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349部分

逆水行周-第1349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实现却有讲究,实现突破的人,身份却让人觉得意外。

    这个人,只是嘉禾盛的一个学徒,“从业”不到半年,蒸汽锅炉的原理还没搞清楚,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构思,导致锅炉技术出现突破。

    突破的灵感,来源于竹筒饭。

    一锅米要煮成饭需要不短的时间,那个学徒见着师父和师兄们烧竹筒饭,发现同样分量的米做成竹筒饭之后,一起放到火上烤,米煮熟的时间比煮熟一锅米所需的时间短。

    于是他提问:为何不把锅炉的“锅”做成管状呢?

    与其烧一大锅水,不如烧一根根管子里的水,反正水管最后汇聚在一个容器里,蒸汽必然也会聚在一起。

    林有地说到这里,看着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学徒不经意间冒出的想法,直接让‘旺财叁型’显得落伍了!”

    “‘旺财肆型’锅炉,是新式结构的锅炉,锅壳里,是一根根铁水管!单位时间里蒸汽的产生量,比‘旺财叁型’增加了三成!”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看向“旺财肆型”锅炉的目光,变得灼热起来:同样的“饭量”,力气要大三成,要是把这新型锅炉装到“实验十五号”上,煤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林有地继续向大家介绍新式锅炉的诞生过程:“大家都知道,锅炉烧煤,然后燃烧废气通过烟囱排出去,废气的温度很高和很烫,对不对?”

    见着大家都点点头,林有地继续说:“大家都知道锅炉废气很烫,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迎春来’的一个学徒,在补热水锅炉烟囱时,被废气烫得不行,于是他就有一个问题:‘这么烫的气,白白排出去是不是太浪费了?拿来加热锅炉里的水不好么?多少能省一些煤不是?’”

    听到这里,许多人为之一愣,因为他们当初刚接触锅炉时,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见着师父说锅炉的废气就得走烟囱排出去,便没有多想。

    结果。。。。莫非。。。。

    “没错,锅炉废气余热利用,也是‘旺财肆型’蒸汽锅炉路的技术创新!”林有地看着大家,颇为感慨的说:“看看,看看!两个门都没摸到的学徒,提出了这么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旺财肆型’是水管锅炉,又有废气余热利用的管路,所以才让出力大幅增加,但问题不是没有,就是制作起来很麻烦,水的结垢问题也得解决,不然会爆炸。”

    “问题很多,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嘉禾盛和迎春来的联合攻关小组,今年年初攻关成功,小组成员以及那两名提出概念的学徒,每人都有‘专利费’!”

    “从今往后,只要是用了‘水管加热’还有‘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锅炉,都要给他们缴纳专利费,每台锅炉给每人至少五百文!”

    林有地话音刚落,全场哗然,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羡慕得口水直流:

    别的不说,就按着嘉禾盛和迎春来两家商社的“装机量”,一年制作的锅炉不下五百台,按每台每人五百文的“专利费”,那些参与了‘旺财肆型’研制的人员,每人每年获利不下二百五十贯。

    这还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的收入!

    林有地见着大家窃窃私语,大声说道:“大家看看,两名入门没多久的学徒,都能想出好点子,没道理我们这些老师父什么都想不出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蒸汽船想要实用化,原来的路子走不通,就得想别的办法来突破,不能拘泥于老经验,要多动动脑子,要争取拿到专利!”

    “至尊。。朝廷定下专利制度,那就一定会执行下去,所以有了实用的专利,就有了绵延不绝的专利费,这就是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下金蛋的鸡!”

    “蒸汽抽水机是这样,蒸汽船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每下水一艘蒸汽船,你们作为专利人之一,就有一笔子子孙孙享之不尽的收入,比起做买卖,不知要舒服到哪里去了!”

    林有地的动员极其有效,技术人员都知道专利制度是一套严格执行的制度,如今已在黄州全面实行,雇主和雇员作为“联合专利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现在,大家看看“旺财肆型”蒸汽锅炉,一个个激动得面红耳赤,双拳紧握。

    就算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子孙后代而努力,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找到“他山之石”来“攻玉”!

 第七十三章 蓝宝石

    黑云压城,暴雨倾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然而西阳城内商业街依旧人声喧嚣,新式“骑楼”建筑,让人们“逛街”时不需要打伞,也一样能逛得不亦乐乎。(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身着便服的于仲文,一把拉住想要往前跑的儿子,看看外边瓢泼大雨,又看看廊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只道骑楼的设计果然有用。

    骑楼,自古罕见的建筑结构,如今从黄州西阳兴起,渐渐在周边几个大城流行起来,回京述职的于仲文,中途路过洪州南昌时,就见识了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一种外廓式建筑,就是一排二层以上的建筑,在临街位置留出公共通道,然后二楼以上向前突出,有成排的柱子支撑,成为这个公共通道的挡雨棚。

    行人走在这个公共通道(廊道)上,不怕风吹日晒雨淋。

    正是因为骑楼有这种好处,所以无论天气情况如何,都不会影响人们“逛街”的兴致,商家对此求之不得。

    骑楼的一楼多为商铺,二层以上可以住人,这对于寸土寸金的黄州商业街来说,是不错的建筑选择,所以据说当初街道改造时,没有人反对。

    这一切,于仲文都是听接待的吏员说的,此时看着骑楼街景,又见着儿子一个劲要往前走,不得不跟了上去。

    “小于”看中的是前面一家出售“面人”的店铺,小家伙虽然不识字,但店前偌大的面人(纸制)招幌一目了然。

    来到店门前,看着左右玻璃橱窗里展示的各式各样面人,才四岁的“小于”看得目不转睛,几乎要贴在玻璃橱窗上,随后回头眼巴巴的看着于仲文:“阿耶。。。。”

    “好好好,买,买,买。。。”

    于仲文刚说完,几乎是被儿子“拖”进面人店,店里已经有许多小客人及其父母,显得有些挤,所以于仲文的随从没有进店,但一名年轻女子还是跟了进去。

    女子面容姣好,年纪轻轻,和年过五旬的于仲文形成鲜明对比,若说两人是父女都没问题,然而女子为于仲文的妾。

    “小于”,是女子为于仲文生的儿子。

    是于仲文唯一的子嗣。

    年过五旬方得子的于仲文,对儿子凶不起来,只要“小于”的要求不是太过分,“老于”都不会拒绝。

    所以,即便不分良贱的“逛街”,不分良贱的和人挤在店里,于仲文都毫无怨言。

    看着儿子被样式繁多的面人弄得不知所措,看着侍妾陪着儿子选面人,看着这母子的身影,坐在一旁高脚坐具——椅子上的于仲文,有些失神。

    若是儿女们健在,他恐怕都已经有孙子、外孙了。

    将近二十年前,大象二年的那场变乱,于仲文遵循家族的立场,拒绝了尉迟迥的拉拢,突围时失去了妻儿,迥然一身逃回长安,从此和尉迟迥结仇。

    后来他继娶,也有了儿女,却因为隋国灭亡,家破人亡,只身逃往江南陈国。

    为了报仇,于仲文成了陈国佞臣孔范的马前卒,如愿击败尉迟迥的儿子尉迟佑耆,为尉迟家族的灭亡尽了一份力。

    尉迟家族灭亡,陈国灭亡,面对宇文天子,于仲文选择听天由命。

    于家已经为大象二年作出的选择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满门抄斩,只剩于仲文一人苟活,而杀他全族的仇人是尉迟氏,不是宇文氏。

    大概是因为这点,加上袭击尉迟佑耆一事,所以宇文天子网开一面,没有处决于仲文。

    于仲文赋闲在家,未得任用,每日看看书,或者游山玩水,倒也过得自由自在。

    没多久,天子崩、杞王薨、幼帝立、年轻的杞王辅政,他得以启用,到洪州总管府任职。

    没过几年,年轻的杞王薨,更年轻的豳王辅政。

    再过一年,豳王受禅称帝,改元明德,周国的权力格局,总算稳定起来。

    于仲文在任上平平安安,还喜得一子,如今奉命回京述职,带着家人去长安,途径黄州西阳,见时间充裕便小住几日,一家人在西阳走走看看,开开眼界。

    现在,看着年幼的儿子,想想已经遇害多年的儿女们,于仲文唏嘘不已。

    他没想到自己年逾五旬还能有儿子,没想到于家的香火还能传下去。

    于仲文不打算续弦,免得老夫少妻家里生事,也免得自己的儿子变庶子然后被人欺凌,于是这些年就只有侍妾数名陪伴身边,日子过得倒也自在。

    见着儿子挑面人挑得眼都花了还拿不定主意,于仲文顾不得良贱之别,挤到展示柜前。

    先问儿子喜欢哪些面人,随后向店伙计说道:“这些面人,都要了!”

    。。。。。。

    某首饰店,厢房内,“小于”专心致志看自己的面人们,于仲文陪着小妾看首饰,虽然置办首饰要花不少钱,但妇人总得有些首饰才像话,于仲文小有积蓄,所以打算也让儿子的母亲开开心。

    西阳商业兴盛,胭脂水粉店、首饰店有很多,于仲文事前先让随从打听清楚,大概知道哪几家首饰店的首饰价格实惠,今日便直奔店铺,来个“有的放矢”。

    这家店,不仅有金银首饰、玉首饰,还有宝石首饰出售,这些首饰上的红、蓝宝石,据说都是产自遥远的狮子国。

    当然,也有可能是冒充宝石的玻璃首饰。

    这不是于仲文胡思乱想,他在洪州总管府时,就经常听闻有不法奸商用玻璃首饰充作宝石首饰骗人的事情,不过今日他选的首饰店信誉很好,所以不存在这种问题。

    此时,店伙计正向两位客人介绍店里的宝石首饰,顺便把话题扯远一些,扯到中原宝石首饰的渊源。

    中原的宝石首饰,一直都不是很流行,不是大家不识货,是因为宝石产地少,加上宝石很硬,雕琢起来麻烦,所以自古中原多以金、银、玉首饰为主。

    直到魏晋之后佛教大兴,有一种名为“金刚石”的石头从天竺传入,这种石头能够雕琢宝石,而各类宝石首饰也随着胡商来到中原,宝石首饰才渐渐多起来。

    但宝石首饰的价格还是不菲,直到南洋贸易公司成立并大力发展海贸,和域外番商多有买卖,才从海外狮子国购入大量宝石。

    又向番邦工匠学习了宝石雕琢工艺,借助金刚石等工具对各类宝石进行“加工”,做成漂亮的首饰出售,加快了宝石首饰的流行,并明显降低了宝石首饰的价格。

    黄州西阳借着这股东风,成了新兴宝石首饰行业的发源地之一,大量宝石原石在西阳被珠宝匠们加工成各类首饰,然后大量销售。

    说到这里,伙计把话绕回来,开始展示店内的宝石首饰。

    看着一件件漂亮的宝石首饰,“小于”的母亲只觉眼花缭乱,“小于”的父亲“老于”也不知该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