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 >

第17部分

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第17部分

小说: 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设你还是个小孩或你现在正是个小孩,总觉得大人的世界好广阔,自由自在,真希望自己能快一点长大。在你心中,最羡慕大人的是什么?

    a。可以为所欲为。

    b。不必考试。

    c。穿着打扮。

    d。权威感。

    结果说明:

    选择a:你具有很强的吸收力,可以快速了解别人在说什么,经过消化之后,转化成你熟悉的做事程序。

    选择b:你的想法与别人很不相同,会考虑到事情的其他方面。然而,这往往不是一般人会想到的。所以,如果在场没有知音,你可能要一人独立与团体奋战。

    选择c:你会想到问题的细节部分,当多数人已经掌握大方向之后,你加入的意见可以让案子做足一百分,达到完美的境地。

    选择d:你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会先找出最主要的宗旨,确定施行的范围之后,才开始进行大纲的架构。不过,你的性子也比较急,随着事情的进行,冲劲就不如最初强,完成度也不如预期。

第52章 1“卧薪尝胆”,倒戈一击:勾践的“偷生”之局() 
第八章1局道攻略,教你摆脱“束手无策”的窘困

    ——二三十岁要懂得破局的心理诡计

    “卧薪尝胆”,倒戈一击:勾践的“偷生”之局

    不管是古代还是今朝,不管是商场、职场还是情场,总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会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面对强者,我们不会选择做一个只会逃避的弱者,我们会去迎接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是正面冲突有时是难以获得成功的。我们还会选择做个“硬汉”,来个鹿死谁手吗?当然不是,刚柔之道,能伸能屈的圆融才是处世之道。

    强者并不可怕,可怕是我们没有打败强者的胆量、决心。失败一次不值得气馁,哪怕失败99次也不应该丧气,因为每一次失败中我们已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只要你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么第100次成功的一定是你。你要暗中发力,暗自努力,让敌方对你放松警惕,你才有机会成功。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越王勾践自恃强大,不听众臣建议直接跟夫差对垒,结果夫差一鼓作气打得勾践兵败围困于会稽。勾践此时纵有千般万般后悔也无力挽回败局,无奈之下只好听谏臣文仲之言向吴国低头认错,俯首称臣。

    于是,吴国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并要越国每年进贡黄金、美女、粮食、珍奇异宝。

    临行之时,勾践将国事皆托付给大夫文种,带着范蠡和另外几个大臣去吴国参见吴王夫差。来到吴国后,夫差派人在阖闾墓侧筑一石室,把勾践夫妇、君臣驱入室中,脱去所穿衣冠,换上罪臣衣裙,使其蓬头垢脸地从事养马等贱役。每当夫差乘车出游,勾践都要手执马鞭徒步跟在马车左右。路过通行闹市时,吴人指着说:“那个就是打了败仗的越王,快来看呀!”讥讽嘲弄之声不绝于耳。勾践表现得比夫差的马夫还要温顺尽责,对于别人的嘲讽装作毫不在乎,而且还显现出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由于勾践始终都表现得很低贱、很温顺,所以很讨夫差欢心。

    三年的岁月,勾践等人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勾践几次想放弃,但是在忠臣范蠡的劝阻和鼓励下,终于走过来了。三年后的一天,夫差突然得了急病了,很多太医看过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请一位江湖术士看。术士告诉大王,必须要亲近之人尝过大王的粪便是何滋味才能对症下药,然而满朝文武、后宫佳丽三千人无一愿意“尝”粪便。这时,勾践却默默地上前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并对术士据实以告,这一举动不仅令满朝文武惊奇,更令夫差好生感动,吃了几服术士开的药后,夫差果然不久就好了。

    经历此事后,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做的都好,立即下令让勾践夫妻搬出石室,迁居附近民房。不久,又决定把勾践放回国,并命人于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

    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善待子民,休养生息,时刻铭记自己在吴国的三年所受的屈辱,誓要振兴越国。他在等待时机成熟,一举灭吴国。同时,勾践对夫差仍然毕恭毕敬,每年的金银珠宝、美女美味从不耽搁进贡,甚至把越国最漂亮的女子西施也进献给了夫差。夫差重色轻国事,得到西施后更是将一切军国大事抛到九霄云外。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着精兵强将,在黄池会盟中原诸侯,勾践乘机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周年王三年,勾践再次攻吴,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不久,吴国就被越国所灭。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身为一国之君的勾践,在一时的失败、实力受挫后,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来麻痹了自己的对手,使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戒之心。同时,将自己所受的屈辱当做奋发的动力,不断地激励自己,最终实现了东山再起的目的。

    陷入困境或绝境时不一定就走投无路,中国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我们身处险境或者致死之地时,只要将这种恐惧和压力释放开,并将之变成动力,变成忍辱负重的鞭策力,我们才有倒戈一击的胜算。

第53章 2韬光养晦,亦守亦攻:和局假象下的攻守战略() 
第八章2韬光养晦,亦守亦攻:和局假象下的攻守战略

    韬光养晦,不去争论的目的是不耽误时间,抢抓时间干事业,抢抓机遇求发展。隐藏自己的光芒,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调行事,这样不会对对手造成心理威胁,就可以少生事端,少些阻力,就可以在对手毫无戒备之心的情况下快速地进行自己的全盘计划,等对手反应过来的时候,你早就快冲到终点赢得胜利了。

    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中,每个人都想往高处爬,这必然会牺牲很多弱小者或者不幸者。作为实力还比较弱的你,该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呢?处于显眼位置继续跟人争斗、周旋、应付,还是暂时避开焦点回到隐蔽的位置调整策略、蓄势待发?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临终前将年仅8岁齐王曹芳托孤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而实质上,却是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执掌政权。

    曹爽各方面都远不如司马懿,但他是曹操的侄孙,宗室皇族。于是,身边有很多清客为他出谋划策,帮他夺取司马懿的大权。很快,曹爽说服新君,提升司马懿为太傅(皇帝的老师,虽然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以削弱司马懿的实权。同时,曹爽还将朝中的大权交由自己的心腹,完全将司马懿挤出权力之外。很快,曹爽独揽了军政大权,权倾朝野。

    司马懿早就看穿了曹爽的居心,但衡量形势,知道自己此刻处于不利地位,不可以采取过激行动,干脆把政权拱手相让,并上书新君,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告老养病。

    司马懿一面在家“养病”,一面积蓄实力,等待东山再起。

    曹爽不放心,于是派心腹李胜以探望之名前去打探司马懿的动静。

    见李胜到来,司马懿装作有气无力的重病样子。

    李胜说:“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了,但是没想到这么严重啊!”

    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年老重病,离死不远了。你到并州去任职,并州靠近胡地,你可千万要小心啊!恐怕我们没有机会再见了,我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拜托你照顾了。”

    李胜纠正说:“我是回本州——荆州,而不是并州。”

    司马懿假装糊涂说:“哦,你刚从并州来啊?”

    李胜提高嗓门又说了一次,司马懿假装才算听出来的样子,说:“你看我年纪大了,耳朵也听不清了。你调回家乡荆州,可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据实报告:“司马公已经神志不清了,只剩下一具躯壳了,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曹爽听了之后,信以为真,放松了对他的防备。而司马懿在成功地迷惑了曹爽之后,则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自己的下一步棋。他暗中畜养死士三千人,又暗中联络不满曹爽行径的大臣,取得他们的支持。

    嘉平元年正月初六,魏帝曹芳按惯例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大臣,到洛阳城外十里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司马懿见时机已到,上书太后,请求废除曹爽等人,并假传太后诣意,关闭城门,接管曹爽等人手中的武装力量,占领武器库、洛水浮桥,切断了曹爽等人的归路。同时上书魏帝曹芳,列举曹爽等人的罪状,要求罢免曹爽等人的兵权。曹爽扣住了奏章,不敢拿给魏帝曹芳看,还把曹芳留在了伊水之南,并征发士兵修建防御工事。司马懿派人劝说曹爽,只要交出兵权,仍可保留其爵位,绝不食言。

    几轮较量后,曹爽答应交出自己的兵权,停职留薪。但是,他没想到一回京城,司马懿便派兵将其府第团团围住,并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久,司马懿便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曹爽等人,夷其三族。

    此后,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

    司马懿在这一次争夺权力的对弈中,在自身处于弱势的时候,懂得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保护自己不被对手踢出局外。然后再精心布局,扭转乾坤,将对手消灭于无形之中。这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处世诡计,因为只有你站在下面才能逃避风险,才有机会占领鳌头。

第54章 3独揽政权,唱“一个人的独角戏”:贾似道的“揽权”之局() 
第八章3独揽政权,唱“一个人的独角戏”:贾似道的“揽权”之局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遇到多么难解的问题,只要你肯动脑子,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错,凡事是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当中往往孕育着可能,有时当我们找不到恰当的机会或合适的时机来扭转时局的时候,试着换个角度想问题——没有机会自己制造机会,没有主角唱戏,自己搭一台戏。

    善于编故事的人才能成为操控结局的仲裁者。

    贾似道就是这样一个会唱“独角戏”,会掌控时局变化的人。“历史对他的褒贬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他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平步青云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理宗朝人,他本是个轻薄寡耻、游冶青楼的花花公子,只因他的姐姐姿色超群被选入皇宫,成了理宗皇帝的贵妃,从此“得道升天”。宋理宗过世后,宋度宗即位。这位25岁的宋度宗一上台,便从群臣手中收了权力,开始亲理政事。贾似道的权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人便借此机会上疏弹劾贾似道。贾似道对时势看得非常通透,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不久,他一边上疏宋度宗,请求弃官隐居,一边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军情,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军来袭,声势浩大,锐不可当,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意。正想要改革弊政。励精图治的宋度宗,听到消息后便慌了神,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对敌之策。满朝文武无一能对,连个慷慨赴任、率兵出征的大将都找不到,这可急坏了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