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极品汉娱 >

第95部分

极品汉娱-第95部分

小说: 极品汉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人停止吵闹。

曾志伟不改“臭口”笑着说道:“看来大赛还真是不惜血本,能将荃姐和梅姐请来做司仪,我和嘟嘟还真是受宠若惊啊。^^^^”

郑欲玲也接口说道:“何止受宠若惊,简直是三生有幸啊。”

二女不理两人插科打诨,梅艳芳正色说道:“你们也参加了好多次类似的比赛盛会,就象港姐、亚姐的比赛,荃姐,你对这类盛会有什么看法吗?”

“很多人喜欢看选美,因为其中美女如云,很多女孩子爱选美。因为她成就了一个有一个的童话传说,我也很欣赏这种盛会,因为她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汪明荃说到这,话锋一转道:“不过我确实没想到,原来歌唱比赛也能办地如此扣人心弦。要知道以前预赛,我都有和家人在家看的。”

“说的太好了,以前华星的新秀歌唱大赛传承至今,确实是越办越好。”

在座的谁人不知道梅艳芳就是华星新秀歌唱大赛参赛而出的。人家对歌唱比赛特别有感情也是情理之中的。

一直以来,香港都是盛产情歌。*****这次参加比赛的很多歌手都选择了刘德哗、张国荣、当然也有现在当红严俊等人地歌曲出来,他们虽然还没有原唱那么的有韵味,但确实已经很不错。

比赛间歇,大会插播了众歌手入闱决赛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似乎是在问观众:众多歌手谁更出色?当观众还沉醉情歌其中的时候,歌手们纷纷穿着不同风格的华丽服饰出场。晚装由各歌手自行挑选,也无统一式样,所以这一环节最能各歌手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内在气质。末尾还让各歌手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发挥向评委“拉票”。大家都抓紧机会尽量表现自己,还有女歌手向评委频送“秋波”,再加上曾志伟和嘟嘟姐纠缠其中不时浑水摸鱼,东拉西扯。场面既紧张又搞笑,比赛也随之进入高潮。

接下来的时间,可谓众星云集,百年难遇。严俊邀请的二十位特约嘉宾也身着盛装再次闪亮登场。她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段香港选美的故事。

这二十位嘉宾是:

卢淑仪(1992年港姐最上镜小姐、最具演艺潜质奖得主),

郭蔼明(1991年港姐国际亲善小姐、最佳谈吐幽默奖得主),

袁咏仪(1990年港姐最上镜小姐)

陈法容(1989年港姐国际亲善小姐)

李嘉欣(1988年港姐国际亲善小姐)

杨宝铃(1987年港姐国际亲善小姐)

张曼玉(1983年港姐亚军最上镜小姐)

邝美云(1982年港姐亚军)

郑文雅(1979年香港小姐)

赵雅芝(1979年香港小姐)

叶玉卿(1985年亚姐季军、最有性格小姐、最健美小姐)

吴绮莉(1990年亚姐冠军、亲善小姐)

翁虹(1989年亚姐冠军、完美体态奖、最具风采奖)

邱月清(1987年亚姐冠军、美态小姐、最上镜小姐、魅力小姐)

利智(1986年亚姐冠军、美态小姐)

黎燕珊(1985年亚姐冠军、最有魅力小姐)

吴咏薇(1989年亚姐最上镜小姐)

万绮雯(1989年亚姐亚军)

蔡少芬(1991年港姐季军)

梁韵蕊(1982年香港小姐)…是相当地难请,她们有的如今已经是大牌明星。^^^^^^^^歌星。或者就是贵妇人。反正为了邀请他们,严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和钱财。

随后,这些特约嘉宾也都身着参赛服饰为观众表演了一番。看到这些绝色佳人地完美演绎,现场观众被彻底感染了。气氛也随之进入白热化。

泳装表演向来是观众最喜爱的环节也最能调动观众情绪,因为这些特约嘉宾地丰姿可一览无遗。*****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曾经这些特约嘉宾最怕的环节。因为穿上泳装,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将无所遁形,司仪也会借此机会在观众面前揶揄一番。调动气氛。刚过,曾志伟与嘟嘟姐两人便尽情施展口才,把“看不顺眼”的美女尽情鱼肉(戏弄)一番。不过这二十名特约嘉宾可不再是曾经刚出道时的小女生,对司仪的刁难随机应变予以回击,不时有英文、中文和方言弄到笑话百出。好在曾之伟和嘟嘟姐两人见多识广。避免了鸡同鸭讲地尴尬。

比赛完毕,评委们忙着计算分数。成龙、谭永麟、李克勤、梅艳方、汪明荃、许小风、张学友、郭富成、刘德华、黎明等天皇巨星相继为观众献上了拿手地节目。

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众位歌手身着各色服装列队上台等候“宣判”,细看之下,有的气定神闲似乎成竹在胸,有的忐忑不安在焦急等待。四位司仪却偏偏不急于宣布赛果。曾志伟走去嘉宾席问嘉宾的意见。而被访者也是妙语连珠:黄沾说他最看好张宣,因为张宣最“老”(经验老到);而王晶却看好萧属云,认为其偏瘦地体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这典型是看女人,不是听歌声。)曾志伟,开始请出颁奖嘉宾宣布赛果颁发大奖。本界比赛最大地赢家非被张宣莫属,他除了获得冠军之外,还包揽了一系列什么最上镜、最佳舞台风等奖项。风头一时无二。而他自然也得到了与Hanu团旗下华星唱片签约的机会,而且会得到严俊亲自为其谱写一首单曲的奖励。

至此,本界歌唱大赛圆满结束。同时也创造了参赛人数最多,比赛场次最多,比赛场地最多。比赛评委最多,比赛收益最多,比赛参与人数最多,受关注程度最多,比赛宣传投入最多等多项记录。

香港Hanu集团也因为得到众多获奖选手的加盟而实力大增,一举成为香港风头最劲地文化娱乐公司。

轰轰烈烈的歌唱大赛落下了帷幕,全港上下从政府到参赛歌手无不对其推崇倍至。对于主办方香港亚洲电视台和《电影双周刊》以及协办的《明报》,更是对本次大赛赞不决口。且不说三家从大赛获得了极为丰厚地经济回报,就这三家媒体地人气指数而言也有了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业绩大幅提升也足足让这三家喜笑颜开。

亚视更是开创了新地收视记录。从以前亚姐竞选地十几二十点收视率飙升到大赛总决赛的五十八点。这怎么能不让亚视高层为之震动呢?同样,《电影双周刊》和《明报》以及其旗下《明报周刊》也都将发行量提高到了一个新高点。至于大赛其他的赞助合作伙伴也都得到超额回报。

其实。这次比赛的真正赢家正是严俊的Hanu集团。这之中最让严俊满意地有三方面,首先是最大程度的打响了香港Hanu集团的知名度。其次是签下了所有的获奖选手,使Hanu集团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大量补充,进而使Hanu集团的实力有了明显提高。最后是通过这次比赛严俊结识了许多象邵逸夫老先生和大卫华伦这样的各界精英,从而很好的在香港各界铺设了人际关系网。

【第138章】 携手神仙姐姐拍电影

当初由于黄百明的离开,导致的是新艺城走到了尽头,大家各走各路,全面息影了。另外两大巨头麦嘉和石天也逐步淡出了香港影坛,而旗下诸人也都各奔东西作鸟兽散了。导演吴雨森和林领东远赴海外到好莱坞打拼去了,许克、施男生夫妇、余人泰、泰迪罗宾等知名导演、制片,也都是各大电影公司拼命罗致的目标,至于那些男女艺人,因为艺人与电影公司都不签长约,所以跳槽、过档都极为平常。

到了如今新艺城也早就结业,不过旗下院线却还一直在心灰意冷的老板雷开泰手中。其中包括已拥有七十多家影院、放映厅的金公主院线。

也不知道是不是雷开泰实在不适合搞电影方面的操作,由当初新艺城结业后变型而来的艺泰电影公司也是终于走到了尽头。

而这也正让在寻找目标的严俊眼前大为一亮,要知道艺泰电影公司可就是等于新艺城。

面对分崩离析、一片狼籍的艺泰电影公司,严俊如此激进的全面收购,让陈欣健众人很不理解,就连邵老先生也不是很赞同严俊的做法。大多认为严俊这样做失之轻率,在这种情形下接手混乱的艺泰电影公司,绝对不算明智之举。一来轻易的暴露自己,很容易引起电影界几大巨头公司的注意,对以后公司的发展有弊无利。其次,艺泰电影公司目前的状况绝对不容乐观。80%以上的电影人才严重流失,几乎掏空了艺泰电影公司。除了金公主院线在以后公司的发展中能有些作用以外,其他的简直可以说一无是处。

严俊也清楚这个时候出手不是绝佳时机,甚至有可能还不如简单的依靠Hanu电影公司稳扎稳打慢慢发展来得稳妥。但严俊还是愿意去赌这一次,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不予我。对于超越这个时代年龄的严俊来说,对时代的发展变迁有着无以伦比的客观认识和主观把握。

作为一名穿越人士,又已经是经济专家地严俊可以轻易的从香港经济的发展中找到可资利用的机会,并正确把握从而迅速扩张自我实力。对于香港电影的发展兴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究。严俊发现其与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一脉相承,简直就是翻版地连体婴儿,实在是有着太类似的共性了。开放型的、放任性的、外向型的和政府积极不干预的政策,作为香港经济最大特质,而香港电影莫不如是,真是太相似了!完全可以套用在香港电影身上。

在经历了80年代的厚积薄发之后。香港电影在90年代初页,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并终于在1992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颠峰状态。这一年港片佳作不断涌现、票房捷报频传,是香港电影发展至今堪称最蓬勃地一年;这一年有许克、程小东、林青霞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刘镇纬、梁家辉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许克、李连杰地《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成龙的《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等等多部实力强劲并相当卖座的影片,一时之间港产电影叱诧风云、所向披靡。

然而这一年香港所有电影人、影评人都不自觉的忽略了中国核心领导人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对这一年潜移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首长南巡再度吹响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这一年是不论中外。都强烈感觉到中国开放步伐又迈开了坚实一大步的一年,是境外资金投入中国内地掀起热潮的一年;是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香港代议政制地延续发展。大局已定,再加上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电影和香港经济一样,出现了几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样,来得快去得更快,短短几年时间港片便由鼎盛步入了惨淡,虽然其后有几次反弹,但已无力挽回败局,到了2004年,香港电影的惨不忍睹已是不争的事实。年产300部影片的全盛时期已成历史。“东方好莱坞”的赞誉如葡萄牙足球“黄金一代”成为美好的回忆。2004年50余部影片中了无经典,影市一片萧条,寒碜景象令人心痛。贺岁档仅见韦家辉携平平之作《喜玛拉雅星》和马楚成带烂片《韩城攻略》来“捧场”。2004年12月只有周星驰的《功夫》独撑天下,甚至连只放映港产电影地香港新宝院线旗下30家影院,将1月的黄金档期拱手让给了韩国电影《生死别恋》。院线老总无奈悲叹:“实在是港片没有市场,只好依赖韩国电影开辟一番市场。”如此惨状让影界内外人士探究其因,“盗版之害、投资环境恶化、外来电影冲击、本地电影缺乏创造力”已成为共识。

严俊如此急切出手的原因也正因如此,他可不希望把可算是最容易赚钱的产业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