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120部分

黄巾张狂-第120部分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张狂毕竟是一个穿越者。进行完军事上的原始积累之后,他顺带在几年中,还抽空完成了第三件大事——发展科技。
不要误会。张狂是绝对不会去造什么火枪、火炮、蒸汽机的。虽然,他做梦都想把这些东西造出来。可是,也要他有能力造得出啊!
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将黑火药配方记成“硫酸、硝酸和木炭”的人,带领人们进入热兵器时代?
这就是文科生和网虫的小小悲哀。
但是,张狂在科技发展上,毕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知道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当年在巨鹿城逗留时,张狂考虑到自己未来发展上的需求,通过张角义子张燕的关系,很是收罗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在这些工匠中,张狂惊喜的发现,居然有掌握了全套造纸术的人才。
虽然当前的汉朝,依然还是以木牍竹简,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不过,其实早在百十年以前,便有强人发明了“造纸术”这一学术利器。
这位“造纸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汉和帝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原有的造纸技法,又加以改进,创立了大名鼎鼎的“蔡侯纸”制造法。
但是,由于历年以来,汉室朝廷中的政治斗争,以及人为对造纸技术的保密,即使在汉末时期,纸张这种东西,仍是一种只被少数人使用的书写工具。至少,汉室朝廷依然是以廉价的木牍和昂贵的丝帛,来书写官府文件。
所以,当张狂发现自己手中,居然还有一位这样的人才时,那激动的程度,比起他听说妻子小雨怀有身孕时的欣喜,也只是略差一点。
然后,张狂大笔一挥,动员了十多位各色工匠,全力从事造纸技术的生产和改进。而手下工匠的创造力,也没有让他失望。到了中平四年,太行山中造出来的纸张,不但质量比之“蔡侯纸”有所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伴随着纸张被生产出来,另一项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也在张狂的全力推动下,迅速的出现了。那就是:
——雕版印刷术。
其实,张狂一开始的设想,是想要搞活字印刷术的。然而,作为文科生的悲哀,就是他对活字印刷术的细节,几乎是一窍不通。搞出来的活字印刷术,不但印刷的质量不行,成本也居高不下。
在工匠进行了比较之后,张狂沮丧的发现,对他来说,当前最为适合的印刷术,其实还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雕版印刷术。
哦,对了,除了两项文化上的发明,张狂还有两项应用,算是没有让他将穿越者的脸完全丢光。那就是:对煤炭的开发使用,和对手下将士卫生习惯的指导。
煤炭这种东西,当时被称为“石涅”。太行山地处后世的山西河北交界处,这种大路矿产,不说是遍地都是,至少不算罕见。
有了张狂对煤炭的指导性运用,太行军上上下下,都感觉到了一定的便利。毕竟这玩意在掺入一些泥土之后,燃烧的热值,依然比木材什么的高得多。
虽然,山区其实是不缺树木柴火的。
相比之下,另一项对将士们卫生习惯的指导,作用可就比推广“烧煤”,要明显大得多。
汉末的出现的社会动荡,导致了人口急剧减少。据说,仅仅是据某些史料说,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之前,全国的总人口数目,差不多有五、六千万。可是到了“三分归晋”的时候,东晋朝廷统计全国人口的数目,不过只有八百多万而已。
也许其中有些夸大,有些隐情,比如“隐户”之类的。但有一点很明显:在三国年间,汉人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些!
这里面,固然是各种天灾、**在起作用,可是疫病的传播,也是威胁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譬如在三国的各路英雄中,三、四十岁正当壮年,就令人惋惜的病死的,可以说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人物,例如:
周瑜,三十六岁,病死。
陈登,三十九岁,病死。
李典,三十六岁,病死。
曹丕,四十岁,病死。
曹睿,三十六岁,病死。
曹冲,十三岁,病死。
…………
这些英年早逝的人才,都属于当时社会的高层,与普通民众相比较,生活条件堪称优渥。然而,即使如此,也难免一个一个的病死。当时底层百姓的寿命,可见一斑。
由于各色疫病来的势头太过于凶猛,这才直接的促进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次大爆发。可以想见的是,若非家族中的亲人病故了三分之二,一代医圣张仲景,也未必会抛下太守这份有前途的事业不做,回乡潜心钻研医学。
作为一个穿越者,或许张狂开不出什么有效的药方。可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卫生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所以,借助着“南华老仙”的名头,早在参与长社之战前,张狂就让部下遵守“水要烧开了喝”,“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能随地乱拉屎尿”之类的守则,共计十六条。从那时起,他部下就没有发生过,因为疫病而导致的大面积减员。
当张狂入主太行山之后,自然将这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卫生防疫手段,强行推广到整个治下地区。这样一来,固然开头的时候有些麻烦,却居然让他治下地区的疫病,奇迹般的大为减轻了。
相较于冀州在大战之后所发生的大瘟疫,造成数以十万计的死亡,张狂统治区的疫病,只造成区区数千人的死亡。
结果,原本对张狂接受过“仙人指点”之事,还心存怀疑的人们,一个个都狂热的坚信,他们的首领,果然是接受了天命的真人。张狂能够在崎岖难行,险要无数的太行山区,实现表面上的统一,这些神神道道的流言,也是功不可没的。
ps:感谢神秘人。、怖特、两位书友的打赏。本来写这本书已经写得相当丧气,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坚持。但是有了你们的支持,我的心情一下就好了不少。



第3节 黄巾据太行【下】
接下来的第四件事情,相较于前几项,一时间还看不出太大的用途。不过,这件事的发展,却使得张狂在周边地区的名声大为改善。但凡有些眼光的士人,不是对张狂赞誉有加,便是提醒周边人,小心张狂“其志非小”!
那么张狂做了什么呢?
办学,教书!
原来的天平军队伍,士卒们虽然一个个身强力壮、战力非凡,却没有几个认识字的。这也正常。
在汉末,知识的传播,虽然比前朝有所改善。可是想要求学,依然是一件消耗巨大的事情。
首先,汉时可没有国家义务教育。
有学问的人少,有学问,又愿意教授知识给学生的,更少。如果你的身边亲友中,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那么,恭喜你,你还是乖乖的回家,从事文盲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其次,书籍很贵,很重。
先不说如果不用纸张,使用传统的帛书或木牍制作书籍,需要消耗多少人力和财富。关键是,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有书可买。
要想获得一本属于你自己的书,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准备好木牍\竹简\布帛等工具,然后到有藏书的士族家中,去求取自己动手抄写的资格。
为什么汉朝的士族会得以出现,并日益发展壮大呢?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士族,垄断了知识。
比如汝南袁氏,就是依靠专攻世传孟氏《易》学,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家族。若是外人想要学习孟氏《易》学,唯一的选择,便是前往汝南袁氏处求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你若是到了汝南袁氏那里求学,就自动的成为了汝南袁氏的弟子门生。有了这份情分,以后袁氏若有人上门来请托某件事情,你是帮呢?还是帮呢?还是帮呢?
什么?胆敢不帮?
你知不知道,这可是挑战当时社会的道德底线?后果很严重哦亲。
正是因为如此,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学术世家,才能慢慢的转变为朝廷的官宦世家。举凡汉时的士族高门,大多数都有这样一种因素,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所以,想要求学,你就准备好长途旅行的路费,还有学习期间的食宿费用,千里迢迢的赶去某位开门讲学的大儒家里,稳稳地呆上几年!
顺便吐槽一下,为什么汉时的儒生,一个个提刀挎剑,砍起人来,都颇有两下子呢?私以为,那是长期读书读出来的力气。
想想,一片木牍,设为一两重,算上面可以写二十个字好了。那么,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总重量大约是多少呢?
这可是好几斤重呢!
好,也许这几斤的重量,你是不放在眼里的。不过,大家应当知道,古人读书,可是要端着书读的。将几斤的重量端在手里,时间长了,请问,你手酸了吗?
经常这样被动锻炼肱二头肌的古代书生,是不是让你有些佩服了?
所以,古代形容一个人的藏书,动不动就用“汗牛充栋”这样的字眼。你可别被吓到了。说不定,这位的藏书,还没有你家中的那本《多塔游戏攻略》里的文字量大呢!
根据以上种种,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汉朝,读书这种事情,那是命好的富家子弟,才玩得起的事情。当时的人口中,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因此,张狂若不是得到了造价低廉的纸张,和有效的雕版印刷术,也没有可能大规模的培训手下的士卒们识字。
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苦恼于士卒们底子太差的张狂,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原来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本奇书——《曲线救国——二鬼子汉奸李富贵》。
于是,张狂灵机一动,干脆托言“南华老仙”,将后世的简化字,一股脑的搬出来了。
平心而论,简化字可比古代的繁体字,要好学好记得多。为了避免太平道中那些士人出身的祭酒大师有意见,张狂将后世的简化字,命名为“军书”,以区别当时流行的隶书。
既然命名为“军书”,顾名思义,当然是局限在军队中使用的,一种快捷方便的文字。再加上张狂出台的一些鼓励条文,规定学习得快的士卒有奖励,在晋升军职上也有优势,这才算是彻底激发了士卒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古代的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顺利的将书中文字自行加上句号和逗号,谓之为“句读”。
因此,古人读书,拜一个好老师便显得十分重要。要不然,一本书的内容,你连基本的断句都断错了,书中文字想要说明的内容,还能够被正确的解读出来吗?
有疑问的,请自行对“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酿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进行断句。是读成“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酿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还是想要“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酿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对于这种折磨人的文字习惯,张狂自然深恶痛绝。他本身就没有多少古文功底,断句自然断的极为困难。所以,在创造“军书”的时候,张狂将后世的标点符号,例如逗号、问号、冒号、引号、感叹号之类,一股脑儿的全搬出来,以方便手下文盲士卒的学习。
有了这些改革措施,无疑大大降低了士卒们学习认字和书写的难度。纵然程昱、泰大师等有学问的士人对此隐隐流入出不屑和反对,张狂也不会放在心上。
只要效果好,张狂就会采用。经历过由生到死再穿越的过程以后,张狂已经变成了一个极为有主见的实用主义者。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太行军中,能够读写一千个常用“军书”的士卒,已经不下一千人。只要对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