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447部分

逆水行周-第1447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曾有粟特胡商不远万里将撒拉逊马贩卖到中原,或有海外番商经由海路将这种马运抵广州番禹,然后转售给南洋贸易公司,所以马五在中原是见过这种马的。

    奈何,转了几手的货物,不可能是最好的,马五在中原见过的撒拉逊马,多少有些瑕疵,要么年龄偏大,要么因为长途跋涉照顾不周,身上有隐疾。

    天子对撒拉逊马很感兴趣,希望引入优良的种马,用以改良中原马种,所以马五漂洋过海,亲自到撒拉逊沙漠来挑选种马。

    与此同时,南洋贸易公司已经在“东方之门”设立分号,正式开展海贸业务,也多亏了吴掌柜的牵线搭桥,马五才能很快接触到友好的撒拉逊部族。

    去年,皇朝使节抵达波斯国都泰西封,觐见了波斯国的“万王之王”,与其确定了两国开展海贸的诸般事宜,也正是有了这“东风”,南洋贸易公司才得以在极西之地建立自己的贸易点。

    在这东方之门,中原海商带来的各种货物,深受撒拉逊部落的欢迎,所以马五购买种马的需求,很快就获得响应。

    他要在这里好好的挑选撒拉逊马,然后装船走海路运回中原,一路上亲自照料,确保这些马匹能够平平安安抵达中原,在中原繁衍生息。

    临近傍晚,这场筵席才结束,马五和吴掌柜回到港区驻地,洗漱完毕,又聚在一起商量事情。

    皇朝使节抵达泰西封后,得波斯国盛情招待,却一直待在泰西封到今年,才得以启程前往罗马国。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波斯国和罗马国之间关系微妙,这两国争斗数百年,积怨很深,即便波斯的“王中王”是罗马国皇帝的女婿,两国之间的裂痕也不可能弥补。

    皇朝使节要前往罗马,波斯国内贵族多不愿意,所以波斯的“后中后”(罗马皇帝的女儿)需要时间捋顺关系。

    所幸,使节终于如愿前往罗马国,按照之前吴掌柜收到的消息,皇朝使节在其国都受到隆重欢迎。

    进展顺利,大家都松了口气,天子遣使和波斯国、罗马国联系,其实没有什么太多想法,就只是想表达善意,然后和这两个国家开展海贸。

    为中原工场、作坊生产的货物,开辟新的市场。

    说到这里,马五和吴掌柜都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自古就有中原海商往来东西,而这“东方之门”,晋时就有中原海商定居,但谁也没想到,海贸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做。

    数百年来,中原海商都是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做海贸,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在市舶司、南洋贸易公司的组织下团结起来,组成船队、商队一起漂洋过海,到万里之外做“直销”,确保利润最大化。

    两人正感慨间,忽然有人来报告刚收到的消息,消息说罗马国那边出事了。

    具体情况,大概是今年秋末,一支开往边境驻扎的军队哗变,乱兵掉头往国都而来,不知何故,沿途官军竟然无法拦截。

    这消息,先传到罗马国的阿非利加政区,然后经由商旅的口传到这里。

    马五听到这里有些错愕:边军造反?原来罗马国也有喝兵血的陋习啊?

    可这些乱兵往戒备森严的国都去,不是飞蛾扑火么?

 第二百一十六章 不安

    夜,窗外传来些许喧嚣声,孙敬诚轻轻将窗户推开一条缝,看了看窗外,只见昏暗的火光下,街道上似乎有许多人影在晃动。(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孙敬诚所处房间是在二楼,所以视线不为墙壁阻挡,能够看到墙外的街道。

    街道上人影幢幢,有咿咿呀呀的说话声,似乎有许多人在说着什么,但孙敬诚听不懂,因为这是在罗马国的国都,他听不懂当地人所说语言。

    关上窗,他回到书案边,用东西将烛光挡住三面,使其只照亮书案,而所谓书案,只是孙敬诚用中原的名词对这个高脚写字用具的代称。

    在罗马国,人们都是垂足而坐,所以用的都是高脚坐具、卧具,自然就没有类似书案的用具,这让周国使节觉得有些不适应。

    而在中原,正式场合垂足而坐是很无礼的行为,但在这里,他们只能入乡随俗。

    孙敬诚坐在高脚坐具上,继续伏案疾书,要将在罗马国的所见所闻汇总起来,回国后好上呈御览。

    他身为兵部职方司官员,官职为职方员外郎,掌地图、城隍、镇戎及四夷归化之事,若有外国使节抵达,他和同僚官员要将其所说国内山川、河流走势绘制成舆图,然后将其国内风土人情汇总、一起存档。

    如今孙敬诚身处万里之外的罗马国,当然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了解罗马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大概的山川、河流走向,这也是他此次岁使团出使的主要任务。

    在波斯国时,孙敬诚就收集了不少“情报”,甚至还将波斯国都泰西封的城内景像画了下来,以便让天子及政事堂诸公对这个极西之地的大国有一些直观的了解。

    现在,使团在罗马国都君士坦丁堡(音译)逗留期间,孙敬诚也画了不少素描,将城内主要街景和建筑都画了下来,以便回国后上呈天子御览。

    此时,他看着案上的一张张素描,不由得对这个汉时称为“大秦”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罗马国的历史悠久,据说当年是个名为“罗马”的城邦,然后通过合纵连横,联合或者吞并其他城邦,形成了一个国家,然后不断击败外敌,扩张国土。

    据说罗马国极盛时疆域十分辽阔,只是因为对方的度量衡和中原不一样,所以孙敬诚不清楚对方国土之大能大到何种程度。

    极盛时的罗马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设东西二帝分别管辖,由此看来,那时的罗马国疆域确实很大。

    到了后来,大概是中原永嘉之乱的时期,极西之地的罗马国也动荡起来,正如晋都洛阳沦陷、琅邪王司马睿于江左建康重立朝廷那样,西罗马国亡于蛮夷,只剩东罗马国苦苦支撑。

    数百年来,罗马国(东罗马)君臣一直想要收复失地,一如晋廷想要北伐中原那般,但蹉跎数百年都难以实现。

    原因有很多,首先,罗马国边境的蛮夷部落常年入寇,以致于罗马国官军疲于奔命,自顾不暇。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罗马国和东面的波斯国相互攻伐,使得罗马国无法集中兵力西进收复失地,即便所有进展,也因为国力无法支撑导致得而复失。

    罗马国和波斯国的纷争持续数百年,期间有过和谈,却依旧阻止不了战火重燃。

    到了十余年前,波斯国内出现变故,重臣篡位,一皇子外逃至罗马国,竟得罗马皇帝看重,嫁女不说,还派兵协助女婿复国。

    自此,两国总算握手言和。

    在孙敬诚看来,翁婿之间的情谊,始终要给国家利益让步,正如战国时的秦晋之好,不代表秦晋两国就相安无事。

    但这极西之地的“秦国”、“晋国”要如何相处,与皇朝无关,上万里的距离,使得皇朝不可能干涉两国事务,所以只要能和这两个国家正常开展海贸即可。

    仅以这个目的来看,使团此次出使可谓大获成功,波斯国和罗马国的国君,都愿意和皇朝开展海贸,也欢迎中原海船前往他们国家的港口进行直接贸易。

    东、西之间虽然有万里之遥,但海上航线古来有之,孙敬诚也是靠翻看古籍才知道,数百年来,多有中原海商来到这极西之地做买卖。

    所以他觉得接下来皇朝要扩大海贸并不会太难。

    海贸事宜,具体由市舶司和南洋贸易公司操劳,使团顺利完成使命之后,回国复命即可。

    想到这里,孙敬诚有些激动,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但他知道这事急不得。

    海船往返于东西之间,耗时要将近一年,还得看风信,即便是单程出航,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如今是冬天,他们即便明年年初就能启程回国,也得先经过波斯国,在那里,要等到秋天风信起,才能扬帆出海往东方而去。

    如果一路顺风,船队要到后年夏天才能抵达中原,再经陆路前往长安,怕是要夏末秋初才到。

    若真是如此,这一来一回,就是四年,他们出使的时候是大周明德五年,回到中原时就是明德九年。

    想着想着,孙敬诚的思绪飞到了万里之外的中原:四年光阴,也不知道家中情况如何了。

    又不知,中原如今是何等模样,是天下依旧太平,还是。。。。

    没一会,孙敬诚的思绪被窗外传来的喧嚣声打断,那喧嚣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吵,他起身来到窗边,轻轻推开窗户,却见街道上火光大作。

    有许多人汇聚成队伍,拿着火把在街道上行走,边走边高声喊着什么,似乎是口号,亦或是叫骂。

    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点燃的火把越来越多,队伍宛若一条火龙,浩浩荡荡向前游动。

    孙敬诚顺着这队伍前进的方向看去,却见夜色下的君士坦丁堡城内有多处亮起火光,而高大的皇宫建筑群,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忽明忽暗。

    见着此情此景,孙敬诚眉头紧锁,罗马国内最近的时局,似乎有些不对劲。

    据说,罗马国的官军秋天时在北疆打了个大胜仗,将一直袭扰边境的蛮夷打得尸横遍野,然后就在官军即将班师时,忽然发生哗变。

    哗变的军队向着国都而来,如今也不知道官军已将乱军镇压,还是双方在对峙、僵持。

    具体情况如何,周国使节当然不得而知,也不好打听,就只能在下榻的“驿馆”正常作息,孙敬诚是个细心的人,他发现接待他们的那些罗马“驿馆”人员,最近似乎心情很不错的样子。

    以此看来,想必官军即将平定叛乱,所以京城百姓才会喜形于色。

    孙敬诚是这么想的,但今晚城里的异状,让他觉得时局的发展好像不是先前自己想的那样。

    再次看向夜色下的皇宫,不安的情绪在孙敬诚心中蔓延。

 第二百一十七章 陨落

    午后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而柔和,“驿馆”花园边上,孙敬诚正在看书,书的作者,是当今罗马皇帝莫里斯一世(音译),书的内容经过粗略翻译,所以孙敬诚勉强看得懂。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他看了几日,发现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兵书,莫里斯一世在书里重点论述了罗马官军的编制、武器装备、训练、队形编成、作战方式,以及和边境各蛮夷交战的经验及教训。

    还强调了骑兵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教导将领应该如何用好骑兵,然后各类军队应该如何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与此同时,如何在“庙算”阶段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且实施,也是这本书的重点阐述内容。

    罗马国的官制、军制、指挥及作战方式,孙敬诚是不懂的,加上翻译的内容有些词不达意、前言不对后语,多有晦涩难懂之处,所以这本兵书让他看得十分吃力,只能看个大概。

    但通过这本兵书,他发现当今的罗马皇帝很擅长军略。

    莫里斯一世,即位已经二十年,这二十年间,频繁对外用兵,一改先前国家被周边蛮夷不断入寇的被动局面,罗马国的官军接连在和蛮夷的交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