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798部分

逆水行周-第1798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温低声骂着自己,骂那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怕死胆小鬼,随后转到书案前坐下。

    历史上,就有一个皇帝因为心态崩了,结果昏招迭出,以至于酿成大错,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我,决不能变成那样的人!

 第七百一十八章 决断

    前车之鉴,发人深省,宇文温在疑心重重之际,想到了个一人,要以其人的经历,提醒自己要清醒,不然心态失衡之下接连出昏招,就会酿成大错。(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那是历史上的天宝十四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乱,消息传来,大唐天子李隆基的心态失衡了。

    李隆基御宇天下数十年,驾驭人心、平衡各方势力的功夫炉火纯青,对于控制局势有绝对的信心,大胖子安禄山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条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猎犬。

    却没想到这胖子居然敢造反。

    按照李隆基的一番布置,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即便要叛乱,成功几率会很低,因为各大节度使与其不对付,按说只要安禄山理智点就不会乱来。

    但对方还是乱来了。

    在幽燕之地叛乱的叛军快速南下,穿过河北,逼近洛阳,因为天下承平日久,中原腹地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于是名将封常清在洛阳组织百姓守城。

    但仓促间组织起来的百姓根本就挡不住骁勇善战的叛乱边防军,洛阳很快失守。

    封常清退入关中的途中遇见带兵布防的高仙芝,两人合计之后认为因为叛军来得太快,所以当务之急是拖延时间,现在和叛军决战是不明智的,不如退保潼关,消耗叛军锐气。

    结果李隆基因为安禄山叛乱,心态失衡,要把叛军千刀万剐,把安禄山抓起来千刀万剐,一心一意要速战,向天下表明他不容人任何宵小兴风作浪。

    所以,高、封二人的建议在他看来,就是心怀叵测。

    最受信任的安禄山叛乱了,李隆基对武将失去了信任,他怀疑高、封二人有问题,于是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将二人杀死,自毁长城。

    叛军逼近潼关,李隆基以名将哥舒翰为帅,率领仓促拼凑起来的大军驻守潼关,把来势汹汹的叛军挡在关外。

    这个时候,河北各地已经有义旗起,各地义军协助官军收复失地,河北形势为之一变,只要朝廷多守住潼关一段时间,河北就会再回朝廷控制。

    届时顿兵潼关的叛军后路一断,加上粮草不济,必然不战自溃。

    但心态失衡的李隆基已经不相信武将,他对迟迟不出战的哥舒翰也起了疑心,认为对方拥兵潼关却不动,莫不是想学安禄山。

    于是,在杨国忠的挑唆下,李隆基认为哥舒翰暗中和太子勾结,试图发动兵变逼他禅位,于是不顾哥舒翰的再三解释,强迫对方率军出关,和叛军决战。

    哥舒翰的军队是拼凑起来的,战斗力不行(相对叛军),只是人数多罢了,守城(关)可以,野战没把握取胜,而且他本人之前因为中风,所以行动不便,根本就没有多少精力指挥军队野战。

    唐军这一出击,正中叛军下怀,轻易将唐军击败,而潼关失守,关中再无屏障。

    可以说,当安禄山叛乱时,是李隆基的一系列神操作,让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快速攻破潼关、拿下长安,使得本来可以很快平定的叛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浩劫。

    一个人本来是手背脓肿,结果在庸医的治疗下,变成全身溃烂。

    这样的教训,宇文温不敢忘,回想起这段时间以来,对身边人的诸多猜忌、怀疑,宇文温觉得再这么下去,他大概会和李隆基一样,把事情搞砸。

    废后、废太子、废皇子,然后清洗相关的文武官员,如此疯狂的行动,会让亲者痛、仇者快,本来牢固的局面,必然会轰然垮塌,被有心人乘虚而入。

    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若是精心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都不能信任,若是自己的儿子们都不能信任,那么他还能信任谁?

    江山将来交给谁?

    事到如今,不管他晕厥的原因是久坐站起昏厥、低血糖休克,还是真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亦或是有人投毒,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文武百官看来,他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日后中风的几率很高,而一旦再次发作,很可能会“崩”,或者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那么,人心将不可避免的向皇太子处聚集。

    文武官员,面对随时会“崩”的皇帝,自然而然要亲近会随时继位的皇太子,或在皇帝和皇太子之间保持中立。

    这种做法,说是世态炎凉也罢,说是趋利避害也罢,都无可厚非。

    不仅外官如此,守卫皇宫的禁军将士也会面临两难:若皇太子暗中示好、拉拢,答应还是不答应?

    若皇太子拉拢了其他人,自己再坚持,又有何意义?

    这就是政治现实,不是宇文温装作看不到就不会发生的,更别说也会有投机者暗中观察、准备,等待时机,以便利益最大化。

    譬如,伺机将尉迟太子废掉,以免尉迟氏死灰复燃;譬如拥立其他皇子,立下从龙之功;

    甚至恶意挑动皇族内讧,自己好渔翁得利。

    毫无疑问,每当皇权出现问题、或者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一连串的涟漪产生,至于这涟漪是渐渐消散,还是演变为惊涛骇浪,需要当局者“清”。

    道理是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宇文温还有好多梦想等着实现,还有好多计划等着付诸实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他还以为自己能够活到七十岁。

    他还琢磨过内禅的利弊,觉得建立皇帝退休(内禅)制度过于理想化,难以避免新老皇帝各自班底的内讧。

    现在,可能一切都要戛然而止,他的种种规划,都不重要了。

    一个被认为身体有恶疾、随时可能会“崩”的皇帝,若是恋栈不去,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如同一个溺水将死的人,拼命挣扎着想要活命,却把想要救他的人死死抱住,一起沉入水底,同归于尽。

    想着想着,宇文温有些恍惚,他想到了年迈的皇帝萧衍,满怀收复中原的梦想,迎接北朝叛将侯景,却酿成大祸,临死前感慨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想到了大唐天子李隆基,过度自信之下,亲手养大了安禄山这头恶狼,然后应对失当,使得自己的江山被撕咬得支离破碎。

    自古以来,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他舍不得权力,更舍不得自己亲手创造的美好。

    如果善始不得善终,那么他忙碌了几十年,有何意义?

    轰鸣的蒸汽机,带动火车、火轮船,拖曳着中原向工业时代前进,曙光就在前方,谁也不能破坏这一切。

    即便那个人叫做宇文温,也不行。

    宇文温看百~万小!说案发愣,良久,眼神变得坚毅:是时候做出决断了。

    人要学会放手,但是,他不能给世人留下胆小如鼠、被病痛(有没有还两说)吓得禅位的印象,这样的话,太丢脸了。

    人要脸,皇帝更要脸,他当年驰骋沙场,从没有临阵脱逃,临了临了被人嘲笑是逃兵,怎么行?

 第七百一十九章 机会

    蓝天白云,微风吹拂,青青草原上牛羊成群,各自悠闲地吃着青草,旷野里横贯南北的铁路上,一列火车正往北而去。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列车中某节车厢内,身着戎服的宇文温正听取官员的汇报,汇报内容是关于新式火车头的技术参数,以及北海铁路碛南段的运营情况。

    北海铁路碛南段,由瀚海铁路公司承建并全权运营,于前年冬天开工修建,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今年开春正式建成通车,正好赶上了新式火车头的推广。

    原有的火车头,是以饱和蒸汽来推动车轮,新式火车头,采用最新的蒸汽技术理论,用过热蒸汽来带动车轮,“力气”大了许多。

    新式火车头,被归类为“过热蒸汽式火车”,结构和“饱和蒸汽式火车”没太多区别,只是多了汽水分离器和过热箱,所以改装起来很方便。

    “过热蒸汽式火车”拖曳标准车组(客车),平均运营时速可达一百二十里,比起“饱和蒸汽式火车”的平均运营时速八十里,提速了百分之五十。

    这是今年年初的数字,现在宇文温所乘坐的列车,此时时速就接近一百二十里。

    随着“过热蒸汽式火车”的不断完善,列车行驶速度还会增加,即便实际运营中因为总总限制(沿线停靠等),火车跑不了更高的时速,但是能拖曳的车厢大幅增加。

    以现在陆续投入使用的“过热蒸汽式火车”为例,在保持运营时速八十里的前提下,能运送的人员、货物,增长了将近百分之五十。

    如果不增加车厢,那就是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御辇(御用火车)从并州晋阳出发北上,进入北海草原碛南段,最后抵达碛南段铁路北面终点(大碛南缘),全程近两千里,所需时间大概是九个时辰(十八小时)。

    等北海铁路全线贯通,从晋阳到北海南岸大概四千里的距离,火车实际运营时预计四天左右就能抵达。

    将来,长安到晋阳的铁路建成,从长安到北海全程大概五千五百里,火车实际运营时预计六天左右就能抵达。

    而在以前(没有火车和火轮船时),从长安去晋阳,御驾都要走上二十来天。

    这就是交通运输方式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朝廷不仅可以将数万大军轻松地“投放”到碛北草原、北海地区,还能以很低的成本(相对)来维持对碛南、碛北草原的控制。

    北海铁路就像一条坚韧的长线,把碛南、碛北草原和中原绑在一起,这条铁路一旦建成,草原上就不会再有东突厥的生存余地。

    届时,北海就会成为一处旅游景区,而不再是人们印象之中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

    官员汇报完毕,告退,宇文温认真看着资料,又看看窗外的大草原,思绪万千。

    等到北海铁路全线贯通,中原朝廷对于碛南(漠南)、碛北(漠北)草原的控制就会有质的变化,不要说东突厥待不住,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无法再崛起为草原霸主。

    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

    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因为生产力的限制,没有能力长期实控草原,最多在国力强盛时派兵北伐,打得草原上的霸主抱头鼠窜。

    但这样的优势维持不了多久,因为劳师远征对于国力的损耗太大了,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国力根本就承担不起。

    汉武帝讨伐匈奴,把文景之治积累下的财富消耗一空,大量战马伤亡,代价十分昂贵,这就是实例。

    王朝巅峰时期,想要解决草原问题,尚且只能治标而不是治本,所以草原方向的威胁,永远是中原历代王朝头痛不已的问题。

    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有了铁路,有了即将延伸到北海的铁路,这种新式交通运输方式,极大降低了中原朝廷控制草原的成本。

    大军远征,从内地出发,只需要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在北海地区完成集结,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