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567部分

逆水行周-第1567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宅位置得靠外人来推定,李渊觉得有些无奈,但相关资料颇多,可以相互印证,想来不差。

    最重要的是,武川城里宇文家、独孤家、杨家的故宅地址没错,那么由此推断出李家的故宅位置,肯定错不了。

    虽然武川城所在地区长期为突厥控制,但武川故宅位置对于武川勋贵的后代来说,不算太陌生,有司仔细考据,所得结论应该不会错。

    现如今,元魏六镇故地重新纳入中原朝廷的控制之下,昔年破败的武川城,如今已变成繁荣的边疆大城,城池规模扩大数倍,不仅有驻军及其家属,还有大量百姓定居。

    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李渊作为后代重新游历,别有一番感慨。

    那就是若没有黄河航运的支撑,这破地方还真是苦寒之地,不要说比不上关中,连朔州都比不上。

    难怪当年会出事。

    李渊带着儿子们在武川街头漫步,看着鳞次栉比的邸店,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完全无法想象九十多年前,六镇军民那困苦的生活情况。

    六镇的存在意义,是作为最北部的边防线,防御当年的草原霸主柔然(蠕蠕),而六镇军民在为国戍边的同时,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盘剥,而且地位低下,所以不满与日俱增,直到怒火被点燃。

    如今,六镇故地重新变成了朝廷的北部边防线,同样有大量军民戍边,却因为成了几个主要的边贸商埠,变得异常繁荣,李渊知道这都全靠黄河航运的支撑,使得大量人员、物资流通十分便利。

    产自中原的茶、瓷器、丝绸、蔗糖、铁锅还有各种手工业制品,经由黄河北上,翻过阴山山脉,销往草原,而草原各部蓄养的马、羊、奶酪制品、羊毛,大规模南下,销往关中。

    边贸的快速发展,让位于商路必经之处的武川繁荣起来,与此同时,朝廷对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如今终于有了成效,逐年增长的粮食产量,能够支撑起更多的边防驻军。

    边军实力强劲,突厥国内大小部落自然就老实起来,边贸环境改善,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商贾聚集边疆,使得各处城池人气聚集。

    李渊见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生意兴隆的邸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若当年的武川有如此繁荣,没有被洛阳朝廷当做擦手纸用完就扔,谁还会起事?

    不过若是没有当年的六镇之乱,如今的自己,大概也就是区区边境豪强的身份了。。。

    。。。。。。

    武川城外,御驾驻跸之处,超级豪华大帐篷里,宦官们正在拜访食案、布置宴席,周国皇帝宇文温即将在此宴款待前来觐见的突厥(东突厥)始毕可汗及一众贵族,事关重大,所以马虎不得。

    此次宴会,饮食贴近草原习俗,所以会有大量肉食,还有酪浆等奶酪制品,与此同时,举办方还会准备大量茶水以便解腻。

    因为手抓羊肉会导致双手油腻,所以席间还会备下“餐巾纸”,也就是擦手纸,让客人体会一下这种纸品的便捷之处。

    皇后尉迟炽繁、太子宇文维城也将参与宴客,现在在帐中听宇文温交代一会宴客时的注意事项。

    启民可汗去世,其子即位,即始毕可汗,本来按着两国的关系,应该是始毕可汗入关中朝见周国皇帝,但宇文温却直接来到两国边境,省得对方奔波,原因当然有几个。

    首先,宇文温要亲眼看看河套地区的发展情况,毕竟朝廷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开发河套地区,他不亲眼看一下成果心不安。

    其次,天子巡边,亲**问戍边将士,能够极大鼓舞士气,若将士们遇到什么困难,他可以当场做决定,特事特办,让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春游。

    难得有机会名正言顺“公款旅行”,宇文温把一大家子都带上了,出来踏青,到故宅祭拜先人,到大草原看看风光,免得成日里待在长安,憋出毛病来。

    第四,和始毕可汗谈谈相关事务,以及新的边贸约定,为国内的茶叶、瓷器、铁锅及各类手工业制品拓展“外国市场”。

    第五,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亮肌肉。

    宇文温要在武川地区开展一场大规模“春狩”,也就是大规模军事演习,让武装到牙齿的周军比划几下,给前来观看的突厥贵族们留下深刻印象。

    或者说是心理阴影。

    时代不同了,宇文温要让草原上的部族明白,周国拥有绝对的实力,能摧毁所谓“数十万铁骑”。

    是突厥更需要维持两国友好关系以及相关约定,日后是战是和,周国都无所谓的。

    如果日后真要撕破脸。。。

    那些约定就是一张张擦手纸,用来擦周军将士杀敌后血淋淋的双手。

 第三百九十八章 忧心忡忡

    接连数日的宴会,让始毕可汗酩酊大醉,在酒宴上,始毕可汗吃到了东方大海出产的海产,其中包括各种腌制的海鱼,还有大螃蟹,各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菜肴,确实让人大快朵颐。(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更别说那些烈酒,让人喝了之后难以忘怀,一杯接着一杯喝,以至于喝得大醉。

    躺在榻上醒酒的始毕可汗,想着数日来的种种事情,不禁心中悲愤,原本有些晕乎乎的脑袋,更加晕乎乎起来。

    周国皇帝到武川,实际上是来向汗国(东突厥)示威的,这一点始毕可汗很清楚,却只能当做没看出来,每日里笑脸相迎,心中却觉得十分憋屈。

    周国的边军已经翻越阴山山脉,在所谓的“六镇故地”筑城、布防,对方防的是谁,不言而喻。

    汗国东境的契丹、库莫奚各部,之前还听从汗国号令,这几年已经转投南面,听周国的指挥;周国的商队不断深入草原,以做买卖为幌子,和各部族私下交好,打的什么主意,始毕可汗之前就能猜到。

    周国的边防要塞,不断地往草原推进,然后以堡垒为中心,划定所谓“牧区”,周国的牧民可以在这里放牧,但突厥国内部族要到这些地方放牧,就得缴税,美其名曰“管理费”。

    种种迹象表明,周国对汗国有不良企图,这些年一直都在做准备,也就是杀羊之前要磨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国经营所谓“河套地区”,驻扎越来越多的军队,再过上几年,那可就不得了了。

    就像现在,始毕可汗躺在榻上,有一个人手持尖刀,就站在榻边,这人只要想捅刀子,就能捅中他身上的要害,而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站在榻边,无力阻止。

    现在,在武川的这几日,周国皇帝明面上笑眯眯的和他商谈国事,包括两国边市事宜,但实际上这不是商谈,而是告知。

    对方只是告诉他,接下来两国要定下何种约定,完全没有真正考虑过汗国的意愿。

    对此,始毕可汗越想越气。

    对方说开几个边贸商埠就开几个,说让哪几个部落参与边贸就直接定了,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的意见,始毕可汗觉得周国皇帝如此不加掩饰、当着他的面收买突厥国内贵族人心,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种感觉很不好,始毕可汗觉得自己是堂堂阿史那氏的子孙、汗国的大可汗落得如此地步,却还得赔笑,真是屈辱。

    他心中烦躁,却无法说出来,只能借酒浇愁,越浇越愁,最后喝得大醉,还不敢畅所欲言,只能回到自己帐中,忧心忡忡的唉声叹气。

    周国的实力很强,这一点始毕可汗清楚,他知道周军有犀利的兵器,当年随着父亲去晋阳、长安,亲眼目睹了周国的种种“力量”,尤其那神奇的火轮船和起重机,简直不是人间之物。

    正是有了可怕的火轮船、起重机,周国才得大规模运输人员、物资,牢牢占据昔日为汗国治下的领地——河套地区,将边境向北延伸,一直延伸到阴山山脉北麓。

    再这样下去,对方迟早要把手伸进草原,到时候,他该怎么办?

    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汗国的实力得到恢复,此时的始毕可汗,实际上已经可以调动十余万骑兵作战,但面对实力更加强劲的周国,他却没有丝毫在对抗中获胜的信心。

    汗国的骑兵要突入周国境内,逼近诸如并州晋阳这样的重地,先得攻破阴山防线,但据始毕可汗所知,周国阴山防线戒备森严,己方短时间内难以从某个地区突破,而周军的反攻随后就会到来。

    到时候,攻不进去,退又断了边市,进退两难之下,国内那些贵族怕是要趁机作乱,到时候周国再趁火打劫。。。。

    更别说汗国西部(西突厥)的可汗们也在蠢蠢欲动,对方也不介意趁火打劫。

    始毕可汗越想越烦,在榻上翻来覆去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索性坐起来,看着蜡烛发呆。

    不一会,亲信史蜀胡悉在外求见,始毕可汗见谋主来了,精神为之一振,让其入帐。

    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心腹,如今主持与周国的贸易,这可是始毕可汗手中最大的财源,轻易不会假于他人之手,可见史蜀胡悉的地位有多高。

    史蜀胡悉这几日陪着始毕可汗赴宴,知道可汗喝了很多酒,现在见其脸色不是很好,又见帐内别无他人,低声问道:“可汗心事重重,莫要喝多了,以致酒后失言。”

    这句话说中始毕可汗心事,他叹了口气:“知道,知道。。。。”

    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谋主,知道可汗在忧虑什么,如今身在周营,到处都是耳目,所以君臣之间不好议论什么,但为了防止可汗心中郁郁寡欢,酒后失言,他还是决定适当劝解一下:

    “可汗,这几日见着周国太子,可有看法?”

    “嗯?周国太子?”

    始毕可汗回想起周国皇太子宇文维城的样貌,觉得这个年轻的周国储君言谈举止得体,看上去不错。

    史蜀胡悉见始毕可汗沉吟不语,说道:“想来这位太子,会是个不错的继承人。”

    他见始毕可汗点点头,又说:“那么可汗,觉得周国皇帝气色如何?”

    “年富力强,气色不错,看不出什么病态。。。。”

    始毕可汗说完,有些疑惑的看着史蜀胡悉:“此是何意?”

    “可汗,周国皇帝年富力强,看上去好像还能活很长时间,而太子也已成年,羽翼渐丰。。。。”

    说着说着,史蜀胡悉的声音变得更小:”皇帝在位时间还长,而太子要么苦熬多年。。。。要么等不下去。。。。。这种事情,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呢?”

    始毕可汗闻言眼睛一亮,抓住史蜀胡悉的手:“你是说。。。。”

    “臣的意思,先静观其变,也许等上几年,周国国内生变也说不一定。”

    史蜀胡悉说到这里,生怕始毕可汗想不透,解释:“周国皇帝年富力强,继位以来,大兴土木,连年对外征战,是个雄心勃勃之人。。。”

    “其人如此有抱负,自然对储君的要求很高,太子表现差了,他不满意,但太子表现得太好,他也不会满意,因为中原有句话,叫做雄主多猜。”

    “给这样的皇帝当太子,那太子怕是会很憋屈,成日里战战兢兢,又有众多弟弟在一旁等着上位,说不定哪天父子反目,刀兵相见,那就精彩了。。。。”

    始毕可汗听了史蜀胡悉的分析,眉头舒展,面色也变好许多:“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