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685部分

逆水行周-第1685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番操作之下,“官督商办”的几家铁路招商局很快成立,筹集大量民间资本(钱粮),以总额数倍于朝廷岁入的“本金”,注入铁路建设这一极有前途的大型工程中去。

    于是,去年夏秋之际三条铁路破土动工,到现在,有了结果。

    铁路一,以鄂州大冶制铁所为依托,将已有的光黄铁路向北延伸(跨过淮水)至亳州小黄,全长三百里,近日建成通车。

    铁路二,以徐州利国制铁所为依托,其他铁冶为辅,修建彭城自亳州睢阳铁路,全长三百里,预计年底建成通车。

    铁路三,以许州舞阳制铁所为依托,其他铁冶为辅,修建叶城自荧州荧阳的铁路,全长三百里,预计年底建成通车。

    与此同时,关中铁路经过一年准备,也开始建设。

    从明年起,花两年左右时间,将亳州小黄和睢阳用铁路连接(一百二十里),将洛阳和荧阳用铁路连接(八十里),将徐州彭城和海州朐城用铁路连接(四百里)。

    届时,配合通济渠,一条横贯河南(包括青齐之地)、把河南和长江中游地区连接的“丁字形”水陆交通运输网就会成形。

    朝廷根本就没有财力进行这个丁字形水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却依靠“官督商办”的方式,调动民间力量,将这个“网”搭起来。

    代价就是出让为期十年的“路权”。

    同样,关中铁路的建设,获得权贵、大族、豪商踊跃投资,所以即便关中地区没有什么大型制铁所提供铁料制作铁轨,关中铁路依旧能从大大小小的铁冶中获得充足的铁料来铺设铁轨。

    与此同时,依靠“官督商办”拉电报线,不需要加重财政负担,就能实现便捷的电报通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朝廷获得大家的认可,无论是官宦、各地大户、豪商,都愿意“投资”由朝廷牵头主导的“大项目”,这种认可,实际上就是各利益集团对朝廷另一种形势的效忠。

    这也是各利益集团们对宇文温执政二十年成果的认可。

    所以,他怎么能不高兴?

    对此,杨丽华还是有些不解:“出让十年路权,这是不是太。。。太。。。。”

    宇文温摆摆手:“凡事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即可,若不这么做,光靠朝廷财力,十年都修不了多少条铁路,把铁路十年的收益让给投资者,朝廷却能享受铁路带来的便利,这再划算不过了。”

 第五百六十三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况且、况且、况且、况且。。。”

    单调、枯燥的声音中,列车行驶在铁轨上,车厢里,就着烛光看资料的厍狄钧,抬头看看窗外的一片漆黑,又看看怀表,此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列车在夜行,心事重重的厍狄钧无法入睡,索性起来看资料,这段时间事务繁忙,他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必须争分夺秒。

    列车如今行驶在黄亳铁路上,厍狄钧作为主管铁路事务的官员之一,看的资料自然是有关黄亳铁路的技术资料,和外界不明真相人士不同,他对于黄亳铁路的现状可不敢太乐观。

    道理很简单,报纸上大肆宣传的“黄渤铁路建成通车”,实际上是报喜不报忧。

    过了一会,厍狄钧放下资料,开始提笔在公文用纸上写字。

    所谓黄亳铁路,就是入冬时通车的黄州西阳至亳州小黄铁路,这条铁路全长近九百里,却有六百里是现有铁路(光黄铁路),其延长的三百里为新建。

    光黄铁路运行了二十余年,有着成熟的配套设施,以及沿线大量小站,但如今延长的三百里铁路,实际上是“主体完工”,各类配套设施以及沿线站点尚待收尾。

    所以,整条黄亳铁路的运转,包括三百里新路段,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出现若干“意外”影响通车,如何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就是厍狄钧如今的工作。

    他和同僚一起乘坐列车,在九百里黄亳线上来回奔波,在各个小站停靠,然后“现场办公”,解决或协调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

    因为火车的实用化,替代马匹拖曳车厢,所以轨道运输的速度提升,但这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沿途必须有加煤站、加水站,让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车能够“吃饱、解渴”。

    如此一来,无论是现有的光黄铁路沿线小站,还是新建的三百里铁路沿线小站,都要具备储煤、储水能力,还要具备给火车头加煤、加水的能力。

    九百里长的铁路,按三十里一个站的间隔(常见驿站间隔)设站,至少有三十个站,若以每六十里设一个加煤(水)站,那么这六十个站里,要有十五个站必须具备相应能力。

    储水、加水倒好说,打水井再用上抽水机即可,问题是煤。

    铁路沿线小站,未必靠近产煤区,所以其站内储煤主要靠运煤车运来,这些运来的煤卸车后存储在小站煤仓,等过路列车停靠时,再装车。

    这就需要相关站点常备一支加煤、加水队伍,这支队伍的人数必须充足到至少支撑“两班倒”。

    然而实际上缺员缺得厉害,所以因为沿线站点加煤加水的能力不足,目前的黄亳线,其每日的客运、货运能力,不及规划中最大能力的三成。

    同理,当火车开始运人、运货,铁路运输的货运量、客运量暴涨,与此相对的是各站的工作、管理人员数量跟不上。

    货运涉及装卸、仓管,客运涉及售票、检票,加上电务(电报事务)、车务、站务,以及治安维持,还有列车检修、铁路维护及巡察,每个站都需要不少工作人员,但人员缺口很大。

    这样的情况,其实一年前朝廷就已经意识到了,但短短一年时间的突击培训以及“招兵买马”,凑出来的队伍依旧缺员,而且整体能力只能说是堪用。

    缺员,指的是一个岗位只有一个人,甚至一个人兼任两个岗位,却没有替换人选,一旦这个人有个头痛脑热,或者家有急事请假,其岗位是没有替补者可以顶上来的,只能靠其他人兼职。

    这样的隐患很严重,当黄亳铁路正式运营,工作强度一开始大家还能承受,却必然因为人手不足导致一旦时间长了,每个人承担的工作职责越来越大,即便人能扛得住,但工作效率下降、出错率增加是必然。

    铁路运输,每一趟车次能否正常、准时(相对)行驶至关重要,一旦其中一个车次出问题,就会导致其他车次晚点。

    一旦出问题的列车在铁路线上长时间滞留,整条铁路线就会瘫痪。

    厍狄钧已经去世的父亲厍狄士文,当年管过光黄铁路,日日念叨“准时”、“调度”,所以厍狄钧对于铁路运输“准时”的重要性牢记在心。

    厍狄钧同僚明白利害关系,朝廷也明白,但缺人就是缺人,还不能随便拉人来凑数。

    这和以前的水、陆运输不同,官府只要征发当地百姓服劳役输送粮草、物资,百姓们自己就能划船或者推车、拉车,但铁路运输就不行。

    铁路运输涉及的方方面面,大部分都是技术活,不是随便找个人来做事就能胜任的。

    一个农民,连左右都不分,又不识字,连时钟都看不懂,一年时间的培训,根本就无法将其培训为合格的“铁路职工”。

    缺员的问题影响很大,黄亳线想要正常运营,货运、客运能力达到理论最大能力的八成,现有的铁路工人数量要翻两倍。

    要培养一个合格的铁路工人,理论学习加上实习至少要三年。

    厍狄钧和同僚们这段时间在黄亳线上来回奔波,听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问何时能够增加人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人手,铁路运输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目前只能想办法“借人”。

    厍狄钧已经拟定了几条办法,准备向朝廷汇报,若得批准,那么他就要和同僚向一些“大户”借人。

    大户是哪些呢?各轮船招商局、各织造司工场,还有黄州各大工场、大冶制铁所等。

    为什么要想这些“大户”借人?道理很简单,只有这些地方,才有较高素质的工人、技术员,可以马上适应铁路运输这一新工作。

    常年在工场做工以及和机器打交道的人,有时间观念,对于机械很熟悉,具备基本的理解、沟通能力,“借”过来马上就能用。

    厍狄钧认为,只有适应了机械生产的工人们,才具备组织性、纪律性、服从性,能够快速适应铁路运输的各项工作要求,经过必要培训就能上岗。

    至于农民、手工业者,需要学的东西太多,耗时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知不觉间,他写了几页纸的内容,看看怀表,已是凌晨零点。

    白天还要办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所以不能熬夜太久,厍狄钧收拾好文件,正要吹灭蜡烛,却感觉火车在减速。

    窗外有亮光闪烁,亮光来自于挂在铁路旁架子上的电石灯,这意味着前方是一处火车站,而列车正在进站。

    这个车站,不是厍狄钧及同僚要停靠、办公的站点,仅仅是火车需要加煤、加水才停靠,完事后继续前进,所以他们不需要下车,就在车上过夜。

    火车缓缓停下,厍狄钧正要再次吹灭蜡烛,却借着窗外昏暗的灯光,看到车站另一侧的铁道上,停着一列轮廓颇为怪异的列车。

    那列列车大概有四五节车厢长,其轮廓真的很怪,不像任何一列厍狄钧看到过的列车,他思索片刻,忽然想起了一个传闻。

    赶紧吹灭蜡烛,拉上窗帘。

 第五百六十四章 猛兽

    清晨,天蒙蒙亮,黄亳铁路某路段,在前后火车站中间点的位置,铁道上停着一列模样奇怪的列车,列车有五节车厢,周围分散着一些士兵,似乎是在站岗,警戒四周。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这个时间段,不会有火车经过,所以是办事的好时候。

    一声哨音打破宁静,列车最前一节车厢顶部忽然有火光闪烁,与此同时咆哮声起,数息后一里外的荒地里发生爆炸,两朵黑云拔地而起。

    列车旁、铁道路基边,数名将领手持千里镜观察着黑云升起的地方,待得浓烟散去,预先设置的炮靶再未见踪影,大家都满意的点点头。

    然后把视线往旁边稍微挪了挪,看着另外两个高大的炮靶。

    过了一会,咆哮声再起,两个炮靶随后消失在浓烟和火光之中。

    炮击持续了十轮,铁路两侧旷野里竖起的炮靶均已烟消云散,第三节车厢内,技术军官吕诚把视线从窗外收回,在表格上填写数字。

    表格有数张,已经填写得差不多了,这说明实验接近尾声。

    经过数月的调试,实验兵器的表现不错,实验进展得很顺利,吕诚知道试验可以按期结束了。

    他将表格放好,走下车厢,看着列车最前端的车厢,又看看野地里正在对列车进行素描的同僚。

    作为实验部队的军官,吕诚经办过许多项目,见过许多奇形怪状的实验兵器,见识过这些兵器各种诡异的杀伤方式,却没见多少兵器能够通过实用性考核,获得正式身份,进入“量产阶段”。

    他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