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361部分

逆水行周-第1361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战法最犀利,但仅限于军事层面而言,对于将领们来说,仗打完就结束了,但对于有意经营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天子来说,这只是第二场战争的开始。

    更麻烦的“治安战”接踵而至,一旦应对不当,足以让以往在辽东的所有胜利化为乌有。

    这就是治军(打仗)和治国的区别。

    杨济当然知道高句丽并不是什么不可战胜的无敌强国,而数百年来,中原朝廷也不是没有对辽东用兵,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

    汉末三国时,公孙氏盘踞辽东,屡次击败高句丽,后一度臣服曹魏,成为魏国的辽东太守,待到公孙渊时叛魏自立称燕王,于是招来魏军讨伐。

    公孙渊自立前已经击败过魏军,但此次领兵讨伐的是太尉司马懿,公孙渊哪里是对手,兵败身亡,家业尽毁。

    先前被打得抱头鼠窜的高句丽趁机捡便宜。

    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试图趁机开疆扩土,侵占辽东甚至辽西,结果迎头撞上了慕容氏。

    慕容氏的燕国实力强劲,为了腾出手来逐鹿中原,便要先解决身后狼子野心的高句丽,于是先发制人。

    燕国位于辽西,发兵进攻辽东,如何经过辽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穿越不利于作战,所以当时燕军的进军路线有两个选择,那就是辽泽南北两端的“南道”、“北道”。

    北道宽阔平坦,方便大军行走;而南道则狭窄险要,不利行军。

    高句丽这边觉得燕军一定不会去南道自讨苦吃,于是将主力集结在北道守株待兔,南面是虚张声势的偏师。

    结果燕军主力走的是南线,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破高句丽国都,大掠而回,走北道班师。

    慕容氏屡次攻打高句丽,辽泽似乎并没有对其用兵造成太大阻碍,怎么到了现在,周国要对辽东用兵,面对辽泽却眉愁眉不展,君臣为此成日里忧心忡忡?

    是能力有问题么?

    不是,是高句丽变强了。

    当年被公孙氏、慕容氏随意打得满地找牙的幼童,历时数百年不断接收中原流民、吸收各肃慎(靺鞨)部族,如今已长大成人

    慕容氏的燕国分前、后,前燕打得高句丽俯首称臣,自己却在逐鹿中原时被对手击败,随后土崩瓦解。

    原本跪在地上的高句丽,站起来,趁机侵吞辽东土地。

    慕容氏复国,燕国(后燕)不是没有讨伐辽东,但此时燕国国力今非昔比,君臣能力和前燕时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终于压不住“长大”的高句丽,直到亡国,燕国都无法再让高句丽真正屈服。

    待得这个燕国灭亡,冯氏的燕国(北燕)又起,却依旧无法解决辽东问题。

    当魏军(北魏军队)大举进犯时,燕国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无数百姓进行了一场大逃亡,渡过辽水,投奔高句丽。

    装备精良的燕军将士,向军备不如自己的高句丽军队投降,高句丽将士当场就扒下燕军将士的铠甲,拿着燕军的兵器,欢呼雀跃。

    东逃入高句丽的燕国君臣,很快就被“无害化处理”,而普通士兵及家属还有寻常百姓,足有数万户之众,全都成了高句丽的“新鲜血液”,以至于对方国力大增。

    中原纷乱,无暇东顾,让狼子野心的高句丽渐渐做大,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再想如同当年慕容燕那样随意蹂躏对方,已经不可能了。

    杨济看着眼前一片荒凉,翻身上马,在向导的带领下往大泽内缓缓行进,他要亲自体会辽泽的泥泞难行到了何种地步。

    若朝廷派兵收复辽东,走海路确实省事不少,问题在于夏秋之际海上多风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到了冬天沿海容易结冰,不利于行船。

    兵者,国之大事,周国如果要对辽东用兵,不能因为一场暴风就铩羽而归甚至伤亡惨重,如此打仗形同儿戏,又会白白消耗大量精锐战兵。

    所以将来的辽东之役,海、陆并进是很必要的。

    北洋贸易公司在为海路进军做准备,而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则要为陆路进军做准备。

    他来辽西是为了打胜仗而做准备,不是真来放羊的。

    更别说如果将来有辽东大开发,那么对于辽泽地区的治理势在必行。

    辽泽存在了千年,治理起来难度极大,首要之务是摸清楚相关水系的情况,才好为日后的大兴水利打好基础。

    杨济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但前人种树后人纳凉,该做的苦活累活,还有各种前期工作,就由他们这一代人来完成即可。

    风雪渐大,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逾千人的队伍很快就消失在茫茫辽泽之中。

 第九十一章 忧虑

    连日大雪终于停歇,柳城内再度热闹起来,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开始清理积雪,屋顶上的积雪必须及时清理,否则堆积太多会压垮房屋,街道上的积雪同样要清扫,不然路都没法走。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虽然是隆冬时节,但前来柳城互市的蕃族依旧络绎不绝,他们带着皮货、人参等方物,到柳城换取铁锅、布帛等中原产出,需求量很大,严寒挡都挡不住。

    随着边市的兴旺,柳城也变得越来越有人气,虽然这里冬天滴水成冰,但越来越热的人气仿佛驱散了寒气,雪后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城内居民没有缩在房里避寒,而是走出家门,感受着冬日的喧嚣。

    官署前,办完公务的职方郎中韦云起走出大门,没有回下榻的驿馆,而是向城内市集走去。

    地上积雪尚未清理干净,走上去有些滑,不过韦云起没有骑马,就这么走着。

    随从见状只能牵着马跟在后边慢慢走,韦云起边走边看,看着街道两旁的建筑,似乎要从一座座新建民房中间,看到当年龙城旧址的痕迹。

    然而这几年柳城大变样,原本的城池轮廓已经渐渐模糊。韦云起知道自己在城里怕是找不到太多当年燕国故都的痕迹来。

    营州柳城,当年曾为慕容燕国(前燕)的国都龙城,又称“黄龙城”,那时慕容燕国初创,在此筑城,营建宗庙、宫阙,随后迁都于此。

    后来燕国迁都蓟以后,建留台于龙城。

    燕国复兴之后(后燕),复以龙城为都。

    到了冯氏的燕国(北燕),亦是以此为都。

    后来魏国灭燕,在龙城设镇,后改镇为州,是为营州。

    魏分东西,变成周、齐对峙,周国灭齐后,齐营州刺史高保宁拒绝了周国的劝降,又从突厥迎回宗室高绍义,拥立为帝,沿用齐国武平年号。

    高保宁的垂死挣扎只不过持续了几年便宣告失败,营州被周国纳入治下,却一直不太平。

    营州东面是高句丽,东北面为靺鞨各部,北偏西是契丹各部,西北面是奚族各部,再往西就是突厥的地盘,如此错综复杂的地理位置,让柳城成了边市的最佳地点,各蕃部到柳城开展互市,换取中原物产。

    然而买卖人和剪径强人是一体双面,同一拨人今天能以物易物做买卖,明天可能用布蒙了脸,杀人越货搞抢劫。

    正是因为如此,营州可谓每年都不太平,一方面是边市买卖红火,好消息不断;一方面是狼烟骤起,边将告急不绝。

    营州局势越来越好还是逐渐恶化?

    这问题弄得那些搞不清楚营州实际情况的人们一头雾水,韦云起自己倒是对此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机遇和风险并存。

    朝廷迟早要对辽东用兵,这是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所以对于辽西重镇柳城的建设,朝廷这几年一直都很上心,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增加驻军并改、扩建城池。

    柳城的变化,年年都不一样,韦云起在长安时,看过不少职方司汇总的柳城舆图和“风景素描”,虽然身在千里之外,却如同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了柳城的脱胎换骨。

    因为有靺鞨部落南下内附,在柳城旁定居,兵部便派出职方司官员到柳城巡视,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职方司,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事宜,所以管这种事实乃名正言顺。

    韦云起不是第一次来柳城,之前观军容使巡视幽燕时,韦云起就作为随员来过柳城,如今“故地重游”,见着愈发繁荣的柳城,他感慨之余,是深深的忧虑。

    一头猛虎长得膘肥体壮,百兽只会愈发敬畏;可若是牛羊长得膘肥体壮,那么只会引来饿狼围攻。

    如今的柳城,因为边市越来越兴旺,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蕃族前来互市,城内身份模糊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管理起来很麻烦,也很危险。

    柳城外围有官军营寨,作为城池的屏障,驻扎营寨的官军会对接近柳城的蕃民进行盘查,以确保城池安全。

    这种做法很有必要,但实际上效果不怎么样,向着柳城前进的零星队伍,官军根本就不好确定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具备双重身份:老实本分的“狗”,狡诈凶残的“狼”。

    官军若不让这些队伍过去,边市受影响;让这些队伍过去,就怕变成引狼入室。

    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韦云起觉得自己若是某个蕃族首领,可以联合几个部落一起,到柳城搞一次“大买卖”。

    先让部众分散成小股队伍,带着皮货以互市的名义陆续接近柳城,然后聚集起来,对城池发动袭击,抢人抢东西,然后远遁别处躲风头。

    待得风头过了,派几个使者到周国这边说说好话,送点不值钱的礼物以作赔罪,届时周国会发现派兵讨伐耗费太多,于是在有了面子的情况下,默认了“赔罪”。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

    韦云起觉得以当今天子的脾气,为了面子丢了里子的事情不会发生,但柳城遇袭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光高句丽那边油动机,周边蕃部也可能户蠢蠢欲动。

    虽然柳城的驻军经过数次增兵,如今兵力充足,不怕敌人正面来袭,却不一定防得住有人暗地里捅刀子。

    长年累月都有小股且分散的蕃族到柳城做买卖,官军将士的警惕性会慢慢消磨掉,遇到突发事件,很容易被人有心算无心。

    柳城里流动人口众多,鱼龙混杂,一旦出事,敌方细作很可能在城里搞鬼搞怪。

    韦云起对此很担心,当然这种忧虑不止他一个人有,柳城存在的隐患也不止他一个人看得出来。

    这几年柳城在扩建城池时,考虑到了安全问题,对于城内区域的划分做出了相应布局,尽可能避免出现被人内外夹击攻破城池的情况出现。

    先前高句丽大军来袭,营州军就很好的守住了柳城,城内未见有高句丽细作兴风作浪。

    但韦云起觉得光把注意力集中在东面、东北面还不行,北面、西北面的契丹、奚部落,同样是要提防的。

    尤其是契丹各部,不能因为对方实力较弱而掉以轻心。

    韦云起经过不断地走访,和柳城当地胡汉百姓交谈,了解到契丹部落的一些具体情况,他觉得这些看上去弱小的部落,如果不小心提防很容易被对方咬上一口。

    契丹部落的生存方式和其他草原部落类似,面对强者卑躬屈膝,面对弱者则肆意欺凌。

    契丹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