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黄陵文典·诗歌卷 >

第14部分

黄陵文典·诗歌卷-第14部分

小说: 黄陵文典·诗歌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自清康熙三十四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张暨辰,(生卒不详),清代人。

    【注释】

    ①自啸:犹自呼啸为乐之态。

    ②征轺:运行的马车。轺:小型轻便的马车。

    黄花谷

    刘楫

    隔水城南谷,谷中事事奇。

    黄花欺白眼,①绿树盖清池。

    每值峰低处,有时云补之。

    不须劳鬼斧,②一洞自生芝。

    选自清康熙三十四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刘楫,清代人,生平不详。

    【注释】

    ①欺白眼:欺骗了人的眼睛(前来观看)。

    ②“不须”二句:意谓无须通过人力作用,谷中自会长出灵芝。鬼斧:精巧的技能。

    印台山①

    韩必显

    览胜鸣金上,②瑶台倚印峰。

    沮流吞巨壑,桥耸傍元踪。③

    日观河山胜,云衢冠盖逢。

    登高应有赋,飞旗漫相从。

    选自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韩必显,清代人。余不详。

    【注释】

    ①印台山:位于黄陵县东二里处,因其形如三台而得名。传说黄帝升天时将大印埋于此。

    ②鸣金:意谓驾车。金,指系在马车上的铃。

    ③元踪:指黄帝陵。

    插剑石诗

    刘钦顺

    气吞宇宙前无古,况复关河百二重。

    六国既收四海一,独留长剑倚晴空。①

    选自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刘钦顺,清代人,生平不详。

    【注释】

    ①“气吞”四句:全诗歌颂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功绩。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个国家。

    山寺

    刘尔怡

    石蹬延高台,①片月上山树。

    乱萤飞不定,半入云深处。

    欲扣烟中扉,闻道采药去。

    选自清康熙三十四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刘尔怡(生卒不详),清陕西中部(今黄陵县)人,字埙篪,顺治八年举人,任贵定县知县,为官公正廉明。后回原籍中部县与牛光斗、兰薰、张凤□、张凤翀成立“五老社”,隐居于桥山沮水之间,饮酒赋诗。

    【注释】

    ①石蹬:石阶。

    暖泉芍药盛开兰滋侄邀同

    张九苞六翮艾端生饮花下

    刘尔怡

    一

    夕日含轻照,高林接远风。

    为欢寻五老,①爱客傍花丛。

    莺巢柳更弱,鱼戏波先红。

    谷口川如掌,四围山色同。

    二

    池咽泉声急,烛摇花架明。

    半年今夜酒,七十老人情。

    香露沾重袂,②昏钟度古城。

    尚能花下坐,杯到为君倾。

    选自清康熙三十四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刘尔怡(生卒不详),清陕西中部(今黄陵县)人,字埙篪,顺治八年举人,任贵定县知县,为官公正廉明。后回原籍中部县与牛光斗、兰薰、张凤□、张凤翀成立“五老社”,隐居于桥山沮水之间,饮酒赋诗。

    【注释】

    ①五老:即“五老社”成员,有刘尔怡、牛光斗、兰薰、张凤翀、张凤□。五人均为黄陵人。清康熙年间,官至县令,颇有政绩,后不约而同辞官还乡,隐居于桥山沮水之间,以诗酒为乐,人称“五老社”。

    ②重袂:厚衣,袂,衣袖。

    桥陵古柏赋

    刘尔□

    维上群之列城兮,山□以多奇。耸子午之衍灵兮,历双钟而分支。合山川以右溁兮,凤凰高峙于西陂。揖衙岭而忽止兮,诸峰环卫而共之。王气郁郁万年兮,相传轩辕衣冠藏于斯。周穆驭八骏登太行兮,越汉武祈仙而立祠。乃筑台榭,爰作宫宅。周亿丈之城,植千种之柏。山丰土厚,祥萃地脉。时有云气以布濩,挹朔风而沾雨露之泽。闺魏晋与五代,奄唐宋以为晨夕。经岁历祀,瑞霭氤氲。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干亭亭以直上,枝丝丝而旋纹。叶丛蔚而攒秀,气苾苾兮而吐芬。非烟非雾。亦青亦苍。黛横半岭,绿堆高冈。萑苇疑凝素于千顷,藻蘋似涵碧于汪洋。经回风而翻黯,色屡变而复黄。俯圣人之幽官,翳森排于鼎湖之旁。傲四时而常贞,曾不畏雪霰与冰霜。当夫青阳布令,勾芒鞭春;木欣欣以向荣,草芊芊兮向新。旭日始旦,士女缤纷;骚人墨客,公子王孙;携酒槪缘歉撸蚪宀菀宰饕稹Lな饔爸尾睿瓢傺爸邸W砥粝桑按渖孕拚妗<榷崾钛渍簦鹪扑耐拢簧酱l焞,热欲焦土。厚阴叠覆,如坐广宇。凉飔生寒,恍闻风雨。夜既沉而淹留,昼长啸而起舞。若夫梧桐惊落于一叶,霜林点缀夫秋容;桂影婆娑,浩魂当空。周匝密布,四望皆同。山高月小,滚滚水中。练曳龙首之口,珠耀水晶之宫。问天柱之远近,信广寒之可通。至若北风觱发,彤云欲雪;天地一抹,人迹断绝。枯枝秃干,六花凝结;如虎豹蹲,如冰柱折。尔乃扫雪石,和玉屑;流脂可煮,爽气堪挈。俨问道于崆峒,叩广成以秘诀。乱曰:昆仑西来,奠桥陵兮。二流环合,漆沮澄兮。轩黄之藏,风气凝兮。龙髯莫攀,邈独留此佳城兮。翠柏烟含,时有仙人飞腾兮。青青者叶,应圣人生兮。天开有道,翊我皇清兮。和气嘉祥,色葱葱其滋荣兮。万国享王,销戈兵兮。卜年卜世,“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兮。

    选自清康熙三十四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刘尔□(生卒不详),清朝陕西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人,康熙年间隐士。曾撰《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中部县志·艺文》),表达了对始祖轩辕黄帝造福万世的感激之情。

    渔家傲·中部县谒桥陵

    蒋冠伦

    四塞山河王者气,

    鼎湖龙去悲无计。

    汉武求仙台已废,

    华表外,

    桥陵万古何人识?

    北谷春深花满地,

    南流激荡波纹翠。

    岁岁年年时一祭。

    碑尚记,

    衣冠想象人文贵。

    1944年余正东主修选自民国三十三年《中部县志》

    【作者简介】

    蒋冠伦,清人,生平不详。

    skbshge

第一节 黄帝赞() 
孙中山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兰草选编选自《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孙中山(1866—1925),近代*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在政治上实行新三民主义,改组中国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了“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的保守思想。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说明】

    此诗写于1912年3月。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派代表团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向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致祭,诗中表达了对黄帝的无限尊崇之情。本诗曾镌刻于黄帝庙门前一方形砖砌壁上。

    阙题

    秋瑾

    黄河源溯浙江潮,①卫我中原汉族豪。

    莫使胡奴留片甲,②轩辕神胄是天骄。

    '清'秋瑾著选自《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秋瑾(1879—1907),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参加光复会、同盟会。1906因反对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因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失败而被捕,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孙中山曾以“巾帼英雄”相赠。其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

    【注释】

    ①浙江潮:即钱塘江,此指浙江的光复军反清起义。

    ②胡奴:指清王朝。

    七绝

    秋瑾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

    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清'秋瑾著选自《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秋瑾(1879—1907),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参加光复会、同盟会。1906因反对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因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失败而被捕,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孙中山曾以“巾帼英雄”相赠。其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

    宝刀歌

    秋瑾

    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

    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

    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

    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①

    痛哭梅山可奈何?②帝城荆棘埋铜驼。③

    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主人赠我金错刀,④我今得此心雄豪。

    赤铁主义当今日,⑤百万头颅等一毛。

    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⑥

    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

    不观荆珂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⑦

    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去制魔王魄。

    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⑧

    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

    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

    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归恩仇。

    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

    愿从兹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⑨

    铁聚六州。

    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

    澄清神州。

    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

    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清'秋瑾著选自《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秋瑾(1879—1907),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参加光复会、同盟会。1906因反对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因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失败而被捕,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孙中山曾以“巾帼英雄”相赠。其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

    【注释】

    ①霍霍:比喻刀光闪亮。

    ②梅山:当为煤山之误,煤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的地方。

    ③帝城句:《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此处指明朝为清朝所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