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

第37部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37部分

小说: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漓尽致的表现。此外,唐朝大将史思明也是个惯用“借刀杀人”之计的高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为欠官府债款逃到了北边的奚族地区,被当地的奚族人抓住。奚族人一向排外,就想杀死史思明。但史思明没有害怕,反而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对奚族人说:“我是大唐派来跟你们和亲的使者,你们要是杀了我,就是得罪了大唐。”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奚族的王居然信以为真,就以贵宾的礼节接待他。

    奚族的王惧怕唐朝的势力,决定派一百人跟着史思明去拜访大唐皇帝。史思明说:“你派的一百人都是浅薄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去见大唐皇帝。听说你手二桃杀三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尝吧,您先喝杯酒。”田开疆没有接酒杯,而是气呼呼地说:“我一生南征北战,军功无数,却吃不到一个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屈辱,还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个世上。”说完就拔剑自刎了。公孙捷看到他这样,也拔剑而出:“我的功劳没有田兄大,却吃到了桃子,田兄劳苦功高却吃不到,我没有脸活在这个世上了。”然后也自刎了。看到两人『自杀』,古冶子立刻大喊:“我们三人是结义兄弟,发誓同生共死,如今他俩已死,我还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世上。”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为了一只桃子转眼死了三个人,鲁昭公为此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来说:“这三位勇士有万夫不当之勇,如今却为了桃子死去,真是可惜啊。”齐景公也发出一声长叹。这时,晏婴站起来说道:“他们都算是有勇无谋的人,我国不缺少智勇双全的人。像他们这样的武夫莽汉,少几个也没事。各位别扫了兴致,还是继续饮酒吧。”其实,晏婴早就物『色』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就是春秋时期闻名诸侯的大将田穰苴即司马穰苴。晏婴早就料到这三个人会因为炫耀自己的功劳而抢食桃子,勇士相争,必以兵剑。三人纷争已起,交出桃子就说明自己的功劳不大,这些勇士宁愿杀个你死我活,也不愿交桃受辱,因为辱是勇士最大的忌讳。很多勇士会选择以死免辱,田开疆便是如此。致人于死,则辱人者为不仁不义,不仁不义又甚于受辱,那么,辱人者又有何脸面活在世上?余下的两位勇士也被道义『逼』得『自杀』了。可以说,不管用哪种方式解决,三勇士都难免一死。

    现在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会觉得很搞笑,三个大男人居然为了争夺两只桃子而自刎。但是晏婴“借刀杀人”这招的毒辣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外,唐朝大将史思明也是个惯用“借刀杀人”之计的高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为欠官府债款逃到了北边的奚族地区,被当地的奚族人抓住。奚族人一向排外,就想杀死史思明。但史思明没有害怕,反而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对奚族人说:“我是大唐派来跟你们和亲的使者,你们要是杀了我,就是得罪了大唐。”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奚族的王居然信以为真,就以贵宾的礼节接待他。

第33章 三十六计 (6)() 
奚族的王惧怕唐朝的势力,决定派一百人跟着史思明去拜访大唐皇帝。史思明说:“你派的一百人都是浅薄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去见大唐皇帝。听说你手二桃杀三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下有个人叫做琐高,才华超群,为什么不派他去呢?这样才能表现出你们的诚意。”奚族的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让琐高带着三百人随史思明去拜见大唐皇帝。

    一行人进入大唐地界,快走到卢平的时候,史思明暗中叫人去见这里的守将裴休子,对裴休子说:“奚族所派的精锐部队马上就要来了,他们顶着朝拜天子的名义来偷袭卢平,你要做好准备,不等他们动手就先杀掉他们。”裴休子收到消息后信以为真,在奚族人进入卢平后,他就将那三百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只留下琐高一人。

    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张守珪见奚族最有才的琐高被活捉,认为史思明是个人才,并且上奏朝廷,对其大加夸赞。

    后来,在张守珪的推荐下,唐玄宗召见了史思明,对他非常欣赏,先后任命他为大将军、北平太守。

    史思明智斗奚族人,又利用裴休子的手杀死奚族的三百人,献出琐高,得到张守珪另眼相看,从此节节高升,没想到到一招“借刀杀人”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史思明(703—761),唐朝叛将,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下有个人叫做琐高,才华超群,为什么不派他去呢?这样才能表现出你们的诚意。”奚族的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让琐高带着三百人随史思明去拜见大唐皇帝。

    一行人进入大唐地界,快走到卢平的时候,史思明暗中叫人去见这里的守将裴休子,对裴休子说:“奚族所派的精锐部队马上就要来了,他们顶着朝拜天子的名义来偷袭卢平,你要做好准备,不等他们动手就先杀掉他们。”裴休子收到消息后信以为真,在奚族人进入卢平后,他就将那三百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只留下琐高一人。

    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张守珪见奚族最有才的琐高被活捉,认为史思明是个人才,并且上奏朝廷,对其大加夸赞。

    后来,在张守珪的推荐下,唐玄宗召见了史思明,对他非常欣赏,先后任命他为大将军、北平太守。

    史思明智斗奚族人,又利用裴休子的手杀死奚族的三百人,献出琐高,得到张守珪另眼相看,从此节节高升,没想到到一招“借刀杀人”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史思明(703—761),唐朝叛将,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用精取糟题解本计策的宗旨在于不断地让敌方奔劳,以达到疲惫敌方的目的。“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最为悠闲的一计,但这种休息不是懒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攻击,所以以逸待劳也是很多军事家的制胜法宝,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直接体现。

    “以逸待劳”成就了很多的防守名将,这些名将的故事告诉我们:“以逸待劳”可用于积极防御困敌,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一来,不直接进攻,也一样可以取胜。

    经典再现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古文译读应用造势的方法使敌人陷入困窘之地,而不是诉诸直接的战斗;损毁消耗刚强的敌方,壮大柔弱的我方。

    前沿诠释“以逸待劳”这一计指的是采用人为手段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凡是在战地待敌到来的,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仓促应战的则必然疲劳。所以说,凡是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为敌人所调动。兵书上说的只是单纯的战场上的劳逸形势,而广义的“以逸待劳”不仅仅是选好地形等待敌人,还包括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中心,控制好周围的局势。

    1369年春,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患暴疾而亡,明太祖非常悲痛,让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代替了他的位置,并且命李文忠发兵攻打庆阳。李文忠到达庆阳的时候,听到探子回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思索之后对诸将士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现在大同被围攻,我们应该马上去救援。否则如果我们先攻打庆阳,脱列伯就会拿下大同。”于是,李文忠率领军队赶赴大同。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用精取糟题解本计策的宗旨在于不断地让敌方奔劳,以达到疲惫敌方的目的。“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最为悠闲的一计,但这种休息不是懒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攻击,所以以逸待劳也是很多军事家的制胜法宝,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直接体现。

    “以逸待劳”成就了很多的防守名将,这些名将的故事告诉我们:“以逸待劳”可用于积极防御困敌,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一来,不直接进攻,也一样可以取胜。

    经典再现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古文译读应用造势的方法使敌人陷入困窘之地,而不是诉诸直接的战斗;损毁消耗刚强的敌方,壮大柔弱的我方。

    前沿诠释“以逸待劳”这一计指的是采用人为手段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凡是在战地待敌到来的,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仓促应战的则必然疲劳。所以说,凡是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为敌人所调动。兵书上说的只是单纯的战场上的劳逸形势,而广义的“以逸待劳”不仅仅是选好地形等待敌人,还包括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中心,控制好周围的局势。

    1369年春,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患暴疾而亡,明太祖非常悲痛,让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代替了他的位置,并且命李文忠发兵攻打庆阳。李文忠到达庆阳的时候,听到探子回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思索之后对诸将士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现在大同被围攻,我们应该马上去救援。否则如果我们先攻打庆阳,脱列伯就会拿下大同。”于是,李文忠率领军队赶赴大同。

    援。耶律休哥知道太后来增援,一下子有了作战援。耶律休哥知道太后来增援,一下子有了作战李文忠军队走到一个叫马邑的地方的时候,与元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人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元军大败,刘帖木被活捉。李文忠率领明军走到白杨门,在那里安营扎寨。当晚天降大雪,将山上变成一片雪白。

    李文忠扎营之后非常小心,他带着几个随从到白杨门附近巡视,发现雪地上好像有人的踪迹。他立刻回营,下令大军即刻拔营前进了五里地,然后再安营扎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勘察过,雪地上有人走过的痕迹,估计最开始扎寨的地方是元兵伏击的地方,很危险。现在在这里还好些,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元军非常狡猾。”当夜脱列伯的军队果然来偷袭,却被李文忠打退。第二天天刚破晓,李文忠就派两营的战士去攻打元军,杀了很久都未分胜负。有人劝李文忠发兵去救援,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等。几个时辰后,元兵累得疲惫不堪,李文忠趁此时机率领两路大军对元兵左右夹击。突然被夹攻的元兵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元兵首领脱列伯见势不妙,打算骑马逃跑,李文忠看见了,上前一枪刺在他的马背上。脱列伯被受惊的马抛下马背,被李文忠活捉。见己方首领被捉,元兵纷纷请降,李文忠大胜。李文忠之所以可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先派小股部队把元军搞得疲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