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指南录 >

第238部分

指南录-第238部分

小说: 指南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秀夫和邓光荐原来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最近,二人似乎都有些倾向于文天祥了。这个苗头,才是赵昺最担心的。

新政就像一块磁铁,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最后都不得不围绕着它而动。时间久了,恐怕自己这个皇帝,就慢慢被人遗忘了。

“君子不言利,可现在不是君子之世啊!在上古之世,自然要用上古之世的办法。在如今这个乱世,恐怕什么办法能让大宋不亡国,就得用什么办法啊!”陆秀夫苦笑着答道,猛然发现,赵昺话里包含了很多其他含义。他有些犹豫了,怎么能让皇帝明白自己的苦心呢,暗示得太委婉,陛下肯定听不懂。说得太直接,无形中等于鼓励皇帝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走下去。

“难道古人说得都错了么?先生当年可不是如此教我!”赵昺毕竟年龄还小,跟陆秀夫兜了几个圈子后,心里的不快很快从言语之间带了出来。

陆秀夫神情一窘,一股热辣辣的感觉从腹部直接冲到了脸上。他知道,赵昺今日的很多观点,都是自己曾经教导过的。他更知道,今天的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陆秀夫。

“陛下,古人没有错,而文大人的治政方式也没有错。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为政者要么做到上下同心,要么做到上下同利。上下同心,依赖的是教化,所以古之圣人教明君为之。而如今之世,民心不古,上下同心甚难,所以,文丞相才想尽一切办法使我大宋上下同利。臣当年只晓得圣人之言,却没有仔细看我大宋所面临局势,昔日所教陛下之道,失之过狭。如今……”

“好了,卿亦不必自责。文相天纵英才,朕向他多学一些便是!唉!”赵昺叹了一声,不再为难自己的老师。不甘心的目光穿过玻璃窗看向外边,期待冥冥中,有人能给他个更好的答案。

“我真是天纵英才么?”数百里之外的福州城,文天祥望着外边沉静的夜色,苦笑着想。

水师在南洋大获全胜,并满载赔偿物资而归的消息传回来后,整个大都督府的人都兴奋的跳了起来。

因为粮食和资金的擎肘,大都督府一直无法将摊子铺得太大,很多需要嗷嗷待哺的新兴产业得不到资金注入,不得不暂时搁置。连破虏军各部,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军饷和粮草预算,无法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反攻机会。

有了这批飞来横财,困扰着大都督府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可以通过资金鼓励的办法,将聚集在邵武中的工厂搬迁出一部分来,利用福、泉两州充裕的流民,将工厂的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可以将目前正在试验装备阶段的火枪,加快配备给一线部队的速度。可以拨出一部分钱,安置新收复地区那些曾经有抗元大功,又对大宋保有警惕的地方武装,让不能作战的老弱妇孺退下来,回家去过太平日子。可以给科学院追加拨款,研制更大的海船和更好的武器……

总之,这笔钱就像及时雨般,缓解了因战乱、瘟疫和人口激增而渐感疲敝的大宋国库。同时,将困扰大都督府一年多的粮食危机问题压制下去。更重要的是,它以鲜明的例子,告诉大宋的文人们,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导致国力衰退,有一种全新的办法,可以让国家在战争中走向强大。

所以,人们在激动之余,不吝啬用一切言语表达对决策者的钦佩。有人甚至提出了请赵昺给文天祥加九锡之礼这样的建议。对于一切赞扬和邀功请赏的提议,文天祥都婉言拒绝了。他还没有完全为胜利而冲昏头脑,相反,除了最初的兴奋、激动外,内心深处,他还感觉到了深深的愧疚和不安。

“我这样做对么?”身边无人时,文天祥不止一次扪心自问。他知道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拘泥于传统才对南洋诸国产生了怜悯之心。更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另一个灵魂,文忠不支持这类战争。(请到支持指南录,支持酒徒)

在文忠的记忆中,所谓的西方列强,正是采用这种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将中国从满清的屈辱统治中,向深渊里猛推了一步。可以说,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都源于那次因鸦片而引发的战争。

文忠的心愿是让中国走一条与西方列强不同的崛起之路。文天祥曾经按照文忠的思路尝试过,但他独自坚持的选举,被周围人用力推了回来。

从那以后,与其说是文天祥引领着大伙,引领着大都督府前进。不如说是周围人,推着文天祥向一个未知的方向探索。包括这次出征南洋的计划,最早都是杜规先提出来的,文天祥只是出于利害考虑,没有表示反对而已。

我这样,会把中国领向何方?后世人眼中,中国又和西方列强有什么区别?文天祥不知道答案,搜索遍文忠的记忆,他只知道当年中国的赔款,造就了英国、法国通往全国的铁路,公路,造就了列强们遍布乡野的学校、图书馆。甚至那些国家对贫民的施舍和对病人的有限免费医疗,都与另一个时空的中国密切相关。

至少,我把这笔钱用到了应该用的地方。至少,是取自别人,而不是被人取走。望着窗外沉沉黑夜,文天祥默默的想。

“如果没有把握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崛起之路,学一学别人成功的经验,未尝不是一种办法。关键是,让每个华夏子孙能有机会分享国家崛起带来的好处!”

夜色中,几只新钻出土的毛毛虫借着烛光向树干上爬,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咬破丑陋的外壳,在风中伸出柔嫩的翅膀。

酒徒注:下周一回国,要在国内逗留一个月。不能保证天天更新了。祝大伙看书愉快。

第七卷 逐鹿 蝶变 (二 下)
蝶变(二)

初夏的釜山港沉浸温暖的阳光中,光秃秃的丘陵、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大洋中如同张开的一双手臂,将平静的港湾拢在怀抱里。

港湾内,数百艘新打造的战舰静静睡着,疲倦的大元与高丽水手还没从昨日艰苦的训练恢复过来,缩卷于霞光中宁愿长睡不醒。岸边,却依稀有了行人在活动,那是造船的汉人工匠,他们地位低,没有睡懒觉的资格。几声长长的战马嘶鸣从远处传来,叹息般,借着晨风向远处飘去。古寺的钟声、读书人的吟唱、还有运木者的号子一下字被马鸣声唤醒,交织着、重叠着,开始了一首喧闹的晨曲。

水军千户崔得志坐在了望塔顶,眯缝起被阳光刺痛的双眼,疲惫而忧虑地看着水中硕大的战舰。这么大的船,他这辈子头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舰队,高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四百多艘战船啊,无论己经完工的,还是刚刚下水没装齐帆、舵的,随便拉出一艘来就在两千料以上,为了打造这支舰队,半个高丽的大树全砍光了,如今山头上全是一座座土丘,那是被累死的汉家工匠的坟墓。

可这支舰队能伐宋么?崔得志不敢向深处想。对于大多数高丽士兵和工匠来说,舰队的目的是个秘密,上头对外宣称说要第二次攻打日本,所以才把造船地点选在釜山。可崔得志从老婆的手帕交,郡守大人的如夫人那里分明听说,这支舰队是用来伐宋的。蒙古水师近几年与大宋战舰遭遇,每次都吃亏,连藏在登州的舰队都让人家堵在窝里烧了,所以才不得不选了这样一个远离中原的港口造船。待船只造好了,还要装备什么火炮之类的利器,打大宋一个措手不及。

但崔得志不认为大元朝自以为得意的计划妥帖,如今福建那边财货丰富,哪个港口没有几家高丽商人偷偷与大宋往来。恐怕釜山港藏有大规模舰队的事情,早就被大宋探子听了去。隔得距离远,大宋舰队就不敢来了么?那南洋比高丽距离大宋还远呢,大宋舰队怎么还气势汹汹地杀上门去。

作为忠心的高丽将领,崔得志曾经把自己的担优向上司提过。可上司林可望一脸神秘地叮嘱了句“莫多管闲事!”,就在没给他下文。弄得崔得志觉得甚没意思,什么教“莫多管闲事,打仗时还不是老子带人冲上去送死?”私下里骂了几天,崔得志也觉得心冷了,与几个同级将领相约,绝不乘这种船出海做战。

倒不怪崔得志等人贪生怕死,打过水战的人都知道,港湾里绝大部分船只都是样子货。虽然看起来又大又漂亮,但绝对不能驾驶这种船远洋。

把东西外观做得漂亮、精致,这是高丽工匠的特长,大到城池宫殿、小到衣服手帕,他们都会做得华丽到令人不忍把玩的地步。可做出来的东西是否结实耐用,高丽工匠向来是徽得管的。所以自古以来,高丽货就是华而不实的代名词。这一点,高丽人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们请求忽必烈,从中原强征了五万汉人工匠来。但汉人工匠到来后,作为奴隶,没有指手画脚的资格,战舰还是按照高丽人的想法做。

高丽人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节约木材。国内的木材不多,砍一棵就少一棵。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本来需要一整根木材打造的关键部件,变成了几段木头拼接。本来需要丈余长,数尺宽木板曲弯而成的外船舷板,变成了多段木板榫合。如此一来,用料的确省了很多,但抗浪性如何?看过战舰的汉人老工匠都悄悄摇头。(正史记载:元第二次征日本,战舰被风所毁。据后人研究,在高丽打造的战舰就采用了拼接技术,导致根本无法对抗风浪》

打过水战的崔得志明知道战舰不结实,却无渠道让蒙古人知晓。他的上司林可望知道战舰是样子货,却刻意隐瞒不报,或者更大的幕后黑手在掩盖着此事。整个高丽就这样糊弄着,将蒙古公主和他带来的大臣蒙在鼓里。至于战舰造完了怎么办,什么时候出战,大伙都不去想。

太阳在酱菜的香味里渐渐升高,海面上浮光跃金。起了床的水兵们开始在甲板上走动,有人蹲在船舷边,用清水漱口。有人将昨晚洗过的衣服,从缆绳上收下来。还有人拎着半碟咸鱼,几根葱,在甲板上找了宽阔地方开始吃早饭。

一群群海鸥闻到事物的香味,呼啦拉飞拢过来,围着甲板等待人们吃剩下的残羹。站在了望塔上的崔得志无奈的摇头,这些新招来的农夫,还保留着在家中的习惯。让他们去当战士,那简直是驱羊逐虎,送死而己。

突然,他用眼角的余光看见大洋深处,有金光闪了闪。凭借多年的守港经验,他知道有大船靠近。谁家的商船驶得如此快,不是郡守大人的妻弟名下的走私船吧,大清早出来活动,难道不怕给蒙古人看见么?

崔得志揉了揉眼睛,极目远眺。这次,他看得更清楚了,是几支布帆快船的顶桅,看海程,应该还有五里多远。整个高丽,只有往来福建的走私船才会用这种布帆。崔得志摇摇头,他不打算派船去追。对方船速太快,水师这种肚大腰圆的战舰根本追人家不上。第二,敢这样大摇大摆白天行船的,肯定是哪个达官显贵的亲戚,水师追上去,弄不好自己第二天还得提着礼物上门给人家赔不是。

半年前,崔得志就干过一次这样的尴尬事儿,驾船追赶出一百多里把一艘走私船绳之于法。结果,回港后才知道人家背后的靠山自己根本惹不起,被上司数落了一顿不说,还捎带着搭进了半年俸禄弥补走私商人的损失。自那之后,水师官兵见了走私船都想躲着走。

谁知道背后站着什么人,老子管这些事情千什么。崔得志闷闷不乐地想。但不去追,这些走私商人也太嚣张了些,居然大摇大摆在水师面前转,这不是成心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