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血大明 >

第94部分

铁血大明-第94部分

小说: 铁血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岩兄弟。”马守应慨然道。“啥也别说了,以前是我老回回错看了你,没想到你李岩兄弟年纪青青却能有这般见识,也没有以势压力,难得!陕西义军的主帅还是你当,别人我老回回管不着,但我的人马一定跟你去!”

贺锦也大声说道:“李岩兄弟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俺贺锦要是再跟你唱反调,那就不是后娘养的。”

贺一龙、刘希尧还有蔺养成三人也是热血上脑,纷纷表示要跟着李岩去打大同。

李岩趁机说道:“五位大将军也要起兵去攻打大同,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兵力多了,打下大同地机会就会增加。可陕西义军主帅一职,晚辈却是绝对不肯再当了,还是请五位大将军另选一人吧。”

李岩的再三推辞越发显得他地光明磊落。越发证明他刚才的这番话不只是做做样子,越发证明他是真心诚意地要让贤,也越发让马守应等人敬佩他的胸怀。

马守应当时就激动地大喝道:“李岩兄弟,陕西义军的主帅只能是你。你放心,从今往后,我们革左五营唯你马首是瞻!我马守应要是言行不一,今后不服李岩兄弟的调谴,就让我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其余贺一龙四人也纷纷赌咒发誓,表示坚决拥护李岩当陕西义军的主帅。

李岩还是推辞道:“晚辈是坚决不能当义军的主帅了,既然五位大将军暂时没有合适地人选。那晚辈倒是有个主意。”

五人齐声问道:“什么主意?”

李岩道:“大同城除了供平民百姓出入的东南西北四门以外。还有专供皇亲国戚出入的小东门,也就是说大同城一共有五座城门。因此晚辈提议,到时候由五位大将军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分别进攻五门,谁最先攻破了城门谁就是陕西义军的主帅,大伙以为如何?”

马守应等人不做声了,他们的确敬佩李岩的胸襟,可他们也想当陕西义军地主帅!刚才之所以坚持要让李岩来当主帅,是因为他们五个谁也不服谁,都不愿意让别人占了便宜,所以索性提议还是让李岩接着当主帅。

是人就有野心,马守应他们五个也不能例外,更何况耸们是荥阳大会时十三家义军首领中的人物,眼看着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成了气候,成了呼风唤雨人物,眼看着就能推翻大明朝坐上龙廷当皇帝了,他们不可能不眼红,要是能趁着这次机会当上陕西义军的主帅,以后和李自成、张献忠分庭抗礼也不是不可能。

见五人都不做声,李岩便说道:“既然五位大将军都没什么意见,那这事就这么定了,为了三军地号令统一,眼下的义军主帅一职还是由晚辈暂时代领吧,大军今天下午就开拔,直取大同如何?”

“是!”

马守应五人轰然应诺,领命而去。

李岩的这招“以退为进”算是切中了马守应五人的要害,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当上陕西义军地主帅,这五人都在心里憋了股劲,都等着在攻打大同这一仗中玩命了,总之一定要抢在其他四家之前攻进大同。

大同。

没等崇祯帝的圣旨到达,流贼大举进犯的加急塘报已经抢先一步传到了大同,接到消息的大同知府魏大本吓得魂不驸体,赶紧找人来请大同镇镇守太监兼监军张子安,代王朱传齐还有大同镇副将赵六斤到府衙议事。张子安和赵六斤不敢怠慢,赶紧来了府衙。

按照明律,代王朱传齐是不得插手地方军政事务的,否则很可能会被崇祯帝扣一顶篡逆的大帽子,可这会他也顾不上什么忌讳了,也赶紧带着两个王府詹事赶来府衙议事,现在天大的事都没有保住大同重要,一切都等打退了流贼大军再说。

府衙大厅。

要请的人已经到齐了,魏大本请代王坐了上座。张子安和王府地两位詹事居于左右,魏大本和赵六斤忝居末席。

人刚坐下。朱传齐便急声问道:“魏大人,流贼已经打到哪里了?”

“回王爷地话。”魏大本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颤声答道,“刚刚汪大人发来加急塘报,流贼大军现在已经打到八角堡那一带了,离大同城也就三百多里地了,最迟三天之后流贼大军就能打到大同城下了!”

“都已经打到八角堡了?”朱传齐闻言吓了一跳。又问道,“流贼竟然来得这么快,他们究竟是从哪条路线杀过来地,沿途地城镇卫所堡城为什么不设法加以阻挡,为什么就任由流贼长驱直入,啊?”

“王爷。”魏大本惨然道。“说起来真叫人不敢相信,流贼大军是顺着长城一路杀过来的,沿途各卫、所、堡地边军将士不但没有加以抵挡阻拦。反而大部阵前倒戈,附身逆贼了,汪大人在塘报中说,至少五千多边军将士已经投靠了流贼。”

“啥?”朱传齐越发吃惊道。“这如何得了?这如何得了!”

“魏大人!”张子安却阴声问道,“你怎么知道流贼大军就一定是来攻打大同的呢?也许这只是流贼的声东击西之计,他们表面上摆出攻打大同的架势,可实际上却在暗中杀个回马枪,再调头往南去打太原呢?”

魏大本苦笑道:“要真像张公公说的,这只是流贼的声东击西之计,那可真是下官之幸,也是在坐诸位大人和王爷之幸。更是大同百姓之幸了。只可惜这次流贼不像是在玩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他们分明就是冲着大同来地。”

张子安反问道:“何以见得?”

魏大本苦笑道:“敢问公公。流贼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张子安皱眉道:“流贼最缺的是什么?”

“不就是粮食么!”魏大本道,“眼下山西、陕西两省的官仓几乎全空了,只有大同城内有粮,王家从北通州买来了十万石粮食不说,边军也从蒙古抢回了近百万头牛羊牲口,还有那几万匹马,更是流贼眼红的东西,公公您说,流贼会选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太原城呢,还是选择又有粮食又有马匹地大同城?”“魏大人的分析不无道理。”朱传齐皱眉说道,“流贼这次看来真是冲着大同来的,张公公,不知道眼下大同镇还有多少军队?”

代王问话,张子安不敢怠慢,忙应道:“回王爷地话,眼下大同镇共有骑步大军一万八千余人,其中八千余众驻扎在城北大营,另外一万余众分别驻扎在大同左卫、大同右卫、威远卫、中屯卫、高阳卫、天成卫等六大卫以及为数众多的所城、保城之中。”

朱传齐道:“张公公,您还是赶紧把大同镇的边军全都集结起来吧,除了大同左卫和大同右卫,旁的卫城、所城、堡城就不用再守了,反正这会建奴和蒙古人也不会杀过来,现在最要紧地是守住大同。”

张子安道:“既然王爷都这么说了,奴婢照办就是了。”

“哎,别。”朱传齐赶紧解释道,“张公公,这可不是本王的意思,本王只是向你提个建议,最后怎么做还是您自个儿拿主意,是不是把周边各卫、所、堡的军队全部调回大同以加强守备,那也是您的事,跟本王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是是是。”张子安赶紧应道,“奴婢该死,这事跟王爷没有任何关系,全是奴婢一个人的主意。”

张子安虽然在心里把朱传齐骂了个狗血淋头,可表面上却不能不表现得恭恭敬敬的,不管怎么说朱传齐都是主子啊,他就是个朱家的奴婢,崇祯帝能收拾他,朱传齐这个代王也一样能收拾他。

代王府的王詹事忽然说道:“张公公,魏大人,本官以为把各卫、所、堡地军队调回大同以加强守备固然重要,可眼下最要紧地却还是赶紧请驸马都尉出掌大同镇的兵权,陕西流贼来势汹汹,又有大量叛军助长贼势,如果没有一员能征善战地骁将坐镇,大同只怕是很难守住啊。”

王詹事毕竟是代王的近臣,他的话张子安和魏大本不能不听,可他的话又着实让两人为难,虽说王朴的百日丁忧之期已满,可他现在毕竟不是大同总兵了,如果真的请王朴掌兵,万一事后崇祯帝追究起来,张子安和魏大本都逃不了干系。

“王大人。”魏大本世纪末皱眉道,“请驸马爷出掌大同兵权,怕是不合规制吧?”

“魏大人。”王詹事冷然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死抱着规制不放?”

“王大人此言差矣。”魏大本涨红了脸,辩解道,“规制乃国之根本,不管是什么都时候都不能放下。”

王詹事道:“规制当然要遵守,可遵守规制也要讲究策略,别忘了你才是大同知府,你应该知道,如果大同府在你手上丢了是个什么罪名。“这……”

魏大本闻言一惊,大同府要真在他的任上丢了,那便是丢城弃地的重罪,论罪是要灭九族的!如果真让王朴接掌了大同镇的兵权并且保住了大同,就算万岁爷事后追究起来他也只不过是个失察的罪名,最多也就是革职查办。

正文 第一一二章 运筹帷幄

王家大院,王朴暖阁。

王家的消息并不比官府来得慢,几乎是魏大本知道消息的同时,王朴也已经知道流贼大军杀到了八角堡,魏大本和张子安、代王的密议暂时还没有结果,可王朴却已经开始和甄有才商量如何保卫大同了。

保卫大同,王朴责无旁贷,也不作第二人想。

王朴早就说过,就算朝廷临时派别人来当大同镇的总兵,他也照样有办法把人家架空,真正指挥大同边军的只能是他王朴,而不可能是别人,在大同这一亩三分地,王朴或者说王家就是这么自信。

这会,王朴正和甄有才围着地图研究对策。

甄有才手指地图上的某处对王朴说道:“将军你看,这里就是八角堡,再往前几十里就是朔州,从朔州沿桑干河往东走不到两百里到老河口,再从老河口沿十里河往北走几十里就是大同了,全程也不过三百里左右。”

王朴点点头,没有说话。

甄有才接着说道:“现在虽然已经是四月初了,可大同的天气还是冷得很,几条大河的冰冻根本没有化掉,流贼大军完全可以沿着河谷快速推军,依卑职看,最迟后天晚上就能杀到大同了。”

王朴道:“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三天的准备时间?”

甄有才点头道:“差不多是这样。”

王朴问道:“有才,如果你是大同镇的总兵,面对十几万流贼大军的进攻,你打算如何保卫大同?”

甄有才道:“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

“对,坚壁清野!把大同府的百姓全部迁入城内,再把所有的家畜和粮食也全部集中到城内,由官府设粥棚统一分配百姓的日常口粮,这样就不会给流贼留下一粒粮食。流贼找不到吃的就只能往别的府县流窜。”

王朴皱眉道:“你是说,要在三天之内把百姓全部迁入大同城内。这可能吗?”

甄有才道:“问题应该不大,除了分布在边塞地几万军户,其余的十多万百姓大多分布在十里河、桑干河地河谷地带,绝大多数村镇距离大同不过百里之遥,三天的时间应该可以把绝大部份百姓迁入城内。”

王朴问道:“这么多百姓进城避难,准备的粮食是否足够?”

甄有才道:“假设迁十万百姓进城,加上城内原有的三万多百姓和军队。大同城内的人口就会激增到十三万人,假设每人每天吃掉半斤米,每天消耗的粮食至少需要六万五千斤,也就是差不多三百五十石,王家大院里储存的八万石存粮足够支撑九个

王朴道:“看来粮食是足够了。”

甄有才道:“卑职倒是担心储存在雷公山大营里地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