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564部分

逆水行周-第1564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得更直接些,就是想有“自主权”,自捕自销,不想多出几个中转环节导致开支增加、利润下降。

    再者,渔船长期在海上晃悠,万一遇到风暴,光靠那几个小破岛可未必顶用,万一造价昂贵的新式渔船完蛋了,他们找谁哭去?

    两种意见无法统一,而渔业行会并没有强制规定会员之间必须合作,必须一起发财,大家又不好撕破脸,只能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

    支持分工协作、一起捕鱼的东主,认为这样的合作不影响新式渔船的捕鱼量,毕竟新式渔船也得往返港口、渔场,不仅花时间,还消耗大量燃煤。

    眼见着两拨人说不到一处,主持会议的会长、副会长赶紧两边劝,列席会议的北洋市舶司淮口分署官员,赶紧出来说句“公道话”。

    也就是提出一个建议(要求)。

    那就是两种捕鱼作业方式进行比赛,按最后的捕鱼量定胜负,官府调拨必要的大型海船和机帆两用船作为“浮岛”、快船,以便比赛能尽快开始。

    考虑到新式渔船相对较少,最后结果会以单船平均捕捞量计算。

    这场比赛从下个月开始,直到捕鱼季节结束。

    市舶司作为裁判,会统计比赛结果,由市舶使向朝廷上书,建言要采取何种大规模捕鱼作业方式,来增加海鱼的捕捞量。

    当然,这不代表以后官府会强制“拉郎配”,逼购买新式渔船的东主和其他东主合作。

    那官员说着说着,开始强调会议主题:“诸位东主想来也知道,朝廷要大兴渔业,不为其他,只为天下百姓将来每月都能多吃几口肉。”

    “肉有很多种,但大多得来不易,靠打猎是不行的。”

    “比较好的办法是养殖,但养殖牲畜和家禽都需要时间,还要不断投***心护理,不然发了疫病,一死就是死一大群。”

    “大家都知道,养一头猪,从幼崽到成年出栏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其间还得不断喂食,喂得不好还不长肉,其他牲畜或家禽,养起来同样要花时间、占地方,也少不了喂料,但鱼不一样。”

    “茫茫大海里,是取之不尽的海鱼,这些鱼不会占草场,不会与人争耕地,不用人去精心照料,更不需要收集饲料投喂,只要大家出海捕捞即可!”

    “天下,能有多少草场养羊?能有多少场地养猪、鸡、鸭?要养肥那么多猪羊鸡鸭,又要有多少青草、饲料?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就有比猪羊鸡鸭多了无数倍的海鱼,怎么捞都捞不完。”

    “如何更多更好的从海里捕鱼,是朝廷最关心的事情,鱼获多了,鱼价才会降下来,盐渍的鲍鱼,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如今沿海各盐场实行晒盐法,海盐产量大增、成本骤减,加上运输便利,所以盐价持续走低,越来越多的百姓吃得起盐,将来,鱼价也必须如此!”

    “无论是单干也好,分工协作也罢,哪种作业方式能有效增加捕鱼量,朝廷就要大力支持。。。。”

    长篇大论过后,需要有好消息给在场会员提提神,那官员喝了杯茶,说:“有一件事,市舶司过几日便会张榜公告,所以本官今日提前说了,倒也不算犯禁。。。”

    这种开头,明摆着后面是个好消息,诸位东主一个个挺直腰板,侧耳倾听。

    “去年渔季,淮口港总的捕鱼量,大家心中都有数。”

    “现在,两洋市舶司将会向各主要海港下订单,为兵部明年的军需进行提前筹集,也就是收购鲍鱼,北洋市舶司给淮口港下的订单分几期,总额。。。。。”

    官员说到这里,竖起一根手指,摇了摇,吴谦冲等人还没回神,便听对方说:“总额,等于去年淮口港一年的捕鱼量!”

    说话结束,全场鸦雀无声,各位东主大眼瞪小眼,满是不敢相信的表情。

    此是意料中事,那官员却不多说,直接点题:“旁人都说渔业行会会馆是鲍鱼之肆,避之不及,却不知时局变化,小小鲍鱼,也能赚大钱!”

    “我们淮口加工的鲍鱼,不但要畅销两淮,还要一路西进,在山南荆襄,还有关中热销!”

    “让那些瞧不起鲍鱼的人们看看,什么叫做大买卖!”

 第三百九十三章 干货

    弥漫着鱼腥味的码头,又有渔船靠泊,这几艘渔船为双桅硬帆船,看上去和寻常渔船别无二致,但近看却能发现有些特别:左右船舷有许多灯架,上面挂着一排排玻璃灯盏。(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挂着这么多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几艘渔船主要是在夜里打渔,因为许多海鱼趋光,所以渔民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来捕鱼。

    只要渔船在漆黑一片的海面上点起璀璨渔火,就会吸引大量鱼群聚集,这个时候下网,事半功倍。

    但是,正常渔船即便夜里打渔也不需要点起这么多灯(渔火),眼前这几艘船如此特别,当然是针对特别的捕捞对象。

    正在一旁海船上巡视的吴谦冲,见着老伙计的船回来了,交代船员几句,下了自己的船,来到那几艘船靠泊的码头地段,与闻讯赶来的梁大蟹交谈起来。

    梁大蟹是这几艘船的东主,也是吴谦冲的发小,两人是贫苦渔民出身,年幼时迫于生计,随着大人出海捕鱼,经历过许多险情,什么苦都吃过,好不容易才成家立业。

    吴谦冲有了点本钱后就做起海贸,虽然顺风顺水,却因为没有宗亲帮忙,儿子又不多,无法扩大船队规模(缺可靠帮手,怕镇不住大船队),于是改回老本行,做起捕捞。

    而梁大蟹则一直没有改行,打渔数十年,专门捕捞乌贼,也就是墨鱼。

    梁大蟹和吴谦冲当年给人卖命出海打渔,经常在夜里捞乌贼,所以梁大蟹认准了乌贼,数十年都和乌贼打交道,成为淮口港远近闻名的“乌贼梁”。

    现在,自家船队归来,梁大蟹看着一筐筐新鲜乌贼,心中高兴,跟几位船老大交谈了一会,安排手下办理相关事务,和吴谦冲交谈起来,一边说话一边往回走。

    乌贼是常见海里渔获,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下网,在捕获大量海鱼的同时,也会连带着捞上来许多乌贼。

    乌贼晒干后即为乌贼干(墨鱼干),是常见的海产干货,而乌贼的骨头被称为“海螵蛸”,可以入药,同样可以出售赚钱,所以专门捕捞乌贼的渔民,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梁大蟹的渔船,用了最新的捕捞技术,捕捞乌贼的效率大增,而他自家的加工作坊,也用了新式加工技术,每月的干货产量明显增加。

    但乌贼的捕捞有季节性,过了季节,梁大蟹的船却不会空闲下来,因为他的船会前往较远的海域,捕捞鱿鱼。

    鱿鱼和乌贼长得有些像,都有触须,但却是两种“鱼”,因为鱿鱼也有趋光性,所以梁大蟹那专门挂灯在夜里捕捞的渔船,同样也能捕捞鱿鱼。

    鱿鱼晒干后就是鱿鱼干,和乌贼干一样是常见干货,所以梁大蟹的鱼行主营鱿鱼、乌贼干货,和吴谦冲的鱼行正好“互补”。

    两人自幼相识,一起出海吃过苦,所以关系非同一般,双方的鱼行相隔不远,有客商来购买海产,涉及到“干货”、“湿货”,两个鱼行会相互介绍生意。

    所以吴谦冲有时会到梁大蟹的干货加工作坊转转,看看这位又弄出什么新设备来折腾鱿鱼、乌贼。

    而现在,梁大蟹的作坊里,确实有了新玩意,都是从北洋贸易公司那里订购的成套设备。

    首先是烘干窑,专门用来烘干乌贼、鱿鱼。

    乌贼干、鱿鱼干的传统制法就是晾晒,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但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遇到阴雨天气不仅耗时还容易导致干货回潮。

    乌贼干、鱿鱼干露天晾晒还得需要不少人手操作,又容易招惹大量苍蝇,很不“卫生”。

    虽然大家都不认为晾晒干货时有苍蝇爬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加工作坊出产的成品想要得行会认可、得北洋贸易公司采购,“卫生”这块就必须严格要求。

    鲍鱼的盐渍是这般,乌贼干、鱿鱼干的制作也是如此。

    用热风来“吹干”(烘干)处理好的鲜乌贼、鲜鱿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能避免露天晾晒导致苍蝇爬来爬去,而且省下不少晾晒人手,确实优点不少。

    但为此增加了制作成本,因为想要有热风就得烧炭或者烧煤,还得专门搭建烘干窑,这都要花钱。

    烘干窑的温度有讲究,温度太高,乌贼干、鱿鱼干就会发黑甚至变焦;温度不够,乌贼干、鱿鱼干就不够“干”,极易发霉,不耐长期储存。

    烧炭的话成本颇高,烧煤成本相对较低,但烧煤烧出来的烟气,会让干货沾上一些“硫”味,有人不喜欢这种气味,所以会直接影响干货的销路。

    北洋贸易公司卖给梁大蟹的烘干窑(技术人员现场搭建),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难题,烧的木炭很特别也很便宜,是用木屑烧制的“机制炭”。

    这种机制炭,贸易公司以优惠价格供应给梁大蟹,有效降低干货的加工成本。

    如此烧炭烘出来的鱿鱼干、墨鱼干(乌贼之称不文雅),风味别具一格,干得很透,耐储存,是为“炭烧墨鱼”、“炭烧鱿鱼”,为贸易公司指定订购的干货。

    但光有“炭烧墨鱼”、“炭烧鱿鱼”这两种制品还不够,梁大蟹的加工作坊,制作另几种干货,那就是“铁板鱿鱼丝”、“铁板墨鱼丝”。

    制作这两种食品,得有“铁板烤鱼机”,实际上就是块大铁板,下面是炉火,待得铁板被火烧得发烫,将鲜鱿鱼、墨鱼放在铁板上翻烤,将其烤得两面金黄,香味四溢。

    接着,将熟透了的鱿鱼板、墨鱼板经过压机处理,使其变得松软。

    最后放入拉丝机里撕成一根根的鱿鱼丝、墨鱼丝,再将其装入尺寸统一的纸袋或者陶罐封装。

    这样加工出来的“铁板鱿鱼丝”、“铁板墨鱼丝”可以直接入口,吃起来十分美味,是不错的海产干货。

    梁大蟹这个捕鱼、加工为一体的鱼行,和吴谦冲的鱼行一样,成为北洋贸易公司的“签约供应商”,用新式捕鱼技术、加工技术,开始了不一样的赚钱历程。

    北洋贸易公司的订单必须按时按量完成,还得保证质量,所以两人的船队忙得不停,梁大蟹的加工作坊也忙得不行。

    两位东主虽然不需要随船出海,但在岸上也得到处奔波,确保己方鱼行能够履行契约,虽然终日忙碌确实累,却很快乐,因为滚滚而来的铜钱,相互撞击时响起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

    当年,那两个瘦骨嶙峋、在渔船上风吹日晒、饱受船主毒打喝骂的年轻人,现在红光满面的站在切丝机旁,吃着还带着余热的墨鱼丝,感慨着时过境迁。

    大规模捕鱼,大规模加工海产,蓬勃发展的海洋捕捞业、加工业,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看着手中的墨鱼丝,梁大蟹甚至有些骄傲:说不得京城里的富贵人家,吃的都是我这作坊里制作的铁板墨鱼丝呢!

 第三百九十四章 美味

    雪后的西阳一如既往地热闹,一家食肆前,带着儿子逛街的破六韩蝉驻足而立,父子俩看着橱窗里玻璃鱼池内游动的鱼儿,目不转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