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市井田园 >

第125部分

穿越市井田园-第125部分

小说: 穿越市井田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氏聊了聊,依然坚持她们定下的亲事,让高氏不管萧老太太说什么怎么动作都不要动摇。

    唐妙收到了柳无暇的信,他给唐妙寄了几本农书笔记,其他未曾多说,只说他已经回到柳家,原本想着路过拐下去拜访他们的,可路上有点急事儿未能如愿,祝他们大家过年喜乐。因为之前大哥来信说柳无暇一切安好,所以她也没担心,只是对于柳家对他好起来的事情却持怀疑态度。打算来年去县里找周诺他们打听打听。

    转眼又是过年,今年因为之前借钱的事情,唐文清一直对那两家不热情,所以年夜饭也没请老三来喝酒。实际他早就不在乎那事儿,但是不想让他们再借酒装疯地捣乱,闹得大家不舒服,不如眼不见为净。这次女人们都在二嫂屋里吃饭,男人就在家里东间,有来拜年的照常喝两盅。

    唐文汕几个还是来了,一来就笑着说他们做兄弟做臭了,不受人待见,唐文清都不叫他们来喝酒了。唐文清似笑非笑地道:“喝酒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大家都喝得实实在在的,别弄出点事儿来。我们家刚添了孙子,要是出些怪样冲撞了孩子可不好。”

    唐文汕嗨了一声,“大兄弟还是看不起你哥哥,吃一堑长一智,我哪能呢。”如今他们分了家,这半年很是见老,头发已经花白,胡子稀稀拉拉的,脸上更是横竖的褶子。

    老三过年了还穿着个破大袄,可能白日里清理过牛栏猪圈,一股子臭烘烘的怪味,头发也黏黏搭搭看着有月余没洗过。

    李氏问道:“景森爹,你怎么也不换件过年的衣裳,把头洗洗,过年了还这么邋遢。”

    老三耷拉着眼皮,嘟囔道:“我自然是邋遢的,没有钱拾掇呀,景森还得验亲娶媳妇的。”

    李氏看着儿子原本也英俊的脸如今黑红色还生了些冻疮,又结了疤掉皮,耳朵周围黑乎乎的像是从来没洗干净过一样,两只手也生满了冻疮,黑乎乎地泛着几块粉色肉……看得她一阵心酸,别过头去摸眼泪。

    没一会儿王氏嚷嚷着进来,拿起筷子来就吃菜,她穿一件紫红的袄儿,头上插着金钗,耳朵上缀着对嵌宝的鎏金坠子,黄灿灿,红妍妍的,衬着她那张黑黄的脸,李氏感觉说不出的反感。

    王氏笑道:“快吃饭,吃完了去看孩子。”

    李氏道:“他这两天不欲作,有点冻着了,你快别去闹他。”

    王氏撇撇嘴,便不理睬,只顾吃菜。

    过了年走亲戚。高氏跟家人商量是不是带唐妙去给萧老太太拜年,毕竟去年一整年就去了一次。唐妙却在因为今年冬天没怎么下雪地里有点干需要浇麦子而闹心,其他有几户人家已经借了拔车年前把地浇了,唐妙因为年前太冷,怕伤了麦子的根所以拖到年后,盘算着现在开了春儿,可以破冰浇地。

    外面依然大风呼啸,霜雪满地,窗外压着的草帘子唰啦啦地响。高氏见唐妙在出神,又问了一遍:“后天去给小山奶奶磕头吧?”

    对家里人情往来的事情唐妙一般不插嘴的,但这是关系她的,所以高氏问问她,唐妙摇了摇头,“自然得他先来我们家,然后我们才去他家。这是做亲家的基本礼数。娘,照我看,今年爹哪里也不要去了。二哥也成家立业,像大姨奶奶他们那些人家,就让二哥去走动吧,如今爹年纪大了,在家里守着招待客人就行。”

    景椿几个说也是。高氏犹豫地看着男人,“要是不去,他们会不会说三道四的?”

    唐妙道:“怕什么,我们又不是不去,二哥去更自在些,如今我大哥已经是举人老爷,那我爹就是太爷,在奶奶跟前伺候客人也就是了。”

    事情便这么定下来,除了姥娘家唐文清便哪里也不去,只在家里守着。

    初六那天唐妙和家人一起,把水车重新装上去开始浇地。把挨着一片的人家都招呼一起说一说,指挥他们把各家麦地的垄沟顺一顺,如果不需要浇的便在地头培土,让水流到下一家去。因为解决了大难题,村里人大多也自觉,家里钱不紧张的赶忙着就送过来,紧张的也带着点心来说一声,等下来粮食再给。村里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那几亩土地也没有别的进项,唐妙看着他们也可怜,有心不要那几十文钱,可想想这点也当不得什么,若是可能的话倒还是大家一起发家才是好的。

    假以时日,他们唐家未必就不如萧家。

    直到元宵节前,唐妙都在忙着浇地,景椿负责走亲戚,萧朗一直没来,甚至连小厮也没来。唐妙又担心他是不是被老太太给关起来,否则怎么连小厮也不来报信儿,仝芳也没消息来?

    ****************

    二月草色如酥春寒料峭,唐家又开始准备春耕。二月初四这天,唐文清带了儿子在地里修地瓜垄,唐妙准备她的春季蘑菇大棚,如今生意好得很,年前她将那三亩最贫瘠的地拿出来盖了大棚,今天是播种进棚的日子。她从村里挑了十五个勤快利索家里生活困难的女人帮忙,她们可以靠这笔钱补贴家用,回头开始春忙。

    王氏和唐文汕几个来看过,但是怎么都看不明白这些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他们寻思烂木头泼水也能长蘑菇的,可没唐妙侍弄的这么好,能跟韭菜这样一茬茬地收割,味道又那么鲜美。他们寻思她人小变着法子问她配方。唐妙虽然不吝啬找人帮忙给工钱,却绝对不会把自己的配方和大棚技术教出去,再说这里没有消毒措施,肥料可以自己配,消毒除了石灰水草木灰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别人来弄,估计一场病就可以毁个差不多。装袋的时候她都亲自盯着,免得有什么差错。

    这时候也有镇上的菜商找来想跟唐妙长期合作,唐妙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大家正说说笑笑干活的时候,有人飞快地跑来地里,嚷嚷着,“大喜啊,大喜啊!”

    大家纷纷询问怎么回事。唐妙心里揣测难道是自己的事情?萧老太太来提亲?正胡思乱想着那人到了跟前,是唐家本家的一个侄子,他大声道:“大喜呀,大喜呀,咱家举人老爷如今升官做知县啦!县老爷都来道喜,哎呀,呜呜啦啦一屋子人呀!”

    这一下子跟炸了锅一样,众人纷纷给唐妙道喜,说往前推上几十年唐家堡也就这么一个知县。唐妙让三儿媳妇给看着,她先回家去。

    唐妙回家一问大哥的信根本还没到家,是知县老爷得了信儿提前来道喜,同来的还有县里的几家乡绅,纷纷送上丰厚的贺礼。

    因为景枫之前就叮嘱过,不管谁来都行,但是不能要人家赠予的财富,例如房产、田地、奴仆、上好绸缎等,所以唐文清让人将那些贵重的礼物拿回去,只留下酒肉点心等普通礼品。知县大人表达了自己的喜悦祝贺之情,留下贺礼也不多打扰便携了来人告辞离去。

    虽然知县大人不过是例行的道贺可唐家堡却津津乐道不已,纷纷以景枫为荣,只觉得从唐家堡走出去都格外有脸,精神头十足。

    一时间家里来客不断,四外村的乡绅络绎不绝前来拜访,这干扰了唐家的正常生活和劳作,唐文清又急了,让唐妙写了大大的对联贴在门上,说明景枫做知县,是皇命天恩,大家同喜同喜,现下农忙之际,恕不接待。

    唐妙带着女人们忙活了几天蘑菇大棚收拾停当。如今家里地多,唐妙又想做其他的副业,便需要固定帮工。她让父亲跟胡大几个商量下,最后选了家里弟兄多的三个做长工,常年住在唐家,管吃管住农闲时候一月给两百工钱,忙时候另外。三人因为家里人多吃不饱,想让唐家给粮食不要钱,唐妙自然同意。

    转眼清明开始秧地瓜。如今家里有帮工,像挑水、铡草、打扫、沤肥、割草、打扫牛栏猪圈等活便都归他们和景椿做,女人完全替换出来,只管着做饭针线等活。

    如今唐妙便只管自己的试验田,大棚以及菜地等,指挥人帮她做事情,招待那些来买菜的人。除了蘑菇大棚,她还种了三亩菜地,家里有水车,庄稼不必每日都浇,用来种菜地非常合适。村里那些格外穷的人家只要有空就给她帮忙赚点粮食青菜补贴家用。她寻思着在大棚旁边盖鸡栏,等春暖的时候捉四五十只鸡鸭回来,这样鸡蛋鸭蛋还有肉又能换一笔钱,而且能把那三亩地充分的利用起来,如今不种地,任其长草,可以放牛鸡鸭的很是划算。

    二月二十接到景枫从水城县送回来的信,大嫂生了个大胖小子,有七斤八两重,请父母赐乳名。另外将调任做知县的消息告诉父母。如今大嫂张嬷嬷几个都跟着他在县衙住。水城县内因为有河入海,一小半县民以水为生,他买了一批水产干货送给家里让他们分给亲戚们,另外送了四十两银子回来,是朝廷给的安家费用。双喜临门,皆大欢喜,把老唐头几个激动得一夜没睡着,给孙子想名字。第二日他们就让唐妙给大哥回信,奶奶帮孩子想了乳名叫念恩,让一家人时刻记着上天和朝廷的恩德,嘱咐景枫清廉为官,报效朝廷。

    唐文清和高氏商量又添了十两把那四十两银子给他捎回去,他们在外面不比家里,处处都要钱,虽然朝廷管着衣食住行,可为官不比种地,人情四事都要打点,再说刚添了孩子,总不能让媳妇和孩子跟着受苦。

    唐妙写好了信给大家念了,便又问母亲:“娘,二姐的亲事就这两年了,是不是该订嫁妆?我看还从县里那家铺子买就好。”

    高氏寻思也是,又商量买什么,这些年大家都兴做炕柜炕橱、联三橱、椅子、手箱、妆奁匣子等,这样一套做下来很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不过如今家里条件好,高氏也不想亏了女儿,当初大梅出嫁跟她一样不过是柜子、大木箱、手箱等实用没看头的东西,她总觉得委屈了大梅,所以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大梅再给钱她都不要,让女儿自己攒着。如今给宝儿和小暑礼物她也舍得花钱,这样也让那边婆婆舒坦,自然待大梅更好。

    唐妙早就给周诺的铺子写了信,但是他们竟然没信,既不给回信也不给送家什儿,她就知道肯定是周诺在搞什么。所以她想经过母亲的同意再写信催催,刺激刺激那厮。

    杏儿一直没什么表示,好像在说别人与她无关一样。听大家讨论她的亲事,她便下炕去做别的。结果过了两天就收到县里铺子的信,邮差一般每日都会跑一趟村子,来了就在村头甩鞭子,有要捎信的就赶紧去,有信来一般是里正给转交。信是周掌柜来的,说家具都在准备中,等二小姐出嫁前的一个月去个信儿,他一定给送过来,请他们不必着急。

    这么不紧不慢的几句话唐妙倒是急了,恨不得跑去县里揪着周诺问问他到底什么意思。想了想她决定改变策略,不再强调姐姐嫁过去会多么好,反而说陈家的诸多坏处,听说大儿媳妇很凶,跟妯娌处不好,姐姐嫁过去不知道会不会吃亏之类的担心,然后又将信送去。

    家里春种忙帮工们都要住下来。唐妙去自己蘑菇大棚附近考察了一下,跟父母商量在那里盖一座小四合院,专门给长工们住,以后家里肯定还需要更多的帮工,不可能都让他们跟着住在村子里。

    高氏有点担心,笑道:“这不跟地主似的了?”

    唐妙无所谓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