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

第396部分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96部分

小说: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说起来,从初中开始,我就在琢磨,什么生意能赚钱?而又有什么生意,是以我家的条件可以做的。

    接下来,当我们做起来以后,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面临哪些竞争,问题该怎么处理,竞争该如何应对?

    等到把外债还清,积累了一些资金之后,我们要怎么进行升级,或者是用那些积蓄,可以做哪些回报更要好一点,更长久,更有前途的生意?

    之后,又再怎么升级?

    总之,这些问题,可以一直思考下去,我不但当时做了很多不成熟的思考和方案,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报道和相关书籍,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也做了不少笔记。

    可以说,我是十多岁就在琢磨这些事,所以,才会有现在这本书的面世。”冯一平没忘记今天来,主要是干什么的。

    “那也就是说,你是从小就立志经商?”

    “这个还真不是,”冯一平摇摇头,“九、十岁的时候,哪会想这么多?能专注与学习就不错,小学五、六年级,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爸妈很努力,很勤劳,但家里的日子,还是很难过。

    但当时没有想去做什么,好像除了帮家里多做点家务,多帮着感谢农活,也没什么好做。

    等到上初中前后,才明确下来,并且有了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在外公的支持下,孤注一掷的付诸了行动。”

    “就是写小说?”

    “对,小说写好,又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时连买信纸和邮票,以及寄快递的钱,都没把握从爸妈那里拿到,只好去找外公,”

    “就是你立志当作家在前,后来才想着经商?”

    “哪敢立志当作家,那真是不得已的尝试,”冯一平笑着说,“所以,从本质上说,我应该是没什么志向的那种人吧,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还过得去,我最多也许就是好好用功读书,争取考个大学,找份过得去的工作,然后娶个知冷知热的媳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在晚上的时候,一起看你主持的节目。”

    听了冯一平的这话,主持人这次由衷的笑了,微微一笑,真有几分倾城的颜色。

    不过,冯一平没怎么看进去,电视台的这些女主持人,好像不少都是一些人的禁脔,他可不想招惹。

    “也就是说,不理想的家庭经济条件,迫使你小小年纪,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不是迫使,是我主动的,没办法啊,既然沾不了别人的光,那我就只好做自己的太阳,不,争取做一家人的太阳,”

    这句话放在这里,由已经取得了不扫成就的冯一平说出来,真的挺大气,很励志,大家自发的鼓起掌来。

    “那么,你有没有埋怨过你爸妈?”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尖锐,一般来说,小孩子嘛,再懂事,也总有个限度。

    “怎么会?在我们村,当时大家的日子,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我家因为我妈妈的病,后来我又病,所以日子更难一些,但是,爸妈都非常勤劳,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我的疼爱,我怎么会埋怨他们?”冯一平不解的看着主持人。

    “就是村里你那些同龄人,有好看的新衣服穿,还有零花钱,可以买好吃好玩的,放假也不用总是帮家里干活,看到这些,你就真的一点意见都没有?”

 第四十二章 台上笑 台下哭(下)

    “意见真没有,那时的风气也不一样,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教育孩子,衣服破点旧点没关系,缝好,穿着干净就行。/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个风气一度走到了极端,我记得五年级下学期,就是亚运会后的那个春节,家里终于给买了件夹克衫,正月开学,我都不好意思穿在外面,而是在外面再套件旧衣服,而且,就我们班上,还有好些同学,当时都是这样做的。

    虽然平常过年的时候,看到有些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当时不是不羡慕,但也就羡慕一下而已,从来不会吵着跟家里要。

    甚至有几次,过年前,妈妈说,无论如何抽几块钱,帮我买件衣服,我都主动说不用,用来还债吧,”

    见台下的气氛又有点凝重,冯一平连忙补救,“你忘了?我可是乖孩子来的!”

    一句话,让不少人又露出笑来。

    “对,你是乖孩子,那你说说,你让父母最高兴事是什么?”

    “乖孩子,当然有很多,”冯一平继续自卖自夸,“呵呵,大家不要误解,我平时,其实都很谦虚,”

    “恩,不用解释,我们都相信,想到了你做的什么事,让父母最高兴吗?”

    “应该是我拿回家奖状的时候,”想了想,冯一平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往家里拿奖状,刚开始是优秀学生,后来就一直是三好生,头几次,家里还往墙上贴,后来就不贴了,连墙上的那些都不见了,我当时还以为爸妈对这些不在意。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在一个箱子底,发现了那一摞平平整整,用塑料纸小心包着的奖状,我才明白,他们是不想这些奖状,贴在墙上,烟熏火燎的,褪色了,或者是破了,”

    “呵呵,这些奖状,也是你乖孩子的佐证,”

    “其实,我现在想,这些奖状,对爸妈来说,不仅是意味着学校对我的认可,更好像是另外一种生活,对他们儿子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也就是更好生活的希望吧!”

    “我能理解,简单说,就是跳出农门,考上大学,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对吧,”女主持人说。

    “对,还是你说得明白,”冯一平夸了一句。

    台下,黄静萍情绪好了些,不过,金翎听了他这话,又撇了撇嘴,见了漂亮姑娘,总是忍不住口花花。

    “那在你印象中,父母做的让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最难忘的事啊,现在想起来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我想想啊,”冯一平真的低头想了想。

    “最难忘的事,我想应该是,爸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关于尊严的一些事,”冯一平说。

    “尊严,怎么说?”主持人不太明白。

    “在一般的认知里,自己的尊严,应该是不可触碰的,谁触犯了,你就会跟他拼命。

    但是,爸妈让我觉得,个人的尊严,有时候并不重要,当你为了一些事,把自己的尊严主动放下的时候,好像才更有尊严。

    比如,爸妈为了我们家,为了我的学费,为了给我治病,放下尊严,低着头弯着腰去找人帮忙的时候,我反而觉得,那一刻的他们,是最强大的。”

    说道这的时候,冯一平想起小学的时候,也是因为肺结核,爸妈先是四处借钱,然后轮流背着自己,在乡卫生院和镇医院之间往返的情景,眼圈也有些红。

    所以,他也就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番话,在整哭现场观众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现在,连现场的好多男同胞都红了眼睛。

    因为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主动放下自己尊严的父母,当然是不知凡几,为人儿女的想一想,翻一翻自己记忆,总能找到这样的事情。

    冯一平是注意到了的,怎么回事?自己说的这些话,应该不是催泪弹啊,怎么总是这样的效果?“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了,其实现在来说,以前的那些日子,不管是苦是甜,现在想起来,其实都很温馨幸福。

    相信如果给大家一个选择,只要你愿意抛下今天物质丰富的生活,就能重温一遍年少时的时光,在坐的所有人,包括我,肯定都会毫不犹豫同意,大家说是吧?”

    回答他的,是一片掌声。

    哟,这么多人同意!冯一平也跟着鼓掌,他还瞎琢磨,我的这些话,会不会让台下的一些家伙,现在就开始写重生小说呢?

    漂亮的女主持人看了一眼台下,有些无奈,今天的这个采访,好像不是由她控制。

    不过,她们这样的大台,这样的明星栏目,采访之前,当然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从她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冯一平说的这些事情,还都是真实的。

    绝不是他发挥作家的专长,编造出来,博取大家同情的故事。

    只是,他说的这些琐碎,但真实的事情,确实很打动人。

    “听了你的这些事,我和大家一样感动,也很佩服,不过,我想,换一种角度来说,年幼时的那些困难的日子,其实对你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它锻造了你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从而让你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

    同时,这也说明,只要我们努力,不管多困难的情况,都有希望改变,”

    女主持人不敢再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匆匆的做了总结,并转移到下一个大家应该很感兴趣的话题,“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你对成功,是怎么看的?另外,今天到场的,有不少和你一样的大学生,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向他们传授?”

    “我这点微末的成绩,怎么称得上成功,又哪好意思对大家谈经验?”冯一平说了一句。

    他这真不是谦虚,只有后来的那些首富们,才有资格到处宣讲这些。

    当然,他这谦虚的话,让在场的观众,对他的好感度,又上升了一些。

    “那就说说你的一些体会,”

    “那行,就我个人而言,比如我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以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能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再买一辆家用的车子,一年里,还有闲钱和时间,带着老婆孩子,在国内旅游一圈,隔个几年,还能去国外走一走,我觉得,这就算是成功。”

    “我怎么觉得你这说的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女主持人笑着说。

    “对,其实就是参照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来规划的,我想说,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我们的国家,到时肯定已经是发达国家。”

    “那关于创业,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估计在坐的不少人,都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创业,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的太高,最好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样的生意,当然,更不能怕吃苦。

    在这一点上,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就在路边摆个小摊子,哪怕是修鞋擦鞋呢?等赚了点钱,再租个店面卖鞋,生意再进一步,就建个工厂生产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发展。

    我们家也是这样,那年收了板栗之后,我爸妈先是把家里的年猪买了,变现了几百块钱,然后带着自家,和在村里其它人家赊来的几百斤品相好的板栗,到了省城,卖糖炒板栗,顺带卖早餐。

    当时想得很清楚,就是这个小生意做不成,或者不赚钱,家里也能承受得起。

    他们每天晚上要忙到12点以后,才能把准备工作都做好,把板栗挑好洗好,把面和好,把豆浆磨好,早上5点又要起床,蒸上一些包子,把煮好的豆浆装袋,再匆匆吃几口饭就出门。

    整个白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顶,都推着改装过的三轮车,在我们省城大学城那一块转悠,中午饭就是留下来的两个包子,等到晚上九点多,才赶到租住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