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474部分

逆水行周-第1474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通济渠航运事务为例,他在河南转了一圈,回去后在报告里说“通济渠航运一切如常”,那么报告上呈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

    如果,他说航运事务有种种不足之处,然后列出一项项事实,那么本司主官看了报告,必然召他去问,然后民部尚书看了,说不得让他当面陈情。

    如今,永济渠、通济渠以及各主要江河的火轮船航运,是朝廷十分重视的事情,他这么会来事,名字必然有机会在政事堂会议上被人提起。

    机会再小也是机会,若是只知道闷头当官,搞不好蹉跎十几年都爬不上去。

    杜淹当官可不是什么为民请命、造福百姓,他就是要高官厚禄,却没什么长辈提挈,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必须想办法往上爬。

    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

    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

    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

    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

    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

    “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

    “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

    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

    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

    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

    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

    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

    。。。。。。

    “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

    “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

    “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

    “辽东,辽东。”

    “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

    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

    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

    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

    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

    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

    至于高句丽。。。。

    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

    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

    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

    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

    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

    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

    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

    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

    “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

    。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

    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

 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

    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

    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

    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

    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

    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

    条约内容如下:

    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

    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

    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

    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

    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设边市,允许周国商船靠泊,允许周国商贾在边市做买卖,必须保障周人的人身安全。

    四条内容,前两条还算正常,停战、划界、赔偿、赎金,此为和约应有之意。

    但后两条看起来有些奇怪,通商、定额贸易(强买强卖),给人感觉怪怪的。

    对于宇文温来说,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如果时机合适,提前开战也不怕找不到借口,现在仅就条约内容而言,真的不错,里里外外充斥着“帝国主义”的气息。

    如果再来个租界、治外法权,那就齐活了。

    宇文温如是想,看着这幅画,畅想着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真想知道高句丽君臣看着这份条约,会是何种表情。

    周国有火炮,管够,所以灭掉高句丽没问题,然后也顺便灭了新罗和百济?再不然把倭国也灭了,来个“全家桶”。

    然后呢?若留着遗民,此起彼伏的叛乱,需要大量驻军镇压,长期、大规模的治安战,其开销会让朝廷破产。

    要不来个地留人不留,迁移中原百姓到这些地方定居。

    很好的构想,问题是短时间内迁移这么多百姓到海外开荒,百姓会造反的。

    所以宇文温不急,他认为饭要一口一口吃,在消化辽东的同时,驱虎吞狼,让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争斗,如此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他打的主意,所以停战是必然,也让海东各国看看,大周是多么的讲道理。

    周国没让高句丽称藩,是为了日后条约到期后方便行事,不然宗主国出兵灭藩国,名声太差,有碍观瞻。

    不让高句丽称藩,高句丽君臣妥协起来也没有心理负担,而高句丽既然不是周国的藩属,日后攻打新罗或者百济时,周国能以旁观者而不是疯狗主人的身份,出来说句“公道话”。

    虽然高句丽没有称藩,但每年都是要给岁币的,对于周国而言,这岁币可以宣传为类似藩国进贡给宗主国的贡赋。

    毕竟当初发布檄文声称要踏平高句丽,结果却留对方半条命,这必须得有个明面上说得过去的理由:高句丽服软称臣了嘛,不然每年给岁币是怎的?

    岁币要有,定额贸易(强买强卖)也是要的,宇文温不是贪图这点利润,是为了让对方放心,同时方便己方吸血。

    定额贸易是强买强卖,却可以让高句丽君臣松一口气,因为这会让对方有一种错觉,觉得只要割肉,就能让周国打消灭国的念头。

    而定额贸易,实际上价格很实惠,不会让高国丽亏本,对方为了“备货”,必然大力进行海产捕捞(捞昆布、海参)和采矿(挖煤),如此一来,就是等于将高句丽变成周国的经济属国。

    中原物美价廉的手工业制品大规模输入高句丽,会让高句丽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瓦解,愈发依赖周国的产品,想要卧薪尝胆,那是不可能的。

    每年的岁币和定额贸易,可以限制对方积累财富,高句丽想要破局,就只能向南发展,从新罗或者百济身上吸血。

    这就是王頍拟定的策略,宇文温认为不错,而这种条约,不是“传统”官僚能想出来的。

    宇文温很喜欢这种“帝国主义范”,所以决定找最好的画师,将浿浦条约签订时场景的素描,变成巨幅写实画,挂在政事堂做背景。

    日后,等高句丽灭亡之际,还得把高句丽君臣出降图画出来,以此留念,让子孙后代看看,什么叫做“帝国主义”。

    有这样的结果,宇文温很满意,两国去年打了一年的仗,高句丽被打得遍体鳞伤,好不容易熬到停战保得小命,态度那是异常谦卑。

    高句丽王高元,遣使入朝谢罪,还带来两名绝色美女(号称),要为大周天子端茶送水。

    这种福利,宇文温是不接受的,他倒不是怕刺客,而是不想让文武百官误会,误会他同意停战是为了女人。

    再说,宇文温不认为高句丽送来的美人,容貌能比得上他的后宫佳丽,故而连肖像画都懒得看。

    拒收礼物要有技巧,直截了当的拒绝有些不好,所以,宇文温和刘焯唱了个双簧。

    吏部侍郎刘焯上表,说两名高句丽女子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背井离乡不说,和父母亲人再不得相见,实在太惨了,“劝谏”宇文温让两位美人回国,和家人团聚。

    刘焯借此小小刷了一把名声,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