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新马超 >

第256部分

三国新马超-第256部分

小说: 三国新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超这次来找秦羽,不是来向秦羽要人或者让秦羽入世的。而是因为神卜门说什么也算是三大宗派之一,他想通过秦羽来问问,如今洪策宗和天华宗在雍州的发展如何。

    “天下英才,除了那些路途不便的,基本上全都聚集到了雍州之地,开讲堂、坐论道,欲与神卜门的思想一较高下。可斗来斗去,他们才发现,仅以他们这些游兵散勇,是根本斗不过你这马家大公子掌握的官方口舌”秦羽悠悠喝了一口茶之后,心有戚戚焉说道。

    马超尴尬的笑了笑,毕竟,官字两张口,咋说咋都有。更何况,马超也确实让雍州一境安定了一年多,老百姓很是念他功劳的。

    所以,这无论是神卜门、洪策宗还是天华宗。来雍州扶风坐而论道,老百姓都是很欢迎的。可若是敢抨击马家的不是。很好,百姓立马翻脸不说,还立刻会有衙役请你到县衙里喝喝茶。更有冥顽不灵的,直接交给法正大人:他会让你知道在雍州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

    “秦门主,我不是说这百家争鸣之事,而是想知道,来扶风的或者雍州的,的确是有学之士?”马超腆着脸问道,因为对于那些家伙,马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对付办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些学子游历四州五地,见识过名川大山,谈论过古往今来。自然都是学识傍身的,否则,你以为他们真的是吃饱撑的才四处瞎逛啊?”秦羽又狠狠灌了一口茶,再也没有当年飘逸绝伦的气质。甚至,有时候,他都想去马家看看,到底是什么就让属下那些人轻易背叛了多年的理想

    “如此甚好!”马超很奸滑的笑了笑,他虽不知古代这些求学之士的疯狂,但他却知道一点,来到了雍州扶风,我马超要还是让你们跑了,那就实在对不起我穿越者的身份了!

第412章 科举取士?() 
“你说什么?科举取士?”

    贾狐狸刚取得牛辅的信任,发觉牛辅还是如当初一般傻气后,心中便有些喜气洋洋。可正在往回走的时候,便又碰到了专门来寻他的马超。

    “不错,马家如今人才欠缺,只靠我的检察和名士的推举,无异十亩旱田迎一滴甘霖,根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唯有由整个马家出面,出考题取士,才能网罗那些滞留在扶风讲学的人才。”对于后世的一些先进方法,马超总是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才敢跟老狐狸说,以免老狐狸一看出他的不同之处。毕竟,穿越这种事儿,有一个貂蝉知道就算了,要是落个世人尽知,他也别想再混下去了。

    这也是他找贾诩这个老持稳重的老狐狸,而不知道法正那个心眼太多的小狐狸商议的原因。因为马超很敏锐的感觉到,法正那小狐狸已经在怀疑自己的来路了

    对于科举考试,马超现在也是一头热,根本没有什么很成熟的想法和设计。但他知道,贾诩那老家伙是不会让自己失望的,于是,便一股脑儿将印象当中关于后世科举的边边框框给贾诩灌了过去。

    原本,马超觉得,贾诩纵然不会同意,也不反对的。可想不到贾诩在听完马超的诉说后,他那双经常看似半眯着的眼睛陡然流露出一抹狂喜的神采,声音都带着一丝不可抑制的激动说道:“若如此,诩代天下寒士叩谢主公!”

    “寒士?”马超一愣,脑子当中隐隐想起了科举的另一面:的确,科举制的推行,从根本上斩断了名门望族世代累官的源头,扩大的封建政府选擢人才的范围,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毫无疑问的是,它一举蚕食了那些名门望族的利益,使得他们不能再盘根错节、掌握整个朝廷的命脉。

    东汉以来的选才之法,沿袭古制,一直在发展前进,但似乎却走了弯路。

    秦朝以前,周以封国而治理天下,选士也是依靠着世袭制度。周礼一下,社会的阶级极为分明。国家有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呢,有按照伦常,依照血缘关系,来世袭这各个职位,直至春秋。

    春秋战国,出现了客卿食客等游离于制度意外的士人为主分担忧愁。从而也就有了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的说法。这部分人,有的是破落贵族,但大部分都是以生活在底层的寒门庶子为主。

    自始皇帝横扫六国,实行中央集权。

    为帝王者,为选拔民间的人才,就设立出了察举制度。由各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物。由州一级推荐的士人,名为秀才和后来地秀才性质不同;由郡一级推荐出来的人,叫孝廉。

    东汉以来,为保证察举之人的才能,实行了连坐的制度。

    就是说,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而又被推荐,一经查出来的话,被推荐人同样要遭受牵连。

    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被举荐之人的才干,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世家力量越发强大。朝廷之中的官员,与世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甚至可以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

    试想,如果你和我没有关系地话,我又为何费力气去举荐你?

    你飞黄腾达了和我无关,你倒霉了我却要跟着倒霉。所以,到东汉末年,就有官吏皆出于世家的说法。有能力。而没有背景的寒门士子,就很难有出头之日。那些世家门阀呢,也因为这条连坐之法。使之实力越发的强大。到最后,就形成了连皇帝都无法制约的局面。

    至汉灵帝时,世族力量已经格外强大。

    汉灵帝死之后,若无世族门阀的支持,各方诸侯甚至无法站稳脚跟。如原冀州牧韩馥,那是正经的朝廷任命官员。可是袁绍却能轻而易举的把韩馥推翻,依靠的就是韩馥手下世族之力。

    然科举制则不然,它在选才方面,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无论你出身卑贱或是生活困顿,只要有一计之长,有治国平天下的大能,皆能参加科举。待一朝金榜题名时,便可鲤鱼跃龙门,一展抱负。

    而汉末的名门世族纵然再手眼通天,但若后代子弟百无一用,跨不过那科举一途,那便是家族的耻辱,落魄的山鸡。纵有再多人脉、财脉,不消三代,也可败坏干净了。

    尤其还有,天下寒士何其多也?名门世族的底蕴再厚,却也架不住量变引起质变。届时,整个社会,整个时代,都会因科举而改变

    想到这里,马超心头才猛地一凛。他感觉这次轻易说出科举之事,实在有些太过贸然了,此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似乎并不是他这个小小的雍州牧能够扛得下来的。

    “分科分类,统一考试,这说法似乎前所未有,倒是新鲜得很。然只要贯彻下去,则天下庶族寒士均有出头之日,马家人才更是络绎不绝主公,此招实在澎湃磊落、妙到毫巅,诩佩服之至啊!”

    “还有,这次主公这次是堂堂正正的出招,天下诸侯还能不让治下的读书人前去应试吗?他们堵得了一个两个,十个一百个可是天下的读书人,却何其多啊。主公只要给了士人们希望,那些庶族寒士又怎能拒绝?”

    “这倒是”马超还在担忧推行科举的难度,但他却不得不承认的是,老狐狸看得非常远。

    看到马超有些心不在焉的应答,贾诩皱了皱眉,接着说道:“主公,今年大考,或许还不会太轰动。但是只要有一个庶人入了您的法眼,担任了马家的官职。那来年,天下士人将趋之若鹜,三年之后,士人自归心马家。不需十年光景,这世上的贤才,便可尽入主公的毂中。

    听完贾诩这话,马超此时只觉自己嘴里有些发苦:事实上,马超何尝不想如此这般,在俨然如世外桃源的马家治下开科取士?在马超看来,雍州虽然荒凉,但两年间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涌入,这是一次良好的人才收割机会。更何况,自己治下,一直以来,最为欠缺的就是文治之士,趁着这个机会,将这些读书人收入囊中,将极大地增强自己治下的软实力。

    更何况,历史上许多人才都是出身寒微;他们固然勤奋苦学,但真要论起他们成功的原因,往往是令人感到些许悲凉的“运气”--运气好的得到朝廷青睐一举成名;而更多运气不好的人满腹经纶才学、胸怀鸿鹄之志却‘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例如那个三国最耀眼的诸葛亮,这家伙按说也是落魄的庶族。只不过是后来在他潜心经营下,将姐姐嫁入荆州的豪门,自己又娶了望族黄家的女儿,才挤进了士族的圈子,有了一些知名度;至于说真正的寒士,如徐庶、庞统两个倒霉蛋儿,你看他们进入仕途,费了多大的劲儿!一个装疯卖傻自荐,还投入落魄的刘备手下;另一个被诸葛亮举荐,还因为长得丑,被刘备不待见

    可世事就是这样,一个新兴事物的突然降临,总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尤其是这个新兴事物还一下断送了所有士族大阀的活路,那遭受的反抗定然更是激烈无比。

    马超现在都有些想后撤了,可贾诩这寒士出身的老家伙,还在口若悬河,似乎对这科举倒甚是上心而这个时候,马超就眼睛一亮,心中有了计较:既然你这老狐狸这么上心,那你也得来扛包袱嘛。总不能送死的是你家主公,被黑锅的也是你家主公吧?要知道,身为一个合格的属下,其主要职责,就是替领导背黑锅滴!

    “老狐狸,别那么异想天开。我这也是一个初步的打算,你想想,如今世家门阀林立,纵然是荒凉的雍凉两州,也有姜家、刘家、傅家等望族。马家若是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定然成为众矢之的,天下士族之死敌如今之计,为之奈何?”苦着一张脸,马超耍起了无赖。

    可贾诩,却是如看白痴一般看着马超说道:“权变,权变,事若不行,则变也!”

    马超顿时有些发傻,待看到贾诩那副鄙视嫌弃的德行,心中便涌起一股怒气:变你妹啊变!有话直说,有屁就放!小心小爷先变身爆了你!

第413章 权变就是糊弄人() 
“主公不知,当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老狐狸眼中精光一眨一眨的,慢悠悠又开始追古忆今。

    马超气得有些想揪贾诩胡子的冲动,可现在人家智商明显比他高,他还求着人家,只能装孙子一般回道:“此事倒是知晓,然此事与科举有何干系?”

    “莫急,莫急听卑职慢慢道来。”贾诩一点也没有看出马超已经濒临爆发的样子,或许,看到后更会如此细条慢理吧?

    “武帝依董仲舒之意,于建元六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说到这里,马超已经有些爆发的征兆了。可贾诩似乎还意犹未尽,捻了捻他那山羊胡之后,看了马超一眼,继续说道:“建武五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

    “够了!”马超此时那还能看不出贾诩就是在他面前卖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