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顶级鬼差 >

第250部分

顶级鬼差-第250部分

小说: 顶级鬼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半仙你就放心吧!能杀我的人,还没出生呢!”段铭笑到。

    曲半仙说你小子就浪吧!等到什么时候碰见“真正的高手”了,你小子就知道你和他们的差距了!

    说完,曲半仙长长的打了个哈欠,骂到:“这他娘的一天天的……这都快三点了……明天一起来老夫又得成国宝了……”

    说着,曲半仙就和王康向狗头山的山下走去,段铭紧跟其后。

    到了山下后,段铭一行三人就分了开来,曲半仙和王康有事要去忙,段铭则是直接回曲半仙家,毕竟现在后卿和邓宇的情况段铭还不了解。

    正好现在事情也算是暂时忙完了,段铭就想要回家看看后卿和邓宇现在怎么样了,顺便询问一下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因为现在已经后半夜了,街道上除了一两个醉鬼和正在低头赶路的鬼魂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了,段铭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顾忌,直接用行字决赶路。

    用了不知道多少次行字决,段铭终于到了曲半仙的家。

    狠敲了好几次门,后卿才一脸疲惫的给段铭开了门。

    “干啥啊……火上房了还是贼上炕了?这么急?”

    段铭一看开门的是后卿,就拉着后卿左右看了好几次,最后确认后卿没有受伤,这悬着的心也就算是落下了一半。

    “老后啊,邓宇那小子呢?”段铭问到。

    后卿打着哈欠说道:“在你那屋呢!有啥事咱们明天再说吧……我和邓宇身体上虽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可是你也是知道尸魇的能力是什么……”

    段铭自然能够看出来,后卿这一脸的疲惫绝对不是源于身体上的疲惫。

    后卿那强悍到开挂般的体质,轻易不会出现像现在这种程度的疲惫。

    尸魇的能力就是那真实感几乎为百分之百的幻术,想必后卿和邓宇脱落定然是废了极大的周折才成功逃离了出来……

    “好好好!你俩先休息!有事咱们明天说!”段铭拍了拍后卿的肩膀说道。

    “哎……可别拍我!你再拍我这一身的骨头就散了!”后卿苦笑一声,“真是人老就不中用了,这么一个破幻术,我愣是花了那么长得时间才破开,这要是放到以前,五分钟我能破仨……”

    段铭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就别装这个犊子了!赶快回去睡觉!明天还有事情要办呢!

    后卿嘿嘿笑了两声,打着哈欠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

    段铭同样也是推开自己的房门,这一开门,屋子里的味道直接把段铭呛了一个跟头。

    “好家伙……邓宇这孙子晚上放了多少个屁啊?这屋子都快看不见人了!”

    因为实在是受不了屋子里的味道,就跑到了曲半仙的书房里,硕大的一个屋子,中间一个桌子,四个小石凳。

    屋子四面全都是书架,其上摆着许多的书,只不过,其中有一本书吸引到了段铭。

    《天师传——张道陵》!妈呀!曲半仙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的这种类型的书?

    出于好奇,段铭拿起了天师传直接翻开了第一页。

    经过了一系列的文字记载,段铭才知道,自己是属于道家的“天师道”。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

    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

    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

    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

    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

    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到了东晋,天师道又分成了北天师道与南天师道。

    北天师道:以东汉天师道为主的中国道教,历经魏、晋和北魏之初,其教理教议和教团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为官方承认。

    北魏寇谦之修道嵩山三十年,为适应历史潮流,对天师道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寇谦之成为一代宗师。

    此后,道教不断得到历代道教大师的丰富、发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体系和斋醮仪式,使道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关于“寇谦之”这个传奇人物,则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小故事。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生长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

    长兄寇赞,三十岁即为县令。

    而寇谦之从小就无心于做官这一条路,一心一意倾心道教。

    他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限乐趣。

    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心想能获得仙道灵效,可是历经数年,一如既往,却依然如故,原身凡体。

    寇谦之在家修炼,尽管无效,却依然坚持。

    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门,见到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卖力做活,而形貌却较奇特,身体魁伟,如象用不完的劲儿。

    征得姨母同意,他带成公兴回到家里帮活。成公兴在寇家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深得寇家满意。

    有一天,寇谦之用《周脾算经》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行规程时,老是算不对,心焦火燎。

    成公兴无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烦地把成公兴开销走了。

    寇谦之又继续演算,总是得不出个正确结果来。

    正在寇谦之愁眉紧绉的时候,成公兴又来到他的演算桌旁,诚心诚意地说:“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不如你按我这老粗的办法算一下看怎样?”

    寇谦之不屑一顾。

    “先生不妨一试,不行就算了。”成公兴将就着说。

    寇谦之看到成公兴的好意,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成公兴的运筹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顺,一口气算出了“七曜”运行的规程。

    寇谦之好不高兴!这时,再睁眼看看成公兴,寇谦之就觉得他是一个奇人!当下就拜成公兴为师。

    成公兴因辞不就,反倒让寇谦之收他为弟子,寇谦之莫名其妙,就这样成公兴为寇谦之的弟子,师徒俩共同研道,暗相默契……

    寇谦之受道不久,成公兴对寇谦之说:“先生如有意学道,当随公兴隐遁深山。”

    寇谦之欣然同意。于是,斋戒三天,便随成公兴离家修道去了。

    寇谦之先随成公兴到华山,采得仙药,服后不饥,不久,师徒俩即前往嵩山,潜心修道。

    嵩山,居五岳之中,故称“中岳”,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在登封县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

    中岳后被封神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极峰、少室山五乳峰为最有名。

    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

    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

    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益长进。

    成公兴在嵩山传授道法,不觉己到七个年头,该是自己回归天宫的时候了。

    临别时,成公兴再三嘱咐寇谦之:“你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需加勤奋,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寇谦之聆听师教,不敢有丝毫怠慢。

    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三十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气派,仙风飘然的神韵。

    他自知外形可以为国师,但内质上却空泛无几,要想更上一层,需在这方面下功夫。

    于是,寇谦之便决定要从道教本身,动真格的了……

第三百零五章 两个坏消息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天师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秋季节,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忽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

    寇谦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谒。

    上师说:“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

    自此,寇谦之以“国师”的身份,到处游说,自认为跻身朝廷,给道教争地位的时机己经到来。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

    十月,初冬来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资本积累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离开嵩山施展抱负,而做他的“国师”美梦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杰作——道书。

    谁知出于所料,皇帝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

    寇谦之不甘闲住,他四处打听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

    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

    他承继父业,入仕朝廷。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均为朝廷近臣。

    太武帝即位,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因他主张利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得罪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议,让崔浩暂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国事,必决崔浩。

    寇谦之选中崔浩,是最合适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

    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

    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

    这方法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