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76部分

黄巾张狂-第76部分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目送这些不速之客的离去,张狂并未有着追击的念头,而是转过身去,再次为缓慢的渡河进度而发愁起来。



第8节 本初满城招【下】
再说袁术一行人。
虽然驾驭着飞奔的宝马,袁术的内心,却不像他表面上那么意气风发。
袁术自幼锦衣玉食,手下奴仆无数,本就养成了一幅“天最大,我老二”的狂妄性子。而且,由于自从记事以来,袁术在家族势力的扶助下,无论是官场还是情场上,可以说得上是事事顺畅。结果这么一来,他就格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冒犯。
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让袁术将这些性格中的阴暗面,很好的包藏在别人无法观察到的地方。在外人的眼中,袁术这位司空袁逢的嫡子,知书达理,接人待物亲切而有分寸,只是性子有些骄傲。不过,这也正常。从四世三公的家族里出来的人才,若是不为自己的身份而骄傲,那简直就是有辱门风。
被认为拥有出众的才能,再加上他如此出众的家世,让大汉朝野间的人们一致认为,未来二十年里,大汉的三公之位,一定逃不脱袁术的掌心。
只是,这些并不能让袁术得意忘形。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根刺,一根永远难以消除的尖刺。
这根刺的名字,就叫做:
——本初!
本初原来是大汉质帝刘缵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年号按照公元纪年来算,应当是146年。不过,如果将这两个字与汝南袁氏一族联系在一起,却只能代表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如今名满天下的袁绍、袁本初!
其实,袁绍可以算是袁术的亲哥哥。两人是一父所生。不过,袁术的生母,是袁逢的正室夫人;而袁绍,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连侍妾身份都没能捞到的侍女所生。
——侍女是袁氏的家奴。侍女所生的孩子,自然也要算作半个家奴!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袁术从心底看不起的“婢生子”,却好命的在袁逢的提议下,过继给了早死的兄长袁成。
袁成是故太尉袁汤的次子,在极为年轻的时候,他就担任了秩二千石的“左中郎将”官职。若不是袁成死的比较早,只怕能比他的两个兄弟袁逢、袁隗更早一步当上“三公”。
作为袁成的继承者,袁绍自然获得了他的全部遗产和袁氏嫡子的地位。即使袁成在袁氏诸人中,算不上太过富有,可是全部的资产,加起来折算成现钱,也高达上十亿五铢钱。
拥有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袁绍光是每年从产业中得到的收益,就高达数千万钱。要知道,袁术在成年步入官场之后,每年能从家族中得到的支持,也才不过数百万钱而已。
再加上袁逢做主,为袁绍迎娶了大名鼎鼎的李膺之女。两者相加,使得袁绍不但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拥有了极高的起步基础。
那么,李膺是何许人也?
这可是在数十年前,掌管了朝廷风评清议的“党人”的首脑。其更是被朝野公认,无数的名士和太学生们,尊称为“天下模楷李元礼”的超级**oss呢!
这样的显赫背景,即使是身为袁逢嫡子的袁术,都无法享受到的。自从那时起,袁绍这个同父异母兄长,就成为了袁术心中,永远的一根刺。
当然,袁绍的幸运,并不是永远存在。后来,在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后,伴随着汉室朝廷在宦官们的推动下,发动了“党锢之祸”,李膺被下狱而死。而身为李膺女婿的袁绍,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牵连。
不过,袁逢毕竟是袁绍的亲爹。在袁逢的操作下,袁绍利用母亲病逝的机会,辞官服丧三年,躲过了这次“党锢之祸”的牵连。在三年丧期已满之后,袁绍见朝廷形式依然不利于党人,干脆以退为进,又将名义上的父亲袁成的三年丧期补上。
连续六年的服丧,让袁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丧期结束之后,受到“党锢”余波的影响,袁绍依然没能出仕,而是隐居在雒阳。
这般遭遇,本来让一路官运亨通的袁术,在心中极为受用。以至于当家族中的其他人对袁绍避之不及的时候,袁术却经常跑到袁绍守墓的地方去看望他。如此一来,袁术居然又得到了一个“友爱兄弟”的评价,真正是意外之喜。
本来袁术以为,他心头的这根刺,就会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消失了。然而,事实却是,袁术完全低估了兄长袁绍的个人能力。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依然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由于他身家丰饶,出手大方,通过张邈、何顒等人,对那些遭到党锢迫害的士人和太学生多有馈赠,很快就在大汉的士人,特别是党人之中,树立了巨大的名声。
张邈、张孟卓,以侠义著称,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在党人中,此人被评选为所谓“八厨”之一。所谓的“厨”者,就是指为了朋友的事情,能够慷慨解囊,不惜金钱的相助。后来曹操能够顺利入主兖州,也多依赖张邈的帮助。
何颙、何伯求也是老牌的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都过从甚密。当陈蕃、李膺相继死难之后,得以逃脱的牢狱之灾的何颙,就成为党人中的“奔走之友”。
所谓的“奔走之友”,就是指在友人有难的时候,能够积极的为友人前后奔走,扶危济困的良友。
何顒能够得到这个称号,正是因为在“党锢之祸”中,他常常冒着被宦官追捕的危险,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士人一说起“奔走何伯求”,都极为敬重。在诸多士子的掩护下,即使官府发下通缉文书,也拿朋友遍及天下的何颙毫无办法。
至于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如果大家还记得“官渡之战”的话,就应当知道那个在关键时刻,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为曹操带来了“火烧乌巢”行动需要的情报的那位大功臣。那位大功臣,就是这个许攸、许子远。
还有曹操这个出身宦官阵营的矮子,为了得到天下士人的称誉,特别是声望崇高的党人的接纳,竟然非常有诚意的放低身段,时常跟从在袁绍身边,甘心充当他的得力助手。
有了张邈的名声,许攸的智计,再加上何颙和曹操的执行力,以及袁绍那庞大的财力支持,在“党锢之祸”中遭到沉重打击的党人们,重新在暗中被有效的组织起来。外加上袁绍身为前任党人巨头李膺女婿的身份,发挥的巨大作用。不管是被明令“党锢”的党人,还是未被“党锢”波及的士人和太学生,都渐渐将袁绍、袁本初当做了隐藏的党人魁首。
如今的雒阳城中,到处流传着“天下楷模袁本初,奔走之友何伯求”之类为袁绍等人张目的评语。所以,袁绍虽然说是隐居雒阳,可是在朝野间的声望和势力,却是日益壮大。这种情形,对心高气傲如袁术来说,实在是万分难以忍受。
——区区一个奴婢生出的儿子,居然能在声望和势力上,超过堂堂正正的正室嫡子。这种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袁绍毕竟是袁氏一族的人。无论如何,袁术都不能公开的对袁绍表示不满。否则,袁氏家中的长辈,会毫不犹豫的将敢于这样做的人,用族规处置。
袁术能够做的,就是加快自己在仕途上的进步。他想要用官位上的差距,来填补与袁绍在名声上的差异。
但是,年初的黄巾大起义,迫使汉室取消了长期以来的“党锢”政策。没有了这道束缚,袁绍凭借着在天下士子中的巨大声望,必然能在短期之内,平步青云。得知了这一点之后,袁术先是大怒,然后大恐。
——婢生子的崛起,已是不可避免了!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袁术的心,被狠狠的刺痛了。为了避免被这个他向来看不起的婢生子超越,袁术需要功勋,需要更多的功勋,来提升自己的官位。
正是因为这个隐藏的原因,身为长水校尉的袁术,才主动提出,要亲自参加中郎将皇甫嵩的大军,去镇压那些可恶的蛾贼。
这个要求,让袁术的老子袁逢,小小的吃了一惊。作为袁氏一族中最有能力的一员,袁逢如何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嫡子,由于从小锦衣玉食,既怕吃苦,又怕受伤。
但是,既然袁术有这样的想法,袁逢自然要大力支持。于是,在皇甫嵩的小小惊讶下,袁术正式作为长水校尉,率领扩编到数千人的北军长水营,在皇甫嵩的手下转战天下。
当然,出身如此高贵的袁公路,是不会亲自上阵,与那些低贱的泥腿子黄巾军作战的。深知袁术统兵能力的皇甫嵩,也不会让几千可靠的精锐战力就这样被袁术糟蹋。无需他亲自动手,长水营的大小军吏自然会在袁术面前努力表现。袁术只需要做好名义上的统帅,将军中杂事都交付于皇甫嵩为他安排的副将,就可以安安稳稳的收获巨大的军功。
除此之外,袁术对拉拢一批军中的豪勇之士,也颇有兴趣。对自己的经义水平有所认识的袁术,明白的知道自己将来要走的升官路线,应当是武职一系。为了应付未来可能需要的率军出征事项,袁术当然要大力招揽一批能战之士。
学不来霸王项羽的亲身披坚执锐,总可以学一学高祖皇帝的“善将将”?
ps:汉初名将韩信在与汉高祖刘邦议论兵法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原文是‘臣多多益善耳’】!”
感觉没面子的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高祖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将帅【即“善将将”】,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



第9节 踌躇黄河岸【上】
四世三公的袁氏真不是盖的。只要略微显示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气”,那些在北军中得志、或者不得志的军官们,就会非常乐意的向袁校尉主动投靠。纪灵、张勋二人,便是这样搭上袁术这个主公的,而桥蕤则是袁氏的故吏,数年前便跟从在袁术身边听候使用。
随着皇甫嵩大军南征北战,袁术每战只是呆在皇甫嵩的身边当一个旁观者,却也能将诸多强力部下奋战立下的功绩分上一笔。可以肯定,当黄巾军之乱被彻底镇压之后,回到朝廷的袁术,官位必然又可以向上升上一升。
但是,即使身处军营中,袁术依然无法摆脱袁绍这个异母兄长的阴影。
这处阴影,却是来自于骑都尉曹操。
作为袁绍在皇甫嵩大军中的代言人之一,出身宦官后人的矮子曹操,手中掌握的兵力,居然还在袁术这个俸禄达到“比二千石”的长水校尉之上!而且,由于精通兵法,外加作战勇敢,曹操在皇甫嵩面前颇为受到重视。单以在军中的地位来论,曹操这个阉人之后,居然也能稍稍高出名门公子袁术。
这样的事实,让袁术心中的那根刺,越发的刺入心中。
几天之前,身为主帅的皇甫嵩得到议郎陶谦的信笺,要求汉军派出一支主力部队进行支援以歼灭一支据说战力非凡的蛾贼。将注意力集中在青州黄巾军大帅管亥所部身上的皇甫嵩,在骑都尉曹操的建议下,忽视了议郎陶谦的求助。为了应付陶谦的要求,皇甫嵩只打算派出一只骑兵小队,前去帮助陶谦,歼灭那一股不知名的蛾贼。
至于皇甫嵩所统帅的汉军主力,接下来将会指向占据了谷城县的数万管亥大军。而且,据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