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

第1部分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第1部分

小说: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谭宗九;丁明亚;李济宸
 ://164147

前言() 
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对马铃薯有不同的叫法。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药、洋山药、山药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兰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还有叫它鬼慈姑或番鬼慈姑的。但是,称它土豆、洋芋和山药蛋的最普遍。从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在植物分类中为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马铃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它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以说是原产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据资料介绍,早在新石器时期,在安第斯山山区居住的印第安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在野生植物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时,便发现了马铃薯的薯块可以吃,并用木棒、石器掘松土地,栽种马铃薯,获得了下一代马铃薯薯块,这就形成了马铃薯的原始栽培。在古代的印第安人中,马铃薯是生活中的主食,人们的生死存亡与马铃薯收成的丰歉关系密切,所以他们把马铃薯奉为“丰收之神”,经常祭祀祈求。到16世纪中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分别把马铃薯带回欧洲种植,并很快得以发展,成为北欧人民的主要食品之一。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据资料介绍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虽然仅有400余年,但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食的农作物。因此,马铃薯在我国虽然是个年轻的农作物,但它发展很快,已经扎根于全国各地。

    至2006年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已达到500万公顷(折7500万亩),播种面积居全世界第一位。所以,在我国马铃薯定位为国七大主要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就全世界来说,至21世纪初,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折3亿亩),已上升为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

    为适应马铃薯生产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益,笔者应金盾出版社之邀对本书进行了补充修订。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同行专家、学者的相关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受时间及本人知识水平所限,书中出现错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一、可以满足市场供应,发展农业经济() 
马铃薯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多数在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较短和灾害『性』天气较多的区域。过去这些地方都欠发达,人们生活贫困,经常是一年收成不够半年粮。而马铃薯早熟,又耐自然灾害,喜欢冷凉天气,农民都管它叫“铁杆庄稼”,只要种上,就会多少都有收成,甚至在开花后就可以“取蛋”来糊口。当时种植马铃薯就是为了糊口,救灾救命,解决温饱。然而,在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工业的兴起和人们的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以及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种植马铃薯已从为了填饱肚子,转移到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上来。目前,马铃薯已成为城市居民“菜篮子”里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在有马铃薯加工厂(如淀粉加工、粉条粉皮加工、油炸薯条薯片加工、全粉加工等)及有就地自行加工习惯的地方,可将种植的马铃薯,以供应原料薯或自行加工增值的方式,把当地的自然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在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并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选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品种,生产退化轻、种『性』好的优良种薯,再配备一定规模的脱毒设施,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种薯生产,向没有种薯生产条件的马铃薯种植区域供种。这样,既为用种单位提供了服务,为良种推广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搞活了当地的经济。因此,种植马铃薯,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抓到票子。

二、可以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率() 
“民以食为天”道出了粮食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粮食安全备受世人关注。因为人口数量在不停地增长,迄今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我国人口在13亿以上,所以粮食的消耗量较19世纪初增加了3~4倍。只有大幅度地增产粮食,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赖以生产粮食和食物的土地面积在迅速地减少,本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很少,只有0。099公顷(折1。485亩),仅是世界平均水平0。25公顷(折3。75亩)的39。6%,可是由于人居房屋、村庄、道路、工厂、矿山的建设占用耕地,及水土流失、水冲毁地、风沙毁地等减少耕地,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据统计资料,进入21世纪的头8年(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729。2万公顷(折1。094亿亩)。而新增加耕地面积的可能比较小,宜耕荒地基本已开发完。因而动摇了粮食生产的基础,更增加了粮食不足的危险『性』。

    增加粮食产量,首先应该是水稻、玉米、小麦及其他粮食作物,可是我国水稻、玉米、小麦的平均单产已高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所以增产潜力不大,何况我国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北方更明显,同时,气候年际间变化较大,干旱连年发生,给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加大了难度。

    比较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是增产潜力最大的,而且是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发展的作物。

    第一,马铃薯在我国平均单产(2006年)只有14350。3千克/公顷(折956。7千克/亩),比世界平均水平16733。74千克/公顷(折1115。6千克/亩)低2383。44千克(折158。9千克/亩),比美国平均水平43670千克/公顷(折2911。3千克/亩)低29319。7千克/公顷(折1954。6千克/亩),说明我国马铃薯增产潜力巨大。

    第二,我国马铃薯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北部、华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西部,属高寒、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带,这些地方其他作物是春小麦、莜麦、谷子、荞麦、杂豆等,在旱作条件下,单产1500~2250千克/公顷(折100~150千克/亩),而在这里马铃薯单产鲜薯可达到22500~37500千克/公顷(折1500~2500千克/亩),高产者可超过45000千克/公顷(折3000千克/亩),按5千克鲜薯折1千克干物质计算,每公顷可产4500~7500千克干物质(折300~500千克/亩),单位面积生产的马铃薯折合的干物质,在当地是其他作物的3~5倍。因为马铃薯是光合效率最高、高产、抗旱、耐寒的作物,它对水分的利用率高,一般干旱情况下,不会出现绝产问题。

    第三,马铃薯营养价值高,是粮食作物中含营养物质最全的食物,是质量最高的粮食。

    第四,马铃薯是救灾、减灾、减少粮食损失的好作物。马铃薯有一部分早熟、极早熟品种,60天左右就可获得收成,而且在不同季节和土壤条件下都能有收获物。比如,北方因春旱5~6月份不能播种时,或前期受雹灾,7月初下透雨,种上早熟马铃薯,加强田间管理,9月下旬就可得到理想的收获,如果种其他作物就只能收获一些秸秆。南方水灾后可种些秋作马铃薯、冬作马铃薯挽回损失。

    综上所述,种植马铃薯可以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率不为虚谈。

三、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我国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地区,这些地方高寒、积温不足、土地瘠薄、水资源缺乏、灾害『性』天气频繁,农作物多为低产的早熟、极早熟类型,农民收入很低,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粮食、蔬菜、饲料和经济收入的来源。据资料介绍,我国59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29个县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290余万公顷(折4360万亩),占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8。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和扩大,人们饮食结构从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马铃薯成为当地优势作物、特『色』作物。因此,当地『政府』把马铃薯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定为发展当地经济、奔小康的重要措施,马铃薯成为贫困地区致富的希望,并且见到了成效。

    如甘肃省定西地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铃薯种植面积0。67万公顷(折10。05万亩),当时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98年以来,『政府』按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加快了马铃薯产业化的进程,使马铃薯生产、经营、加工迅速发展。至2004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23。3万公顷(折349。5万亩),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产值达到14。3亿元,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27%。农民人均总收入为1587。5元,其中马铃薯收入达408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25。7%。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吉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为2212元,其中从马铃薯产业获得纯收入约65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7%。全县60%的农户靠种植马铃薯购买了三轮农用车、摩托车、盖了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坝上山区,全县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后5。93万公顷(折98。3万亩),历年马铃薯播种面积3。05万公顷(折45。8万亩)左右,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政府』把马铃薯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建立马铃薯研究所和马铃薯茎尖脱毒中心,推广应用脱毒种薯、引进适销对路的菜用、加工淀粉用、油炸薯条、薯片用等新品种,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机械化种植、配方施肥等技术,建立营销队伍和淀粉加工、全粉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了产量,扩大了市场。2007年平均单产1420千克/667米2

    (1亩),总产鲜薯65万吨,产值达4亿元,仅马铃薯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26%。该县广发永乡,全乡总耕地面积1123。6公顷(折16854亩),2008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1042。2公顷(折15634亩),占总土地面积92%,平均每667米2

    单产1。79吨,最高667米2

    产量达3吨,总产鲜薯2。8万吨,总产值达到2240万元,光马铃薯产业提供人均纯收入1670元,占人均总收入2150元的77。7%。

四、可以改善人们膳食的营养结构() 
马铃薯所含的矿物质中钾、钙、磷、铁等成分较多。还含有镁、硫、氯、硅、钠、硼、锰、锌、铜等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这些矿物质呈强碱『性』,所以马铃薯为碱『性』食品,可以中和酸『性』食品的酸度,保证人体内酸碱平衡。薯块内还含有0。6%~0。8%的粗纤维,称为膳食纤维。脂肪含量较低,只有0。2%,属低脂肪食品。这些营养物质中以淀粉、蛋白质、钾、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含量最丰富,都高于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表1)。

    表1 马铃薯和其他食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表(每100克的含量)

    续表1

    注:摘自《中国人如何吃马铃薯》

    据屈冬玉等《中国人如何吃马铃薯》书中介绍,马铃薯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