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

第4部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4部分

小说: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取胜,没有透彻熟练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具体实际地比较双方的条件才能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以仁政、有天道?将士们哪一方更有智慧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法纪律哪一方执行得好?战士们的战斗力哪一方更强大?战士们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就凭着以上这些情况的分析对比,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如果说您也认同我的军事思想,重用我来领兵,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思想,那就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开。如果我的军事战略您认为实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很多;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不能胜利的,那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少。所以制胜条件具备多的就能打胜仗,少的就会打败仗,何况一个制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我从双方作战的这些具体情况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一目了然了!前沿诠释孙武在首段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可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战争。而对于这个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孙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阐述的是:仁义的统治、各地官员的治理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严明的军纪、赏罚制度;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军事而言,指挥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五法”,译文中已经清楚地指出了“五法”的重要『性』,只要深刻地理解并且时刻谨记此“五法”,那么定能无往不利。

    就本篇而言,所谓计策,就是贯穿整个作战计划的各种谋略,而这些谋略就是由虚实组成的各种手段,它包含了诱『惑』、反间、安『插』、借助外在因素等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应用又无比灵活,必须按具体事情具体『操』作,不可生搬硬套,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阵地指挥。

    公元前206年,为了争夺政权,刘邦和项羽二人之间爆发了楚汉战争。刘邦当时非常看中韩信,把他封为三秦王。韩信的确是个人才,他对当前的形式分析得非常到位。

    韩信对刘邦说:“当年,项羽一声怒吼,把千人吓得腿软胆战。可是项羽对人不信任,舍不得把权力交给那些能力强的将领,所以说他有勇,却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另外,项羽待人恭敬仁爱,说话柔和温顺,他的下属生病了,他非常同情,有时候甚至为生病的下属哭泣,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因为立了功劳该给其授予爵位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把大印交给人家。项羽虽然仁慈,但也只是『妇』人之仁。”“嗯,你说得有理,继续说下去。”刘邦点头称是。

    “目前项羽虽然是天下的领袖,诸侯也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以控制楚汉战争形势图。楚汉战争即汉元年(前206)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很多;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不能胜利的,那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少。所以制胜条件具备多的就能打胜仗,少的就会打败仗,何况一个制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我从双方作战的这些具体情况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一目了然了!前沿诠释孙武在首段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可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战争。而对于这个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孙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阐述的是:仁义的统治、各地官员的治理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严明的军纪、赏罚制度;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军事而言,指挥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五法”,译文中已经清楚地指出了“五法”的重要『性』,只要深刻地理解并且时刻谨记此“五法”,那么定能无往不利。

    就本篇而言,所谓计策,就是贯穿整个作战计划的各种谋略,而这些谋略就是由虚实组成的各种手段,它包含了诱『惑』、反间、安『插』、借助外在因素等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应用又无比灵活,必须按具体事情具体『操』作,不可生搬硬套,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阵地指挥。

    公元前206年,为了争夺政权,刘邦和项羽二人之间爆发了楚汉战争。刘邦当时非常看中韩信,把他封为三秦王。韩信的确是个人才,他对当前的形式分析得非常到位。

    韩信对刘邦说:“当年,项羽一声怒吼,把千人吓得腿软胆战。可是项羽对人不信任,舍不得把权力交给那些能力强的将领,所以说他有勇,却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另外,项羽待人恭敬仁爱,说话柔和温顺,他的下属生病了,他非常同情,有时候甚至为生病的下属哭泣,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因为立了功劳该给其授予爵位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把大印交给人家。项羽虽然仁慈,但也只是『妇』人之仁。”“嗯,你说得有理,继续说下去。”刘邦点头称是。

    “目前项羽虽然是天下的领袖,诸侯也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中原的汉中,却偏偏要跑到彭城;他把自己亲近的人、喜爱的人都封为了王侯,这样又违背了义帝当时和天下诸侯的约定。诸侯们都觉得他这样做非常自私,私下都很愤怒。更让人愤怒的是,项羽还把义帝驱赶到了江南一带。另外,凡是有项羽军队踏过的城池,就没有不被他们蹂躏得残破不堪的。所以天下人也非常愤恨他,老百姓打心眼儿里不愿意拥护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逼』罢了。他现在名义上是天下领袖,实际上早就失去了民心。他现在就是看着强大,日后必定会衰落。”刘邦点头。

    “当初汉王您从东方带兵进入秦的武关,一点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而且还废除了秦朝严酷的刑罚,并且和士兵约法三章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秦国的老百姓都拥戴您,没有一个不希望您在秦国做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您送一封文告,就可以收复了!”韩信最后说道。

    刘邦觉得韩信分析得有理有据,于是在此基础上调兵遣将,最终开创了大汉王朝。

    当然,仅仅是战前分析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天时、地利来完成自己的谋划。古往今来,知道借助天时、地利的能人不少,而诸葛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国时期,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后,南下进攻东吴,而此时的东吴与刘备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吴的都督周瑜和诸葛亮的明争暗斗也开始了。周瑜始终对诸葛亮怀有戒心,并想为难诸葛亮,于是他提出了让诸葛亮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矢的要求。

第5章 孙子兵法 (4)() 
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表示,只需要给他三天的时间,他就可以完成使命。周瑜一听顿时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不管怎么样在三天内也不可能打造出十万支箭的,所以,诸葛亮这次是必死无疑了。诸葛亮走后,周瑜就派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结果第一、二天诸葛亮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将鲁肃请到船上。

    鲁肃也不知道诸葛亮在搞什么名堂。只见诸葛亮命令士兵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船上都用青布遮盖,船舷两边竖立着密密麻麻的草靶。随后船起锚向曹军大营进发。五更天的时候,船队离曹『操』的大营已经没有多远了。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卒将船头向西船尾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击鼓呐喊之势不减。等到天要破晓,雾气散尽后,船上已经扎满了密密麻麻的箭。此时,诸葛亮让人调转船头返回,并且命令所有的士卒对着曹营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想派兵去追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已经走了很远,根本来不及了。

    船队返回后,士兵们取下船上的箭,大约有十万支。诸葛亮真的只用了三天就“制造”了十万支箭,周瑜也拿他无可奈何。

    《孙子兵法》不仅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在近现代国内外的许多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将《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巧妙地运用到对抗蒋介石军队的战斗中。其中,平津战役中的诸多布置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驻守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部也被吓坏了。傅作义率领着60万大军驻守平津地区,面对军心的动摇和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苦思着出路。

    当时,摆在傅作义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与『共产』党死战到底,捍卫自己的信仰,做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二是与『共产』党议和,向『共产』党投诚,背离蒋介石,可以还平津地区和平;第三,弃平津地区,回山西的老窝去。

    但细想这三条路,第一条战,当时已经不可能。因为『共产』党的总兵力已经远胜于他的兵力,打是一定打不赢的。第三条回山西,那也不可能。因为平津地区向西有解放军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切断他西逃的道路。而向南逃就是向蒋介喊,摆出一副要击鼓进兵的架势。

    当时江面大雾弥漫,看不到对面的具体情况。

    曹『操』听说诸葛亮带着船队而来,怕遭遇埋伏,不敢轻易出战。为了防止诸葛亮的船队发起攻击,他急调弓弩手六千人,外加水军『射』手,一共大约一万人,一齐对着诸葛亮的船队『射』去。一时间,万箭齐发,但大都『射』在了那二十艘船的草靶和布幔上。过了不久,诸葛亮又让士兵把船掉头,船头向东,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石靠拢,这并不是傅作义心中所想的。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严重,傅作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跟随蒋介石的话,说不准就被蒋介石给吞并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讲和的路了。但问题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与『共产』党作对,还执行过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共产』党会不会接受自己提出的和平条件,同时,去到『共产』党的阵营后,别说目前的高官厚禄了,说不定连自己的部队都没了,假以时日,自己不就成了韩信第二了?处于这种矛盾心态中的傅作义举棋不定,在第二和第三条路的十字路口摇摆。

    对于当时傅作义的矛盾心态,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十分清楚。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着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全局的『毛』泽东,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清楚地认识到和平解放北平城的重要意义。

    试想一下,北平是一个古都,城里有着那么多的古迹,一旦炮火燃起,古城就可能被毁于一旦,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古城就再也看不见了。从为后代人考虑的角度看,战争的罪过就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