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765部分

逆水行周-第765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十五闻言冷笑道:“此是自然,管他什么金刀、银刀,什么弥勒上生、下生,敢在黄州搞事,我就搞他!”

 第二十一章 金刀之谶(续)

    大江之上烟波浩渺,江北广陵城外周军水寨,如同别处一般被绵绵细雨笼罩起来,一艘艘战船、民船靠泊在水寨里,收帆系缆下碇,等着雨天结束。全本小说网;HTTPS://。.COm;

    江南夏秋季节多雨,一场雨下起来能下上十天半月,又有大风暴,从南边呼啸而来,吹得树木东倒西歪,瓢泼大雨瞬间当头泼下,只下了数个时辰,到处便化作一片汪洋。

    天水一线,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好不干净,只是苦了水寨里的士兵和船夫,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雨天里熬。

    即便雨停了但天气潮湿,有阳光的日子又少,衣物和被褥沤得开始发霉,想要生火做饭或者烘烤衣物,结果原先囤积的柴禾都已用尽,到外面砍回来的木柴以及枯枝都湿漉漉的,根本就不好烧。

    “江南的天气真是见鬼了,这雨什么时候才停啊!”

    一艘船里,有船夫抱怨着,他二十多岁年纪,皮肤晒得黝黑,头发黏糊糊的,看上去许久没洗的模样,此时此刻,正在舱门边上就着光捉身上的虱子。

    一旁的瘦子闻言嘲讽:“说得好像雨停了,你就能晒太阳一般,看着吧,即便停了,没过几日还得下,看看,看看,我这破衣裳又开始长霉了。”

    “哎呀你这厮怎么净乱讲话,兄弟们这几日都在求弥勒菩萨保佑,莫要乱说了。”

    “乱说?菩萨如今不是保佑我们了么?在江北发霉,好过在江南倒霉!我跟你们说,前次运粮去京口大营的吴老三,那叫一个惨呐。。。”

    几个闲得无聊抓跳蚤的船夫,开始议论起如今的时局,他们和水寨里大部分青壮一般是青州人,平日里在海边打渔为生,也有人是灶户,或者干脆就是寻常百姓。

    不管苦不苦,反正日子就这么过着,结果去年年底被官府征发,随青州水军南下,入长江支援官军作战。

    出发时吏员们把胸脯拍得啪啪响,说此次官军大举南下,足足有百万大军,荡平区区岛夷不在话下,所以待得来年也就是今年年初,春暖花开之际,官军便能班师凯旋,大家就能回青州了。

    官府这么一说,大伙不管愿不愿意也都信了,临行前给弥勒菩萨烧香许愿,祈求菩萨保佑自己平安回来,然后带着包裹出门,挥泪告别家人,登上密密麻麻的战船,随着青州水军南下。

    一开始还算顺利,官军虽然渡江南下的时间比预想中要迟些,但据说一上岸就很快逼近陈国都城,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官军却吃败仗了。

    具体情况,做船夫、苦力的寻常壮丁是不知道的,但知道战事不利,自己恐怕是要在江南多待上一段时间。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伙琢磨着官军下一次一定会赢回来,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战事一直不顺,更要命的是天气愈发多雨,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

    官军控制了江面,所以水战越来越少,船夫们要做的事就是划棹、操帆,行船往返大江南北运粮运辎重,闲着没事就在水寨里待着,许多人就住在船上。

    日子渐渐一天天过去,官军在江南那边和岛夷雨天时就对峙,晴天时就打来打去,结果打到现在始终没有什么大捷,反倒是从军青壮里倒霉的人越来越多。

    有水土不服的,有吃坏肚子的,有淋了雨吹了风发高烧的,越来越多的人病倒,幸好官军对人还算不错,把病患都运到广陵城里安置。

    还有医生看病、用药,虽然病死的人依旧不少,用的药怕也不是什么好药,但好歹活下来的希望大了些。

    没生病的人也一样有可能倒霉,随着战事的胶着,本来缩在南岸建康城外石头城水寨避不出战的岛夷,开始时不时派船出来偷袭,目标就是官军往返大江南北的运粮船。

    岛夷出来的都是快船,经常出其不意,冲到运粮船队附近就放火箭,捞一把就走,有倒霉的士兵和船夫便在这一次次的袭击中丧命。

    “哎,吴老三被流矢射中面门,当时就不行了,还没来得及交代后事,就这么没了。。。可怜他家里两个娃儿,还眼巴巴等着阿耶回去。”

    “这倒霉催的,若是官军之前便拿下建康,吴老三就不用死了。。。”

    “不用死?这世道谁知道会如何啊!”一人气鼓鼓的骂起来,他长着八字胡,说话声音有些高,旁人赶紧示意他注意音调。

    “十多来年,仗就没停过!”八字胡继续嘟嘟囔囔,“当年,官府还姓高,结果周军打来了,死了许多人,官府便姓了鱼。。。”

    “是宇文,宇文!”

    “是是是,是宇文,然后又有人要把官府改姓杨,这下可好,折腾了七八年,好歹消停了,如今又去折腾岛夷,不是年初就能荡平么?结果现在都打不下来。。。”

    “打打打,每年都在打,每年都死了不知多少人!你们以为打死了岛夷,天下就太平了?哼哼!”

    “我说老胡,你今日怎么这么多话?官军打死了岛夷,天下一统,可不就太平了?”

    八字胡闻言冷笑一声:“太平?皇帝和丞相,能太平得了?”

    “哎哟喂老胡!这种话可不能随便说,万一给人听了去,那是要拔舌头的!”

    “行,我不说,走着瞧,信官府,还不如信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所以现在还是菩萨,民间信徒一般称呼为弥勒菩萨,少部分人称其为弥勒佛,当然有时候不会特意分得太清,八字胡把话题转到弥勒菩萨,其他人就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老胡,我们可是一直供奉着弥勒菩萨,怎么就说不如信菩萨呢?”

    “你们信的,可未必灵光。。。”

    八字胡瞥了一眼外边,确定没有官军,便压低声音说道:“我啊,先前到了个大邑义去做香火,嚯,那大邑义的邑师可是有些法力的。。。”

    见得大家都来了兴趣,他继续说道:“比如,在一个瓦钵里,倒入清水,然后那位邑师念起咒语,片刻之后,瓦钵里就长出一株青莲,那叫一个神奇。”

    “真的假的,你莫要戏耍我等。”

    “真,我可是亲眼见到的,乡里乡亲的,我老胡怎么会骗乡亲不是?”

    说到这里,八字胡从船舱角落自己的包裹里掏出一尊弥勒像,摆在众人面前:“呐,这是邑师加持过的弥勒像,只要诚心供奉。。。”

    众人看着这尊弥勒像,看上去和大家见过的弥勒像没多大区别,都是青州造像风格,不过弥勒菩萨身边那条降龙,是五爪。

    “我跟你们说,这年头太乱,什么高氏、鱼氏。。。宇文氏、杨氏、尉迟氏、陈氏,全都扯谈,天下呀,还得卯金刀来坐!”

    “卯金刀?那是什么刀?”

    几个人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哪里知道卯金刀是什么意思,八字胡微微一笑,用手指蘸水在甲板上写了个“刘”字。

    “呐,卯金刀,就是个刘字,你们有没有听过‘金刀之谶’?”

    “什么是金刀之城?天下有用金刀做成的城池么?”

    八字胡笑了笑,又瞥了一眼舱外,压低声音继续说:“弥勒菩萨,日后是要出世解救百姓、在人间建立净土的,而弥勒菩萨来到人间,会有个俗名,姓刘。。。”

    他的双眼,燃烧着蛊惑的火焰:“想想,当年的两汉,天子姓什么?姓刘!南边的宋国,当年的天子姓什么?姓刘!”

    “金刀之谶,就是‘刘氏复兴’、‘刘氏当王’的意思,这天下,是姓刘的弥勒菩萨化身才有资格坐,跟着他,才算是跟对人!”

 第二十二章 不服不行

    岭表安州,州治宋寿城外,一处土山的半山腰,向阳侧的土坡已经被人开垦成一级级“台阶”,“台阶”顶部聚集了许多人,而山顶上有一条新开挖的沟渠,将泉水引入这些“台阶”里。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每一级“台阶”在沟渠一侧有缺口,缺口处插着木板作为水门,待得泉水灌满一级“台阶”便有人将水门关上,然后泉水继续向下流淌,进入下一级“台阶”。

    泉水的流量很大,没过多久十级“台阶”便悉数灌满水,位于“台阶”顶部人群前列的西阳王宇文温,开始讲解起面前这新颖的农耕方式——梯田。

    岭表一带多山地,其间居住大量俚僚族百姓,还有南下定居的汉族百姓,人要在一个地方定居繁衍子孙,就必须有稳定的粮食来源,所以开荒种田是必然。

    但在多山地带种田谈何容易,可耕作的平地大多支离破碎,完全没有中原地区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景象,而粮食产量上不来,直接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想要在山地、丘陵地带生活下去并且繁衍人口,那就得想办法向山、丘陵要土地,而宇文温的建议就是开垦梯田,这样一来,即便平地少,缺一样能够在山坡上种水稻。

    “此种田地沿着山坡一级级开垦如同梯子,寡人称之为梯田,虽然没有大块平地那般方便耕种,却能利用土坡种植水稻,虽然产量低些,但总好过没有。。。”

    “既然要种田,首先得有土,所以这梯田只能在土山上开垦,注意一定是要向阳侧,而且表层的土要厚,若只是表层有一层薄土,下面全是石头,那是不行的。”

    “土要有多厚?很简单,请看这根短矛,上面有个标记,只要插到土里深过这个标记都没有碰到石头,那说明土坡可以开垦了。”

    “当然,土坡不能太陡,一来开垦出来的每一级梯田会很小,二来太陡峭的梯田,下大雨时容易崩塌、滑坡。。。”

    “你们可能会问,梯田如何防止暴雨时滑坡,很简单,首先是每一级梯田的田埂要够厚,其次是梯田要有排水沟渠,雨量太大时靠沟渠分担一部分水量。。。”

    “播种就按正常时节进行,但是在那之前要先放水,这里说的放水是把水放干的意思,放掉水后把梯田里的泥土耙松软,在蓄水后播种能让稻谷长得好些。。。”

    “你们可以在河里捞一些泥鳅。。。寡人不知道你们这里是如何称呼,反正就是这般大小,滑不溜秋的那种无鳞鱼,放到梯田里,到了秋天收割稻谷之后,可以捞起来吃。。。”

    巡视、安抚岭表各地的西阳王宇文温,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来到安州州治宋寿,化身农业推广“专员”,向安州当地世袭官员推广起梯田来。

    他身着便服,如同一个农民般,头戴草帽挽着裤脚,光脚丫踏着木屐,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根狗尾巴草,指着面前的一级梯田,介绍梯田的耕作心得、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在他身边是充当翻译的通事,而一旁则是随行的石龙太夫人冼氏、原陈国岭南大都督王猛、泷州陈氏代表人陈佛智。

    还有几人已经听得入神,当头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是安州刺史、安州宁氏代表人宁猛力,其余几个都是宁氏的族老,他们看着眼前的梯田,满脸俱是兴奋之色。

    “梯田,其实岭表也是有的,寡人路过始兴时,就在城外见过零星的梯田,不过想来那是百姓无意中开垦出来的,还没形成规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