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216部分

黄巾张狂-第216部分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在目前的程度上,董卓还当不了袁氏的核心人员。只是,以眼下的情形来说,太傅袁隗对董卓的未来。还有很多需要驱使之处,自然要想办法多多笼络他了。
至于其他的三公九卿,为什么对董卓的态度不算友善呢?
原因很简单。
汝南袁氏固然是朝廷中首屈一指的大世家、高门第,却也不是没有竞争者的。这些与袁氏有一定竞争关系的朝臣,在不少问题上其实和袁氏立场接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袁氏的应声虫,如果有利益冲突,这些朝臣们也并不介意与袁氏别一别苗头。
如今。随着大将军何进身死,车骑将军何苗被大将军部曲吴匡诛杀。宫廷内的宦官也几乎被斩尽杀绝,雒阳城内的权力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权利空缺。
在当前这个情形下,汝南袁氏本身就因为袁绍、袁术两兄弟手里的兵权,拥有了巨大的优势。若是再放一个袁氏的故吏董卓进来,则袁氏的兵权优势。就变成了压倒性的了。朝臣们虽然不认为,太傅袁隗会真的动用手头的兵权去做些什么,可那些士卒只是摆在一旁,就足以让别人在心里暗中先自恐惧几分了。
对于董卓这个人,不少朝臣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见过。在被董卓直截了当的发动骑兵,将朝臣们从大路上赶到一旁之后,整个雒阳的官场,对董卓的脾性,算是有了一次直观的了解。
——狂妄、莽撞;或者叫做坚毅、敢于任事。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只看你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
太傅袁隗对董卓的表现颇为满意。如果是在朝堂局势平稳的时候,他是不会对董卓这样的武人看在眼里。但是,当前的汝南袁氏,却有一个巨大的黑锅,需要一个够分量的人来背。在这种情形下,董卓身上的敢作敢当特质,就成为太傅袁隗最看重他的一点了。
至于这个黑锅是什么,董卓在两天以后,赴过太傅府的一次便宴后,就得知了自己的任务。虽然董卓对这个任务感到极为惊骇,甚至是惶恐,但在太傅袁隗许诺的官位面前,董卓还是没有把持住,咬着牙接受下来。
袁隗的计划颇为复杂,需要的胆子也特别大。在听完袁隗的安排以后,董卓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分析袁隗这样设计的目的,而是立刻想到了黄巾余孽张狂曾经在数月之前,对他说过的那番话。
“董将军这次进京,必然可以掌握朝廷的最高权柄。说不定,到时候,董将军就算想要废立天子,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啊!”
当时的董卓,对张狂的话语自然是不会当真。可是自从赴完太傅府的便宴,董卓对张狂此人的忌惮,立刻加深了三分!
若非现在董卓确实是无暇分身,董卓都有马上下令凉州军全军出动,踏平河套与太行山的冲动!
——这个张无忌,难不成真的是所谓的“小天师”?
不过,身处雒阳这个政治大漩涡的董卓,很快就将自己对张狂的忌惮之意丢到了一旁。对他来说,曾经梦寐以求的至高权柄就在面前。为了这个或许是虚幻的想念,董卓并不介意以自己的全副身家去赌一把。
太傅袁隗的计划,需要分批分步骤来完成。对于想要大大利用一把的董卓,袁隗明白目前董卓的势力还太差。若是要让董卓有实力完成袁隗的计划,袁隗首先必须加强董卓的实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区区三千骑兵,无论他们有多么精锐善战,相较于雒阳城里的数万北军和西园军之属,可真的不怎么够看的。
所以,袁隗动员了手中几个靠得住的世家关系,为董卓军在雒阳城外准备了一处隐蔽的藏军处。除此之外,太傅府还以更换西园军和北军五校的军需服装、旗帜为由,制作了大量不同款式的军服和军旗。
然后,董卓让手下的这三千精骑,每天夜里从北面偷偷出城,绕一个大圈,到达袁隗安排的隐蔽藏军处。在那里,飞熊军将士更换掉自己的军服和旗帜,第二天一大早,便大摇大摆的从西城门进入雒阳,给所有的雒阳居民,以西凉军新的援军到达的印象。
如此循环数日,董卓军的实力,立刻被所有有心人放大了若干倍。在这些不明底细的朝臣眼里,董卓已经是一个在雒阳城内拥有上万大军的强悍存在。朝廷中原本有心挑衅董卓的人,如今都被袁隗安排的这一招“虚张声势”之计给吓住了,丝毫不敢动弹。
有了声威,这还不够,还要补充实力。
在这一点上,袁隗做的更绝。他明确的告诉袁绍和袁术两个侄儿,让他们不得动手,收编何进何苗两兄弟留下来的残部。袁绍对此略有异议,就被袁隗一声令下,被勒令在太傅府里读书,不得出门。
由此可见,袁隗这次,真的是被袁绍的狂妄行动给刺激到了。以至于袁隗无论如何,都不敢让袁绍手中的直辖力量扩大,而宁愿信任董卓这个“外姓人”。
那些大将军和车骑将军手下的将士,原本在自己的主家倒掉之后,很有投靠袁绍和袁术的打算。然而,在袁隗替袁绍和袁术做出明确表示,他们介于朝廷的法度,不能再扩大自己部下的规模后,这些惶恐不安的何氏余部,只得选择了特地派人开出不错条件前去劝诱的前将军董卓。
好歹这位“董胖子”也是汝南袁氏一脉的故吏,加入他的部下,也算是勉强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将军余部,都看得上董卓。
比如说,骑都尉鲍信就是一个例外。鲍信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家乡泰山郡招兵,返回雒阳之日,恰恰比董卓进京晚了区区一天。
对于袁绍坐视董卓这个粗鄙的武人,任意兼并大将军余部,鲍信很不理解。为此,他特地在好友曹操的掩护下,悄悄拜见了司隶校尉袁绍。
见到袁绍之后,鲍信立刻对袁绍说道:
“前将军现在的兵权,是不是太大了?信观察前将军的脾性,似乎野心不小呢?”(未完待续。。)



第60节 枭雄大事成【二】
对于鲍信所说的话语,袁绍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无奈太傅袁隗对此早有安排,袁绍作为小一辈,也只得老老实实的听从。而且,他如今被叔父剥夺了行动自由,面对董卓的行动,只能是眼不见为静。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袁绍对鲍信的回话,就只是一句:
“前将军是国家干城1,鲍校尉不必多虑。”
鲍信听了袁绍的话,虽然有些失望,可依然在努力游说道:
“如果按照国家法度,区区一个前将军,怎么能够在京师统领如此多的兵员呢?董仲颖又不是大将军,这样的行径,只怕是太阿倒持啊!”
“如今京师的兵权,大半在董将军手中。就算朝廷下旨,怕是他也未必肯交出兵权来啊!”
听到袁绍这句话,在一旁的曹操,突然插了一句嘴:
“董仲颖行事毫无顾忌,以吾观之,似乎有大图谋。本初,他可是袁氏故吏,有何图谋,会连你都看不出来吗?”
听了曹操这句话,袁绍心里憋屈,表面上却依然装出一副不明白的样子,对两位客人解释道:
“孟德,鲍都尉,吾前日里统兵诛杀阉竖,杀戮过重,叔父甚为不喜,罚吾在家中画地为牢,除了司隶校尉本职以外,一概不得参闻。现在,要说京中之事,只怕公路知道得都比吾多一些。”
听了袁绍的这番推脱之语,鲍信相当失望。不过,他还没有完全死心,干脆下一副猛料,试探一下袁绍:
“袁司隶是否担心董卓兵多,恐怕一下制服不了?以信之见。董卓兵虽然多,但大部都是刚刚归附的京军。这些京军心怀狐疑,必不肯为董卓死战。若是顺风倒也罢了,只要董卓形势不明,他们必然会采取端坐观望之态。”
“至于董卓亲信的飞熊军,听说他们为了入京。数日之内狂奔三百里。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必阙上将军。既然董卓不顾兵法,野蛮突进,必然导致部下极为疲惫,短时期之内,都难以恢复。以疲惫之卒,驾驭狐疑之众,信以部曲三千为先锋,袁司隶随后驱兵为信张势。必能将董卓一鼓成擒!”
鲍信这番话说完,袁绍还未开口,一旁的曹操一拍大腿,叫道:
“说得好!允诚这番分析,深合兵法。本初,你若是有意,再加上吾部下两千可靠部属,必破董将军矣!”
“啊!”
曹操话语还未说完。袁绍先惨叫一声。看了一眼手舞足蹈的曹操,袁绍没好声气的说道:
“曹孟德!你拍吾的大腿做什么!”
却原来。曹操所拍的大腿,不是自己的,而是袁绍的。
“哈哈,拍自己的大腿太痛了,所以当然是要拍就拍别人的了……”
曹操的笑谑,让袁绍有些哭笑不得。
在袁绍所交结的那些朋党中。曹操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由于他出身阉竖家族,袁绍对他暗中有所提防。可是见到曹操积极反对阉竖的态度,外加此人能力不错,袁绍还是有意将其收为心腹。以后遇上什么自己不便出面的事情,袁绍也可以指使曹操牵头。充作有力的爪牙,为自己冲锋陷阵。
所以,虽然对曹操的不拘小节有些不喜。但人无完人,袁绍既然能受的了许攸的贪财,何顒的固执,当然也能够接受曹操这些无关大局的笑谑。
然而,袁绍固然对曹操的这番笑谑无所谓,在一旁的鲍信可就有些郁闷了。见两人玩笑了几句,只字不提刚才鲍信的那番策划,鲍信也不好反复提起,只得将疑问闷在心里。等到他与曹操一起出了司隶校尉府,鲍信这才悄悄的问曹操:
“孟德,你刚才好不地道!”
曹操乜着眼睛,在马上做出一副俯视鲍信的样子。这番神情,配合上曹操本人比常人矮小的身材,让人有些忍俊不住的感觉。
“允诚,你当真看不出本初的意思?”
鲍信盯着曹操,表情严肃的说道:
“愿闻其详!”
“袁本初天下奇才,闻弦歌而知雅意。你将话语说到如此明白的地步,他还会听不出来?本初听懂了,却假装没听懂,那就是不想这么做的缘故啊!”
听了曹操的话,鲍信冷冷的说道:
“董卓如此猖獗而不去理会,终有一日会养虎为患。袁氏如此不作为,只怕……哼哼!”
曹操见鲍信心怀不满,将头凑过去,小声的对鲍信说道:
“其实,吾怀疑长秋宫之事,只怕其中有些蹊跷。”
长秋宫之事,便是大将军何进被刺杀一事。听到曹操这句话,鲍信的眼睛都亮了。
“别激动,吾只是怀疑,可没有任何合理的推测,更不要说是证据了!”
曹操随后的一句话,却让鲍信失望了。曹操并非袁绍班底的核心,只是以他日后一代奸雄的智商,结合京师目前的诡异情形,本能的觉察出其中有异常。刚才与鲍信聊天,曹操一不小心就说漏了口。
为了避免麻烦,省得鲍信对袁绍心生不满,弄出什么事情来,曹操赶紧开口补救了一句:
“不管怎么说,何大将军是身亡于阉竖之手。本初哪怕心中有些私心,毕竟为大将军报了仇。再说了,那董胖子毕竟是袁氏故吏。所谓亲疏有别,允诚你想让本初去对付董胖子,却要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
“难道偌大一个京城,居然没有一个英雄,敢于抗争董卓的横行不法吗?”
鲍信心中悲愤,对曹操抱怨道。他心思机敏,不敢对长秋宫之事发表看法,只好将董卓当做出气筒。
“也许太傅暗中另有计较?”
曹操劝慰着这位认识多年的好友。鲍信一路无语,等到了他在京中的临时住所,这才下定决心,对曹操说道:
“既然袁氏心有图谋,信也就不再盘桓京中。我明日就出京,带兵回泰山。那儿的黄巾余孽不少,陶徐州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