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481部分

逆水行周-第1481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都是窦氏的猜测,她陪着李渊坐了一会,房中只有她夫妇二人,结果李渊一直保持沉默,她知道自己若是开口打听,只会让夫君难做。

    或者,是自己想太多了?

    窦氏正纠结间,右手被李渊轻轻握住,她看着夫君,右手也握着对方的手。

    “没事的,二郎一定会没事的。。。”李渊轻声说着,窦氏点点头,将头靠在对方肩膀。

    两人就这么坐着,看着烛火发呆。

    。。。。。。

    房内,年幼的李世民依旧发着高烧,扮作道士的医生们依旧在忙碌着,一名道士(医生)不停为他更换敷额头的手巾,另一名医生则用温水为其擦拭身体以降温,然后每隔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病人发高烧时,一定要及时降温,否则高烧持续时间太久,即便不死脑子也烧坏了。

    降温就要用冷水,敷额头,擦拭身体,但对于幼童来说,用冷水擦拭身体反倒会加重病情,所以需要用温水,为其散去些许热量。

    这是医生们行医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幼童在生病时,会极度依赖亲人或熟悉的人,所以,平日伺候李世民的两名侍女在外等候,随时进来给李二郎喂水,或者扶着他出恭,更换衣物。

    发着烧的李世民,此时体温依旧很高,不过体温再未上升,稍微下降些许。

    但病灶不除,高烧必然不退,以他年幼的身体,根本就熬不了多久,再这么下去,即便没有失去意识,也会因无法进食而体力耗尽、一命呜呼。

    如此情形,医生们见得多了,肺炎基本上是治不好的,除非注射神奇的青霉素。

    前提是能通过“皮试”,没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带队的吕文华看着榻上幼童,摇了摇头:人没救了。

    他们带来的青霉素,有不同批次制品,全都给病人做了皮试,皮试结果全都过敏,区别只是过敏程度轻重不同。

    这就意味着,眼前这幼童若注射了全剂量青霉素,理论上有九成九的概率会死于青霉素严重过敏。

    若不注射青霉素,幼童必会死于肺炎。

    吕文华看着这眉清目秀的孩子,心中叹道:生于富贵之家,却无福消受,孩子,来世再投一个好人家。

    事已至此,可以开始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今夜,吕文华一行名为救人,实际上依旧是在做临床试验,如今人是救不回来了,但试验还是要继续。

    他用手巾擦了擦汗,问:“皮试过敏症状最轻的,是哪个编号制品?”

    旁边负责做记录的人答道:“十七号青霉素。”

    “很好,全剂量注射,然后每半小时把一次脉,量一次体温。。。”

    “是。”

    第二阶段实验开始,一名医生给李世民注射了全剂量的青霉素制品(十七号制品),随后大家轮流值班观察。

    他们对幼童进行全剂量青霉素注射,故意引发过敏,再观察病人走向死亡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以积累临床试验数据。

    残忍是残忍了些,那又如何?

    这么多年来,死于青霉素临床试验的重病患者已经不计其数,唐国公之子,不过是庞大数字中的一个计算分子而已。

    对于吕文华和同事们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研究青霉素,用将死之人做实验不算什么。

    按照新的医学理论,病人生病,原因多是“病菌”或者“病毒”在体内肆虐,症状之一就是发高烧,所以只有想办法杀死人体内的“病菌”或者“病毒”,才能让病人痊愈。

    青霉素,是提取自青霉里的一种提取液,据说杀菌效果很好,可以用来治病。

    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从西阳时期开始,吕文华及其他医生、实验员们就在努力研究如何提取有效的青霉素,进展却不如人意。

    研究历时多年,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他们好不容易摸索出一套方法,能提取出稍微有效的青霉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但这样的青霉素不能直接用在病人身上。

    问题出在提纯,若提纯青霉素里杂质太多,给患者注射之后,患者会因为严重过敏而一命呜呼。

    所以,注射青霉素前,要进行皮下试验,看看患者是否对要注射的青霉素过敏,此即为“皮试”。

    因为无法有效提纯,青霉素制品在人身上的皮试通过率很低,即便患者通过了皮试,全剂量注射青霉素,青霉素生效的概率,依旧也很低。

    因为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从不同青霉里提取出的“青霉素”,其中到底有多少有效青霉素成分都是未知数。

    总而言之,即便有了青霉素制品,患者活命的概率也很低,所以按着当前技术提取的青霉素制品,完全没有实用化的意义。

    天子投入重金研究的青霉素,距离突破遥遥无期,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研究中衍生出来的菌落培养技术,转做豆腐乳,居然能盈利。

    自那以后,吕文华和同事们继续努力,青霉素提取技术后来又有了一些进步,可以改做兽药。

    长安某作坊里,一直具备大批量生产青霉素制品的能力,但这些所谓“青霉素”,全都是为养猪场、养鸡场准备的药品,专门用来治猪瘟、鸡瘟。

    尤其是治鸡瘟,大型养鸡场因为养鸡数量大、鸡笼密集,所以很容易爆发鸡瘟,一死就是一大片,而有了神奇的“兽药”,养殖场主们至少有一成半的概率止损。

    正是因为如此,当吕文华收到天子的命令时,马上就能拿出制备好的许多青霉素制品,虽然这些青霉素制品是打算用作兽药,却一样可以应急救人。

    但现在,病人对他们带来的全部青霉素都过敏,肺炎已经没有治好的可能,不如来个“废物利用”。

    吕文华和同事们经历过大量临床实验,亲眼目睹一个又一个病人注射了青霉素后,和家属一起满怀希望盼着痊愈,却溘然长逝。

    这种场面见多了也就麻木了,所以大家练就一副铁石心肠,不会触景生情,也不会心生愧疚。

    即便距离成功遥遥无期,但临床试验绝不会停止。

    他们入府时已经和唐国公讲清楚,此次救活患者的概率不到一成,生死有命,对方表示认可,所以没什么好纠结的。

    不是没有人在注射青霉素制品后痊愈,但很明显,李二郎并不是幸运儿之一。

    不知不觉间东方露白,距离全剂量注射已经过去三个小时,第六次体温测量结束,吕文华和同事看着测量结果,目瞪口呆。

    前五次测量,患者依旧高烧,体温从四十一度降到三十九度左右,而现在。。。

    体温三十七度半,重测了两次都是如此。

    看着已经退烧、又出了一身汗的患者,吕文华和同事交换眼神,各自从对方目光里看到了惊喜:生效了?

    有人喃喃着:“怎么可能。。皮试都通不过的人,怎么就。。。”

    “快,快!马上准备取样,马上取样!”吕文华低声喊起来,其他人赶紧打开便携式冰鉴(放着冰块的木箱),从中拿出具塞试管、玻璃皿等用具,开始准备取样。

    “舌苔、鼻涕、痰,全都取样,带回去!”

    “你,马上回去,把十七号青霉素制品多带些过来!”

 第二百六十八章 礼物

    上午,阳光明媚,多日阴霾为太阳驱散,唐国公府内亦是如此,一处小院寝室里,白发苍苍的医生正用听筒给年幼的李世民听胸音。//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李世民此时气色不错,躺在榻上,老老实实按着医生的要求用力呼气、吸气。

    坐在榻边的医生仔细听了一段时间,收起听筒,面色惨淡,站起来时有些摇摇欲坠,被随行的僮仆扶住,站在一旁的窦氏见状面色一变,期期艾艾问道:

    “先生,这。。这病。。。。”

    窦氏的询问,未能获得对方半点回应,医生愣愣的看着李世民,呆了片刻,喉结艰难的动了一下,随后抬手擦了擦自己额上冒出来的汗珠,喃喃着:

    “难以置信。。。。难以置信。。。。竟然,竟然痊愈了。。。。”

    窦氏听到这里,心中不安瞬间消散,看向卧榻,却见李世民笑眯眯的看着自己,哪有一丝病恹恹的模样。

    医生看了看李世民,又看向窦氏,想说些什么,却还是没说出口。

    那晚,有几个道士声称有“机缘”,来为唐国公次子治病,当时他也在场,觉得这是唐国公病急乱投医,李二郎所患肺炎,根本就治不好。

    结果,是自己医术不济。

    他真想请求唐国公夫人告诉自己,那几位道士在何方丛林修行,自己也好上门当面请教一下,他想知道对方到底是用了何种良药,才能起死回生,将肺炎治愈。

    但转念一想,自己机缘未到,怕是不好强求。

    见唐国公夫人看着自己,他回过神,赶紧说:“夫人,令郎呼吸听不到杂音,应该是痊愈了。”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了。”窦氏闻言十分高兴,医生却摆摆手:“某无尺寸之功,受不得夫人如此夸奖。”

    “不不不,犬子这段时间以来,多亏先生照料,否则何以熬到机缘。。。区区薄礼,还请收下。”

    “夫人不可!某医术不精,无颜受此谢礼!”

    窦氏极会做人,不顾医生婉拒,硬是让人端来谢礼,其中包括白银一百两,还担心医生身边小童拿不动,派人提着礼物,护送医生回去。

    她送走了医生,转回房间,却见李世民正在喝粥,而食案上已经多了个空碗。

    窦氏坐在儿子身边,轻轻抚背,说道:“二郎,多吃些,吃饱了才会有力气。”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放下碗,正要开口说话,却被窦氏制止:“嘴里有食物,不可以开口说话。”

    李世民又应了一声,将嘴里的粥咽下,随后问:“阿娘,孩儿的病好了么?”

    “二郎的病好了,没事了。”

    “那,孩儿可以出去玩了么?”

    “可以呀,不过二郎的千字文怎么办呢?”窦氏笑眯眯的拍拍儿子肩膀,“耽搁了许多日的学业,二郎要赶紧补回来,对不对?”

    “哦。。。。。”

    李世民被母亲这么一说,兴奋劲瞬间就消退大半,这段时间对他来说,真是又好又不好。

    不好的是生病真难受,不能出去玩,而好的是母亲天天陪在自己身边,他每日都可以睡觉,不需要早起,不需要读书,不需要背千字文、练写字。

    窦氏见着儿子恢复如初,心里十分高兴,再想想那日的奇遇,真是百感交集。

    四日前的那个晚上,李世民高烧不退,眼见着就要没了,窦氏伤心欲绝,但突然登门的几个道士,让事情有了转机。

    次日清晨,一夜无眠的李渊夫妇等来好消息:李世民退烧了。

    持续发高烧的病人退烧,意味着病情好转,若无意外,病就一定能痊愈。

    窦氏当时喜极而泣,而这几位道士在府里住了下来,一直在为李世民治病。

    道士们如何治病、用的是何良药,旁人无从知晓,反正李世民的病情逐渐好转,随后病症消失。

    那几位道士诊断李世民痊愈,于昨日告辞,不知去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