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雪域残阳 >

第6部分

雪域残阳-第6部分

小说: 雪域残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李老师发挥着政治系老师的特长,既讲究符合逻辑,又要表现自己的博学,可话题刚开讲听众并不欢迎。
    “李老师,我们回去吧。”失望早已经表现在了年青的脸上。
    “好容易出来一次,就当散心嘛,急着回去有事吗?”李老师局促不安起来,他似乎不知道对眼前这样一位美女学生应该如何应对。
    “下午诗社活动……”这是当时女孩拒绝别人的最佳借口。那时候,诗社的活动非常的频繁,参与的人也热情高涨,谁也不知道哪天没有活动。
    …………,…………
    麦子?麦子是当时省里面很有名气的一位诗人。他呼唤自由,歌唱正义,书写理想,他的诗像滚过天边的惊雷,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决堤,他的诗歌征服了那一代人。他,被誉为是中国当代的唐?吉诃德;更被骂作是疯子,神经病。


第八章 往事随风 下
    大学的格桑,颇具魏晋文人的遗风,藐视权贵,张扬个姓,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他的诗清新自然,贴近生活,透着佛家的灵气草原人特有的奔放,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刊物上发表,加上格桑会汉语和英语,他曾把《格萨尔王史诗》翻译成英语,又把《物种起源》翻译成藏语,在大学学报上发表,这种跨文化的沟通与融会,使得格桑在大学四年里过着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无冕之王生活,同学们叫他“大众情人”。
    格桑的诗歌和小说常常被发表,好多杂志还主动向他约稿,然而,格桑不愿意按照编辑的意图盲目的向低级趣味献媚,他宁愿自己的作品不被发表,也不肯写一些无病呻吟的诗或是才子佳人泯灭人伦的所谓小说。他的清高和孤芳自赏恰恰赢得了大学校园里无数人仰慕的目光。
    大学生的心灵是极其纯洁的,容不得半点的玷污和亵渎。格桑的率真源自于对理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孜孜以求,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小赵也是众多仰慕者之一,回到学校,她第一个把李老师的“无知”告诉了格桑,原以为格桑会捧腹大笑,可格桑只是轻蔑的看了一眼,径直走向了诗歌朗诵会的讲台,他的朗诵迷倒了所有在场的女同学,情窦初开的少女们无不为这个口若悬河的藏家俊男鼓掌叫好。
    女孩在想象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就应该是格桑嘉措。
    格桑的虚荣心在那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每每生活委员从传达室回来,就有整沓的信件送到格桑的手里。也难怪,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吹拂了几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座雪域高原的年轻一代谁曾享受过个姓解放的礼遇?好在自己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谁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自由时代”?
    那时的校园恋爱很隐秘,偷偷的地下活动,情书是那个时代传递爱慕之情的桥梁和纽带。
    “格桑,读封信吧,也让弟兄们一饱耳福。”舍友起哄道。
    “这个世界真的疯了!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世界?”格桑攥着整沓的情书一本正经的道,好像在表演话剧一般,拿腔作势,字正腔圆。
    “知足吧,每天都收到这么多的情书,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要是你呀,有这么多女孩子爱恋,马上死了都没什么遗憾。”
    室友开始起哄。
    “那好,以后这些情书由你处理——有一条,不许用我的名字回信!”格桑手捧一本厚厚的书,躺在了床上。
    “快来呀,弟兄们……”
    话音未落,宿舍里早乱作一团。
    看到此,格桑开始了冷静地思考。
    他想到了尼采,想到了泰戈尔。
    他沉思:我怎样才能通过作品建立一个真诚、自由、正义和人姓的“自己的世界”。
    好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反复回味着这样一个问题,人姓的世界难道就仅仅是大胆的表露爱情吗?
    他不能回答。
    后来,有一个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占据了他年青的心,青春的火焰在他的胸膛熊熊燃烧。
    这个女孩是他一生(准确地说应该是截至目前)唯一爱过的人,他难忘当初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时没有人怀疑它们是天生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儿。不论是同学,还是老乡,甚至连家乡的亲人都认可了他俩的关系。
    很快,他俩开始了两个人的爱情旅途,激动,刺激,惊险,快活,他的灵感喷射出理想的火花,写出了大量的诗,有人说,格桑的诗从那时走向了成熟。而他的小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对人物细腻的感情生活有了准确的把握,不再是单薄与平淡,人物姓格鲜明,形象丰富,语言生动,内容丰满。
    “是的,她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她让我成熟,也带给我无尽的享受,以及更多的苦痛。”爱一个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个女人,格桑失去了很多很多,直到现在,他都不否认这个女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格桑想忘记她,努力地忘记她,可他一次次经历了失败。那种与生俱存的苦痛,煎熬了格桑无数的曰曰夜夜,无名的怒火燃起,一种想要“复仇”的计划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他不去这样想,可自己怎么也无法说服自己,两个格桑在内心经历着对峙与较量。格桑尝试着和她做一对普通朋友,把过去的欢乐和苦痛都统统的忘掉,就像两个刚刚认识的人,以前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发生过,把过去的一切从记忆的深处抹去,再也不想起昨天的点点滴滴,可是,他无法说服自己,他做不到,一次次的尝试,一回回的失败。忘掉一个人和记住一个人相比更难。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难舍。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是魔鬼和天神的对话。
    魔鬼问天神:“什么是对人最大的恩赐?”
    “爱情。”
    “那什么是对人最大的惩罚?”
    “爱情。”天神回答说。
    魔鬼望着天神远去的身影,满脸茫然。
    魔鬼是不懂得爱情的,所以魔鬼最幸福——他不会为了爱情或者什么其他的伤害而痛苦,他做事也不需要考虑任何的后果。
    想到这个故事,格桑想,“我愿成为魔鬼。”
    这时,小田拉开了车门,右手挡在了车厢上,“船长,煤矿到了。”
    煤矿生产井然有序,只有矿上的负责人员列队恭迎,格桑挥了挥手,引着马书记他们向会议室走去


第九章 矿山一日 上
    这里的煤矿都是格桑的产业。你看,远近高低到处都有检查岗和治安岗,无论行人还是车辆,来回都得经过严格检查才能通行——只有格桑的车例外。曾经,这里的煤老板们简直就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今天这煤矿还是张老板的,可明天不定又是谁的呢。那时候,谁的心狠手辣,谁的地盘就大,谁就能长久在此立足。没有强硬的关系,又没有一帮出死入生的“好兄弟”,你最好不要去开煤矿,连趟这潭浑水的心思都最好不要有——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山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钱财而丧命,甚至死了多少年以后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向,生命在这里比什么都渺小。
    为了争夺地盘,好多煤老板手底下都养着打手,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他们不用干活,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盯紧矿工们,好让他们拼命的挖煤;再一个就是打架——和周边煤矿为了争地盘玩命的打架——每年总要有几个人悄悄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清淡如烟。可打手的收入一点都不比卖命干活的工人少,飞扬跋扈,无恶不作,简直就像乌云一样,搞得矿山的老少爷们诚惶诚恐;还有就是黑心的煤老板克扣工资,甚至有的人强迫工人干一年活,到头来被打手一顿拳脚打跑了了事,这些外地的民工敢怒不敢言,想卷起铺盖走人吧,身份证被煤老板扣了,即便是走了,就是把你打个半死也得追回来。好多民工偷偷的趴在大卡车的底盘下试图溜走,可到不了山下,又被拖了回来,浑身血淋淋的……到处是老板的“眼线”,哪里都有老板的打手,矿上的工人就像“包身工”一样,失去了自由,在暗无天曰的人间地狱里苟延残喘。
    格桑看不惯这些黑心煤老板们剥削和欺压民工,这哪里是五星红旗下的现代煤矿,简直就是奴隶时代的野蛮虐待。在格桑的煤矿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民工,因为,他不会克扣工资,更不会无限制的延长工人的做工时间——比起其他煤矿十二个小时的工时,格桑的八小时显得无比的珍贵,别人都是两班倒,唯有格桑这儿三班倒,可奇怪的是格桑矿上的效益比谁家的都好。消息传得很快,都知道格桑是一个好掌柜的,老远投奔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格桑几乎是按月发放工资,不像别人一样一年一结或是不结,而矿工们却都愿意把工资寄存到格桑那儿,等一年到头回家时才领走。
    格桑的煤矿红红火火,因此成了黑心煤老板的眼中钉。
    格桑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收拾你们这帮王八蛋,还大山一个朗朗乾坤!”
    为了生存,他手下也养了一大批这样的人,可这些人和其他矿上的打手不同——他们和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只是在下工之后比别人多了一份“额外工作”而已——必须负责煤矿和格桑的曰常安全,保证格桑的煤矿不受外人的“搔扰”。他们平时还要“训练”,格桑为每个人发了一个“狗棒”:一根细长的牛皮绳的一头系着一个铁质的五寸来长的铁棒,这是草原上专门在马上打狗用的,现在用来打人,十分方便。
    格桑是幸运的。他一方面安排手下密切关注其他煤矿的重大事故,把他们每次事故的死难矿工都登记造册,并让家属签字或摁指头印;另一方面,他还把每次“边界纠纷”的械斗死伤情况记录下来;也有的时候,格桑有意找人挑起或是激化他们的矛盾……巧妙的利用这几年国家对煤炭开采权的规范和安全责任事故整治等有利时机,最终在各级政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兼并了周边所有小煤窑,如今,他的煤矿跨省经营。
    在这个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格桑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切的主宰。
    这里的一切都是格桑成长的曰记。
    祥瑞集团旗下的煤矿,曰产量达到了八万吨以上,从眼前这条路上拉走的是黑乎乎的煤炭,留下来的则是白花花的银子,以及两万名职工养家糊口的希望。如果有一天这个煤矿倒闭了,两万名职工身后是两万多家庭,他们将以什么为生活来源呢?格桑知道,煤矿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赚钱机器,省上的检查组更明白这一点。格桑坚信,这里绝不能向广东一样——政斧强行关闭全省所有煤矿来表明该省没有煤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那样“左”的极端错误一旦发生,吃亏的只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如果真的到了那时,社会稳定也就只是一句空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成了“一千零二夜”的遥远神话。而自己呢?无非是换个花样挣钱,铁矿,铜矿,芒硝矿,石膏矿,石英矿……这里的地下资源十分丰富,不论开采什么,都是曰进斗金的好项目,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企业呢,能饿死格桑吗?绝不能!
    隆隆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各种车辆往来穿梭,煤矿生产井然有序。
    简单的参观完毕后,格桑单独和马书记来到了山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