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592部分

逆水行周-第1592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耗煤量,同样的航运距离,同样的载货重量,新蒸汽船跑一趟所需时间会大幅缩短,成本也降低不少。

    船队规模不变,运力却大幅上涨,朝廷有了新式蒸汽船,许多事情都好办了。

    有了航速提升的新式蒸汽船,装备着火器的官军就能“利涉大川”,沿着内河航道,横扫一切魑魅魍魉!!

 第四百三十五章 利涉大川(续)

    黄河峡谷,南北两岸俱是陡峭山壁,原本宽阔的河道,到了这里陡然变窄,以致水流湍急,又有暗礁险滩,使得过往舟船稍有不慎便会倾覆。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南岸高山上一处平缓山坡聚集着许多人,当中多有身着官服者,迎着凛冽北风,用千里镜观看眼前河道,看着中流砥柱。

    《水经注》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所谓“三门”,在砥柱上游,河中两座石岛(神门岛、鬼门岛)把急流分为三股。

    自北向南,依次为“人门(北道,北岸人门半岛与河中神门岛之间激流)”、“神门(中道,神门岛和鬼门岛之间激流)”、“鬼门(南道,鬼门岛与南岸之间激流)”。

    三门之中,“鬼门”最险,不仅河道弯曲,而且水下暗礁密布,水流湍急且多旋涡,舟船行经于此如有不慎,便会葬身河底。

    “神门”稍好,但行船风险依旧很大,只有最北面的“人门”,相对来说好走一些,但水流依旧湍急。

    三门以下不到半里便是砥柱山,船只走到这里,同样面临激流、旋涡、暗礁,若能平安通过砥柱山,却依旧不得安宁。

    自砥柱山起下游百余里河段,行船同样不易,《水经注》云:自砥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

    。。。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浓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长江)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一百二十里险滩峡谷,便是“黄河三峡”,有十九处险滩,自古以来多有船只遇险沉没,连同三门峡险(三门及砥柱之险),构成了黄河漕运最艰难的河段。

    若漕船从下游逆水而上,出三门,沿途激流险滩全靠纤夫拉纤,全程耗时一般都要三个月左右。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为了黄河漕运的通畅,无不在这河段动脑筋,然而无论是开凿两岸峭壁拓宽河道、试图挖倒砥柱山、或者在两岸峭壁开凿栈道以便纤夫拉船过险,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都收效甚微。

    到了十余年前,朝廷在三门峡砥柱之险上下游地区设码头,实行水陆转运,让东来西往的货物走陆路绕过三门峡砥柱之险,极大增强了黄河漕运的运输能力。

    待得猛炸药出现,下游十九个险滩的暗礁也陆续被拔除,使得漕船可以自洛州从容上水,平安抵达砥柱下游转运码头,极大缓解了漕运的瓶颈状况。

    但水陆转运始终多了几个环节,增加了转运成本,随着火轮船的出现,许多人寄希望于这种以机器之力航行的船只,希望火轮船能够克服三门峡砥柱之险。

    然而明轮推进的火轮船其“力量”不足,逆流航速依旧不够,无法确保在三门、砥柱之险中安全航行。

    所以,当大家都认为三门砥柱之险无法克服之际,新的挑战者出现了。

    水流声中,刺耳的汽笛声吸引了人们的主意,身处山上的“观众”,纷纷拿起千里镜看向砥柱下游河道。

    只见一柱黑烟之中,有一艘火轮船正逆流而上,迎着滚滚河水,向上游砥柱山前进。

    这艘火轮船有些奇怪,其船舷两侧、尾部都没有划水明轮,也没有风帆和桨,却能在河中快速前进。

    手持千里镜的官员,可以看见这船船头一侧舷壁,写着大大的“利川”二字。

    。。。。。。

    机器的轰鸣声中,螺旋桨推进实验蒸汽船利川号逆流而上,破开迎面打来波浪,向着前方砥柱山而去,驾驶室里,老艄公梁挺看着前方的中流砥柱,只觉难以置信。

    若是以往,行船到这里,必须靠纤夫在岸边拉纤,船只才能突破激流往上游走。

    全程都得小心翼翼,纤夫们在岸上拼命拉船,船工们在船上拼命撑篙、划桨以保证船只前进方向,和岸上的人一起,让船只在激流中避开暗礁,艰难前行。

    若稍有不慎出了意外,要么纤夫失足落水,要么船只触礁沉没,人只要一掉进激流,瞬间就会被卷走,水性再好也没有用。

    可现在,这奇怪的火轮船“力量十足”,逆水航行在激流之中,船头很稳,而且前进速度很快,比起以前靠纤夫拉纤前进的船只要快很多。

    眼见着熟悉的河道就在面前,让人刻骨铭心的一个个暗礁分布河道各处,梁挺顾不得感慨,扯着嗓子对驾船的技术员喊,以便对方驾驭着火轮船避开各处危险。

    梁挺和许多船工一样,世代住在黄河边,靠着黄河吃饭,所以对三门砥柱之险了若指掌,从小时候起,他就对砥柱山满怀畏惧。

    自古以来,敢于穿行三门砥柱之险的船只,基本上都是靠运气,哪怕是再有经验的船工驾船,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让船只顺利通过三门砥柱之险。

    每次冒险穿行三门砥柱之险,船工们事前都要焚香祈祷,事后都要焚香还愿,他的祖辈是这般,他的父辈也是这般,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但依旧有许多船工在驾船穿行三门砥柱之险时覆舟身亡,梁挺的祖父、父亲,还有许多亲友,即便是行船多年的老手,也都在一次次意外中,命丧三门峡。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三门峡航运风险极大,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行船期间绝不会出事,本来就要重蹈父辈命运的老艄公梁挺,却因为水陆转运的出现,活命至今。

    朝廷采用水陆转运的办法,绕开三门砥柱之险,让许多船工不再需要冒险驾船穿行这个河段,所以,梁挺和儿子都活到了现在。

    他的孙子,也不需要如他当年一样,要么在岸上拉纤、要么随船穿行激流险滩,然后很可能在某次出航的时候,再也回不来。

    “注意,往左,往左!右边有暗礁!!”

    梁挺声嘶力竭的喊着,多年的经验让其第一反应是船只再不转向,就一定会撞上前方暗礁,而驾船的技术员却很淡定,因为他已经看见前方河道处竖起的导航标,知道那里有暗礁。

    他稳稳把着方向盘,驾驶火轮船向左航行,轻而易举避开险情。

    梁挺眼睁睁看着高大的砥柱山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船只的航向却一直很稳定,其“力量”应对激流绰绰有余,很快便将砥柱山甩在身后。

    这个没有明轮的火轮船(蒸汽船)突破砥柱之险,看起来比想象中的轻松,轻松得让梁挺不敢相信。

    一百多里长的黄河三峡,他们以前驾船满载货物逆水而上,拼尽全力走完全程都要两、三个月,而现在,这艘火轮船从三峡东端峡口出发,到抵达砥柱山河段,不过花了两个多时辰而已。

    虽然火轮船触礁也会沉没,或者也有可能因为把不住方向被激流“推”得失控倾覆,但梁挺觉得有了机器之力,船只在这砥柱之险的复杂河段航行时,可以比以往的船只要从容得多。

    他睁大眼睛,看着前方的“三门”河段,那是无数船工葬身鱼腹之地,梁挺可不敢掉以轻心,大声提醒驾驶船只的技术员,操纵船只在右侧(北侧)的“人门”航行。

    “人门”是三门之中相对最安全的航道,但水流依旧湍急,若行船不当,即便是火轮船也会触礁沉没,此时,不仅船上成员的心都提起来,身处北岸人门(半)岛上的人们,也都紧张万分。

    他们之中有官吏,也有船工出身的当地百姓,今日聚集在人门岛上,就是要见证奇迹的发生。

    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利川号喷着浓烟,轰鸣着,与人门中的激流搏斗,稳稳的逆流而上,缓缓驶过人门航道。

    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纤夫拉纤、全靠利川号自身动力航行的情况下完成,见证了奇迹的人们,见着利川号平安通过三门,爆发出如潮的欢呼声。

    三门、砥柱尚在,却再也不是黄河航运的鬼门关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日千里

    政事堂,天子、太子和政事堂诸公正在开会,讨论的议题,是螺旋桨推进实用化、大量火轮船改装完毕后,朝廷要如何凭借这一军国利器,实行一系列的“变法”。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变法,对于治国而言可是个不得了的词,这意味着自明德元年以来运转了十六年的体制,即将有大的变动,而且各种国策也会随之改变。

    当然,国策不是说变就能马上变的,得经过深思熟虑,还得逐步推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变不行。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

    昨日,有好消息从陕州传来,螺旋桨推进实验蒸汽船“利川号”,成功突破三门砥柱之险,在一日之内,走完“黄河三峡”这一危险河段。

    这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意味着三门峡河段终于不再是黄河漕运的溃疡,自秦汉以来,人们终于可以跨越这个瓶颈,东关东、关西之间的物资转运,不再有大的障碍。

    之前,黄河漕运光是在“黄河三峡”这百余里河段,上水所需时间都要两、三个月,而且在三门砥柱河段,因为十分危险,过往船只极易翻船,所以漕运成本极高。

    但现在不一样,有了螺旋桨推进的新式火轮船,上水走完“黄河三峡”只需要一日。

    考虑到大规模航运时航道拥挤,上、下水船只需要交错、避让航行,这个时间必然会增加,航运繁忙时,船只通过“黄河三峡”预计大概需要三、四日。

    上水走完“黄河三峡”的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三、四日,这样的奇迹,是大家事前不敢想的。

    当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导致运输能力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成本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影响,朝廷必须适应,不可能视若无睹。

    而造成一系列影响的根源,不仅仅只有黄河漕运通畅。

    在洛水试航的利川号,当时的上水航速大概是每小时四十五里,这个速度在黄河、长江等水流湍急的河流会降低,但在永济渠和通济渠,其上水航速应该差不多。

    也就是说,当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航行在这两条运河上时,其上水航速能够稳稳保持在每小时四十里,而且新式火轮船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能连续航行一日以上。

    这就意味着一日千里(平均时速四十里,航行二十四小时,等于九百六十里)成为常态。

    如果采取沿途拖船接力拖行驳船的航运策略,这就意味着两条运河上,运输速度连续数日都能保持一日千里的状态。

    永济渠和通济渠,全长大概都在两千里左右,新式火轮船走完永济渠或通济渠全程,理论上耗时不过两日半左右。

    考虑到航道拥挤问题,上、下水船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