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383部分

逆水行周-第1383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海贸大兴,南北两洋贸易公司的出现,让人感觉这个时代似乎正在发生剧变,现在又有神奇的电报,谁也无法想象将来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唐鉴和厍狄钧真想知道,若日后真有飞线将东西、南北连起来,相隔数千里的人们,当日内就能和对方收发消息,如此神奇的通信方式,即便一字收二十文又如何?

    铃铛声响起,那是列车即将进站的信号,马车速度渐渐放慢,最后停在车站的月台边上。

    这是一个交汇车站,南北对向行驶的有轨马车,要在这里交汇,经过调度后各自让道,然后继续赶路。

    唐鉴看着窗外那用作交汇调度的几条铁路,看着铁路上一列列满载货物的马车,看着车站边一字排开的马厩,再次感受到光黄铁路的运输能力有多么强大。

    他回过头正想和厍狄钧交谈,却见对方看着月台方向发呆,随后只见厍狄钧面色一变,说了句“我去去就来”,便急匆匆起身下车。

    月台上,身穿官服的光黄道转运使厍狄士文,正在和身边官吏交谈,他巡视铁路沿线站点至此,发现了车次调度上的问题,虽然不至于马上影响铁路运行,对他来说却是不能容忍的。

    自从有了电报,光黄铁路沿线站点之间有了新的通信方式,站点之间的联系方便很多,转运司调度起车次来效率翻了几倍。

    但现在,电报调度出了些小问题,有可能影响到了列车的“准点率”,厍狄士文不能坐视不理。

    他有名的铁面无私、不讲人情,如今脸一板,大小官员们都知道要倒霉,不由得心中叫苦。

    厍狄士文正要训斥属下,却见一人匆匆而来,定睛一看,竟是次子厍狄钧。

    厍狄钧今日乘车由光黄铁路前往光州,此事厍狄士文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儿子,历来公私分明的厍狄士文,即便见着儿子来了,依旧板着个脸。

    偶遇父亲、想向父亲问候的厍狄钧,此时见着父亲似乎是在处理公务,冷汗瞬间就冒出来了,父亲这老古板一直强调公私分明,他知道自己若是现在上去问候,怕是要倒霉。

    然而此时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厍狄钧正尴尬间,救星来了。

    紧随他下车的唐鉴,见着厍狄士文就在前面,赶紧理了理衣袍,上前行礼问候。

    厍狄士文见着是故旧来了,顾不得发飙,随即还礼,两人交谈起来。

    厍狄士文原为齐国大臣,袭爵章武郡王,祖父厍狄干为齐神武的元从,而唐鉴之父唐邕,同样得高氏父子重用,引为肱股。

    两家人有交情,而厍狄士文的堂妹厍狄氏,原为齐后主妃嫔,齐灭之后命运多蹇,数年前嫁给唐鉴之兄唐君明为续弦,两家人算是有了一层亲戚关系。

    厍狄士文可以对着儿子板脸,但偶遇故人,对方主动过来问候,他总不好板脸。

    得唐鉴救场的厍狄钧,终于得以向父亲问候平安,见着一众官吏惴惴不安的模样,他趁着父亲和唐鉴交谈,低声问道:“怎么?出什么纰漏了?”

    一名官员知道这是厍狄二郎,不由得诉苦:“哎哟,二郎君,只是一些小事,未曾料就正好被令尊撞见了。”

    “那还不快改?”

    “肯定改,马上就改,奈何令尊揪住不放。。哎”那官员叫屈道:“本来是没事的,奈何辽东那边抽调电报老手过去,所以这边一下子新手多了,忙中出错,调度列车时出了小纰漏。”

    听到这里,厍狄钧想起一件事,他作为兵部官员,当然知道辽东那边的一些进展,于是压低声音问道:“怎么,过海电报线已经铺设好了?”

    。。。。。。

    莱州黄城,戒备森严的某处官署内,大小官员聚集在一处房子外等候着,他们相互间窃窃私语,议论着某件事情,一脸期待的表情,期待着旅顺那边传过来的消息。

    旅顺和黄城隔海相望,海路距离两百余里,单程行船要两日,这还是顺风的情况下,所以两地之间的消息传递有至少两日的“滞后期”。

    但现在不一样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出现,使得旅顺和黄城之间的消息传递做到了“瞬间送达”的水平。

    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通信方式,足以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产生怀疑,怀疑是不是有仙人下凡,让千里传音的神通变得寻常起来。

    无论大家信不信,第一条电报线路投入使用已是事实,经由报纸的介绍,远在莱州的官员们知道了这种神奇的通信方式,而朝廷不惜耗费巨资布设的旅顺、黄城电报线即将于今日开通,让官员们激动万分。

    这条电报线路和光黄铁路的电报线路不一样,因为是过海,无法以木杆架起飞钱,所以电报的飞线实际上就是直接沉入海底,连接北面的旅顺和南面的黄城。

    浸泡在海水里的飞线要做到耐腐蚀,所以造价昂贵,据说达到了每里两千贯(折价)的制造成本,旅顺和黄城之间的线路全长二百四十余里,造价超过五十万贯(折价)。

    但这不是莱州官员们的关注点,毕竟这线路是朝廷拨款,花的不是大家的钱。

    他们就想体验一下什么是快如闪电的“电报”,而约定好的第一次通电宝的时间,就要到了。

    屋檐下的挂钟,时针走到九点整(上午),候在电报房外的官员们停止聊天,默默地等着结果。

    房间里似乎传来“滴滴答答”的声音,大家听在耳里,心也跟着这个节奏跳动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声音消失,又过了一会,房门被人推开,一个吏员拿着张纸冲了出来,不断喊着:

    “消息到。。到了,到了!!”

    见着情绪激动的吏员说话有些语无伦次,市舶使王頍淡淡的说道:“镇静,不要乱,马上对消息。”

    一名官员拿出张信封,拆开后抽出一张纸,官员随后和那吏员依次念起各自手中纸条的内容。

    “咫尺天涯,转瞬即至。”

    “咫尺天涯,转瞬即至。”

    话音刚落,欢呼声起,在场的人们为电报的顺利开通而欢呼雀跃,接下来,就轮到各官署对电报是否正常开通进行依次检查。

    他们要通过电报,向海那边的同僚们发消息,用提问、回答的方式,验证电报线路是否能准确无误并及时的传递消息。

    王頍得知电报顺利开通后虽然面无表情,但心中却激动万分,市舶司目前是跨海电报线路的直接管理者,所以王頍如今控制着这一造价不菲的通信线路。

    他有的是时间去体会新式通信方式带来的便捷,所以现在不急。

    看着排队等候发电报的官员们,想着即将到来的战事,他难以抑制心中激动之情,双手不知不觉间紧握成拳。

    天子为了解决辽东问题不惜下了血本,而为了让皇子立功,不惜投入多件“法宝”,这条造价不菲的电报通信线路,就是其中之一。

    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当电报出现后,这句话不再是形容词,而战争的形态,又要发生变化了。

    王頍将一个信封交给吏员,吩咐道:“九点半,将这消息传到旅顺。”

    吏员接过信封,抽出一张白纸,却见上面写着三个字。

    “虎、虎、虎。”

 第一百二十三章 锐士?

    咸咸的海风经由敞开的舷窗吹进船舱,让昏昏欲睡的士兵们清醒些许,他们中一些人下了吊床,走到舷窗旁向外望去。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taiuu。com;

    窗外视线受阻,只能看见不远处的一艘大海船,转到另一边,舷窗外能看到的依旧是一艘大海船。

    有人沿着楼梯登上船甲板,只见所乘大船左右两舷俱是船只,而船只前进的方向远处,肉眼可以看见海岸线,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处“缺口”,看上去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

    旭日东升,海风吹拂,规模庞大的船队,即将抵达目的地。

    急促的钟声响起,甲板上忙碌起来,甲板下的船舱里,士兵们开始洗漱,出恭,啃干粮。

    昼夜航行的海船,已经在海上颠簸了数日,士兵们大多被颠得头昏脑涨,如今见着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来,许多人来了精神。

    他们取出放在行囊里的铠甲,兜鍪,相互间帮忙,将防具穿戴起来,然后抽出武器,逐一检查。

    准备完毕,士兵们从船上烧水小锅炉那里打来热汤,然后就着热汤吃干粮。

    热饮和干粮下肚,平添几分力气,陆续结束用餐的士兵,抱着武器静静坐着,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和同伴窃窃私语,也有人看着某处发呆,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

    更多的人则是掏出挂在胸前的护身符,紧紧握在手心里,心中默默祈祷,祈祷佛祖保佑自己平平安安。

    作为“髡军”,他们靠着卖命混口饭吃,虽说和“公司”签订契约时,自己跟自己说“烂命一条,死了就算了“,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着,比什么都好。

    如今是夏天,海上风暴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频繁,跨海远征的船队,很容易遇到风暴而伤亡惨重,所以大家出征前都已经在佛前许愿,如今愿望成功实现一半,只希望另一半也能实现。

    许多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祷,船舱一角的林立秋却不知该做什么,他当然怕死,却想不知道这么活下去还要熬多久。

    北洋贸易公司募集人手为其卖命,是为“髡兵”,由“髡兵”组成的军队即是“髡军”,许多家境艰难的破落户或者亡命之徒投了“髡军”,用命换口饭吃。

    林立秋虽然也是“髡兵”一员,但却是被人“介绍”(卖)到这里当“髡兵”的。

    正如那些欠债无法偿还的人家把女儿卖到风月场抵债那般,林立秋作为家中尚未成家的幺子,因为父亲无力偿还债务,他被迫以当“髡兵”卖命的方式来为父亲还债。

    林立秋有些胆小,不要说杀人,就是杀鸡都有些不利索,如果有得选,他宁可去城里沿街乞讨,也不愿意上战场,但现实由不得他。

    外面人人都说北洋贸易公司重金募集亡命之徒,所以“髡军”的战斗力很有保证,“髡兵”一个个都是锐士,打起仗来一个顶俩。

    但林立秋知道这是讹传,或者说是故意往好了说,因为髡军之中很多髡兵和他一般,都是因为无法还债而被迫卖身为“髡”的可怜人。

    他们根本就是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卖命的大胆之人,基本上多为胆小怕事的寻常百姓,却迫于债主的淫威,不得不“卖身”。

    自从有了北洋贸易公司,债主们就有了赚钱的好选择:介绍人手。

    “公司”需要很多人手,但因为都需要出海,所以风险很高,虽然许下不错的酬劳,但不是谁都愿意去的,所以债主们让还不了债的可怜人去“公司”那边“应募”,成为来钱的一个门路。

    入“髡军”当“髡兵”,入施工队当建筑工,入装卸队当装卸工,等等等等。

    这些债主每“介绍”一个人去应募,就能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而大量宁愿饿死陆地也不愿出海的升斗小民,就因为还不了债被迫走上了危机四伏之路。

    林立秋运气还算好,被“介绍”到“髡军”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