性不改,甚至再次抢劫到了骄傲的郤至面前——抢他射的野猪。

本来郤至被赵武打后就满肚邪火,所以他这一箭是在警告国君:你别做得太过分!

“其实这道理人人都明白啊!”荀罂感慨:“当时在场的公卿无一人劝解,士伯(士燮)也在场,他照样默然,韩伯则低头赶路。据闻:士伯回家后,吩咐自家的祝、宗(主管祭祀、祈祷者)为自己祈祷死亡。

他说:‘我们现任的国君骄侈而充满私心,却又幸运的战胜了敌人,这是天在加重他的病症,今后他会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国家的灾难就要降临了。今天国君战胜而归,私心已经膨胀,国家领导人私心膨胀则国家必定有灾祸。我怕这个国家灾难降临会祸及范氏。

你们如果还爱我,就为我祈祷死亡吧,让我快点死去,我死于国家灾祸发生前,范氏的灾祸就减免了(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你瞧瞧副元帅士燮的遭遇,对比你自己,你还算倒霉吗?还有,这次你俘虏了蔡国俘虏,你可以大摇大摆的把这些俘虏送回赵地,我却不得不回国之后向国君献俘。虽然你今年从开春战斗到冬雪融融,是苦了点。不过,虽然开春那一战我没有赶上,现在我还不是陪你在积雪里跋涉吗?你把这叫倒霉,又如何来评价我呢?”

赵武摸摸下巴,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论起来,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俘虏,是收获了一个“天下第二”。赵武知道自己武力值不高,在兵农合一制度下,春秋人从小就在练习战斗技巧,一般像他这样年纪的人,已经训练了至少二十年,而他才训练了一两年。

战场上,凭借两年的经验与二十年的经验拼斗,赵武能活到现在,那是幸运。

但有了“天下第二”做护卫,情况就不一样了。有这厮在身边,赵武现在只要再拿一张弩弓,他敢带上潘党跟养由基面对面交谈。

这就是变化!

原先赵武见到这两个杀神,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想逃跑……嗯,他现在想着,养由基是不是也像潘党一样心思活络,只要一恐吓,一诱骗,就能骗到手。如果他成功了,那么左手养由基,右手潘党,天下无敌!

这么说起来,仿佛自己这一趟只占便宜没吃亏,国君黑了他一个标准师的俘虏,却粗心大意,把整个未开发的“长治盆地”送给了他——如此大的收获,怎么能算倒霉呢?

若这也算倒霉,天下不知道多少人巴望着如此“倒霉”。

然而做人不可太得意。

谦逊的赵武继续伪装着自己的失落,他一路做足了心灰意冷的姿态,搞得沿途经过的中小贵族见了,纷纷同情的慰问,捎带着,士燮所预言的“国内厌恨”情绪,也随之悄然增长,他们对国君的作为越来越无法忍受。

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尽头,晋国东门外的棘门到了。

所谓“棘门”就是随便用荆棘柴草搭起来的一堵木门,它的作用类似现代的凯旋门。出征的士兵经过棘门后,等于自动解除了服役的责任——也就是说,通过棘门的士兵不再接受将领的指挥,他们可以回家了。

通常,棘门前有国家武库的司库存在,他们的任务是收缴从武库里发放的武器。但是,如今下军出战的大都是贵族私兵,队列里从国家武库领取的武器很少,所以武库官员的存在没有影响行军速度,整只军队快速向棘门挺进着,即使偶尔有人脱离队列,到路旁向武库官员上交武器,也不影响队列速度。

刚刚能望见棘门时,赵武已连声呼喊担架队人员上前,他也不怕武库官员望见自己的作秀,大摇大摆地跳下战车,重新躺到担架上。几名赵氏士兵扛起担架,赵武的战车在身后跟随,穿过了棘门。

士兵通过棘门后,整个队形乱了,智家兵已经三三两两的自发组合,准备去城中畅饮一番,洗去征尘后回家过冬。而大多数贵族的私兵也跟智家兵一样,在经过棘门后解散了整个队伍。唯独赵武的士兵经过棘门后,并没有散开,他们站在棘门另一侧,神情有点茫然。直到赵武的担架通过棘门,他们才恢复正常。

担架过了棘门后,赵武很假的“吃力地”从担架上欠起身来,将枕头边放的“断”剑举起来,递给身旁的老师师修,师修也解下腰间的佩剑——因为这些武器都是赵氏自家配备的,所以师修只是按照惯例履行解剑仪式,他向道路两旁的武库官员展示了一下手中剑,而后手提着自己与赵武的剑,穿过棘门继续前行。

稍后,赵武在担架上有气无力的嘟囔一声,师修边答应着,边冲身边的军中司马摆了个手势,司马立刻从腰里取出一个短小的铜笛(哨子),先掏出一块干净布小心的擦了擦铜笛,而后将哨子含在嘴里,吹出了一声长长的哨音。

听到这声哨音,已过了棘门的赵兵自动集结起来,他们以伍为单位,形成了一个以“伍”为“彻行”的队列,在哨音下原地踏步。随后,通过棘门的赵兵陆续加入到队尾。所有的赵兵通过棘门后,哨音再响,变成了长短长短哨音结合的四拍节踏步声,眨眼间,赵兵们就这样以伍为一行开拔了,他们脚下的步幅虽然没有阅兵式中的步伐整齐,但整个部队却保持着完整的队列,向着赵城的方向大步前进。

来迎接归国士兵的是晋国第三卿、上军将郤錡,他惊讶的看着赵兵整队而去,反身问上军佐荀偃:“中行伯,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赵武不知道,过了棘门不准鸣金鼓吗?这些军队经过棘门,为什么不解散?难道要叛乱?”

中行伯荀偃不以为然的回答:“没错,经过棘门后,惯例不准再使用军鼓与金罄指挥士兵,但铜笛……我好像不记得有禁止吹铜笛,这玩意似乎刚刚出现,似乎只有赵城有。

我听说,以前这些赵兵每天都在绕城跑,跑步过程中,便用这种短铜笛调整队列。此外,赵城盛行军中之戏,军中司马在游戏中不叫司马,叫一个古怪的名裁判。

赵兵日常听惯了司马的哨音,过了棘门后,咱又不禁止他们使用哨子,所以,那些赵兵听到哨音后,习惯的排成跑步队列,这不足为奇,国法并没有禁止,是吧?赵盾昔日说过:‘法无明禁则为行(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就是许可)’,是吧?”

郤锜(qi)想了想,他想起荀偃也是赵武的姻亲之一,指望荀偃刁难赵武,就如同指望左手刁难右手一样。他猛然想通了,用略带嘲笑的语气说:“赵兵可真是听话啊,即使过了棘门,上面一声哨子,他们居然自觉自愿的排成了队列,连国都新田也不进,直奔家里去,真是一群想家的孩子。”

荀偃翻了个白眼,脸上一副“我不告诉你”的神情。

他没说出口的话,总结起来就一句:国都哪有赵城生活舒适。

论起来,国都哪有赵城生活舒适——中行偃(荀偃)不久前刚跑了一趟赵城,才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他只是礼节上看望自己的女儿中行姬。而在此以前他从没有去过赵城,但等到赵城转了一圈后,他发现赵城的城墙虽然残破,城区面积虽然小,人口数量少了点,但他们生活的的舒适程度,却远远超过国都。最明显的,在于赵城的娱乐设施,远不是这时代所能比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