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

第141部分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41部分

小说: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园虽好,奈何不是吾乡啊!”冯一平故作深沉的说。

    “跟我拽什么文?你这一年,学习也没放下吧,我问你,要不要跳到三年级来,你真的还耐烦在学校多呆一年啊!”

    他这话说的冯一平有些心动,不过他心里也没谱,现在离高考只有不到半年的工夫,这么仓促,即使从现在开始拼命,能考上好学校,为爸妈争光吗?

    是的,他现在读书,考个好大学,主要就是为了爸妈。

    “最近模拟考试的卷子有吗?给我一套,我自己先摸摸底。”

    他跟着刘文君到三年级的教室,挑了一套卷子下来,抱在手里,走到学校隔壁一家保险公司的停车场,把那辆银灰色的g级suv开了出来。

    是的,他终于还是去了我们国家在北边最大的那个保税港,买来了这辆心仪的车,这可是他后来舍不得买也买不起的大玩具。

    是w463系列的g300,和二十多年后的外观高度一致,同时也是g级里面最豪华的一款,全时四驱,加上各种电子系统的辅助,驾驶很轻松,虽然还是非承载式车身,不过调教的很好,在烂路上行驶也感觉不到多大的颠簸,当然,这可能和它质量超好的真皮座椅也有一定关系。

    最赞的是他的座椅视野,坐上去真有一种指挥官的感觉,比如现在旁边的这辆奥迪里面的人,就只能昂着头才看得到他。

    咦,那个女孩子有些眼熟,哦,那不是郑佳怡嘛,这时前面的绿灯亮了,冯一平朝她点点头,她果然又高傲的把头转到另一边,就当没看到冯一平一样。

    冯一平现在当然更不会跟她计较,一脚油门,两吨多重的车轻盈的划出去,是的,它加速性能也很好,0~100公里也用不了六秒。

    开着那么难看的一个方盒子,有什么好神气的!但是郑佳怡还是问了前面的司机一句,“张叔,高中生可以开车吗?”

    “满了十八岁就可以,怎么,想开车吗?”

    “没有,我就是问问。”

    好吧,冯一平买的这辆车,唯一也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的外观,有些人会喜欢,可是那些女孩子,无一例外,都觉得很难看。

    冯一平回到家里,看了看刘文君给他的卷子,发现文科的数学真的很容易,打比方说,如果理科是要求对各种公式要精通,那文科就只要求对公式熟练掌握就好,这可是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他自学一年的水平,数学考个一百分以上没问题。

    难反倒难在他擅长的地方,高三的语文、政治、英语他都没学,虽然主要是靠背,可这背下来的内容确实不少,现在已经是二月初,即使能办下来跳级的手续,给他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四个月,确实够呛。

    还是要慎重考虑一下。

    周末的时候,冯一平赶回省城,上海的周新宇带着四个人昨天已经到了,临时的办公室主任高志毅已经帮着把他们安排好。

    中午,由小舅陪着,冯一平为他们接风洗尘。

    周新宇不到四十岁,有着上海人固有的精致,说话时,总喜欢带点口音出来,他带来的几个手下,也全是他原来的骨干。

    除高志毅两公婆外,这边还有他们拉来的,冯一平面试过的另外两个大学生,初步的意向是,把他们安排在采购部门。

    周新宇见到这么年轻的冯一平竟然是主事人,当然有些惊讶,不过很好的掩饰住了。

    “欢迎周总监带着各位大才相助,我以茶代酒,先敬各位一杯。”这样的场合,冯一平早就能挥洒有余。

    “哪里,还是要感谢冯总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周新宇客气的很。

    第一次见面,又是在酒桌上,当然说了什么正事,所以在饭后,借装修公司的办公室,冯一平把洪浩然也叫过来,和他们一起开了个会。

    “大家也知道,我们的有佳便利店是初创,各方面条件都很不到位,刚开始的这一段日子,肯定比较辛苦,希望几位能谅解。”

    “冯总,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刚开始的时候都这样,我们也都习惯了,谈不上什么辛苦,大概的情况,高经理也给我们介绍过,我就想问冯总您具体有什么要求。”

    冯一平递给他们一张表,“其它的周总监你安排,这是我过去几年做的一些市场调查,几处我比较中意的地方,我反复统计过那里的人流,以及周围店铺的分布,可以让人跟进一下,尽快签下来几个铺面,同时,在市里租一处仓库,先期员工的培训工作,也可以在那里进行。”

    冯振昌已经在县里的中专和技校各选了十个人,前期四五家店,人手很足。

    “我肯定不经常在公司,平常有事,可以先向高经理反应,总之,我就一个要求,依托智通公司开发的这套管理软件,多块好省的先开起几家店来,把所有的流程都理顺,力争在下半年,就能全面铺开。”

    高志毅问了一句,“那我们是住省里还是市里?还有交通工具的问题?”

    冯一平说,“住哪,你们商量着办,车,现在要么是买辆金杯海狮,要么买两辆面包车,以后还可以送货。”

    周星宇带过来的一个人咕哝了一句,“原来的公司,给周总配的是桑塔纳。”

    冯一平装作没听到,他们原来工作的超市,可是属于国企,而且配车也不是周新宇所有,他只有使用权,而他给周新宇的工资,一年就够买一辆普桑的。

    周新宇也装作没听到,“面包车挺好,很适用。”

    花高价钱请他们来是做事的,不是享福的,“具体的工作你们自己安排,我就不过问,我先走了,辛苦大家!”冯一平起身准备离开,“对了,高经理,明天把会议记录交给我。”

    他只需要知道他们讨论的结果就好,说是不过问,但具体怎么做,当然还要他批准。

    李嘉送他出来的时候,说了一句,“你还真是个奸商,他们昨天刚到,今天就开始工作吗,不让他们休息一下?”

    “难道还要倒时差吗大姐,再说,这些前期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驾轻就熟的事,不用怎么费脑子,轻松的很。”

    “你就是奸商!”李嘉又送了他一句。

    跟女人你就不要想着讲道理。

 第七章 顽强的同龄人

    晚上回家后,他用几十万买了个难看的大铁盒子的事,又一次遭到了姐姐的嘲讽。全本小说网,HTTPS://。.COm;他当然不敢把原价说出来,那样他回被爸妈给唠叨死,所以他先打个对折,再对折,最后说出来的价格,也只比零头高一些而已。

    梅秋萍把最后一盘菜端上桌,笑着说,“是不大好看,不过看起来挺结实的。”一般问题上,她都会无条件的支持儿子。

    吃饭的时候,冯一平提了一下,他想跳级,冯振昌现在说话,不像在老家的时候总要拐上几个弯,而是直指核心,“跳级后成绩能保证文科第一吗?”

    “这个不好保证,不过大学一定考的上。”

    “那还是好好读吧,我们又不急着等你出来赚钱,考个好大学才是最紧要的。”这样的问题,梅秋萍也很坚持。

    冯一平多番努力,结果还是这一句,跳级后能不能保证第一名?

    他这才发现,小学初中的那些老师们,灌输的考上好大学才是人生赢家的观念,接受的最彻底的,居然是他爸妈。

    冯一平很郁闷,他觉得现在比遇到兵的那个秀才还郁闷。

    在老家,大人们常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俗话,形容一个有文化,讲道理的人,碰上一个动手多于动口的人,然后任你千般引经据典、舌灿莲花,他却巍然不动,一概油盐不进。

    想想看,一个本来占理的人,就因为碰上特定的对象,本来想好了,连珠串儿似的要说的、满肚子的道理,被对方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生生给憋回去,那郁闷,真能憋出一口老血来!

    但是,最郁闷的并不是类似俗话说的这种情况。

    排除可能的偶发事件,一个男人一生中,至少有三种对象,是比“秀才遇到兵”,更郁闷,更憋屈的。

    这三种对象,对道理而言,就是核弹,任你有“***”还是“****”(不是粗话,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他们这个简称居然和我们粗话的缩写高度一致,也蛮有意思的),统统不管用,碰上他们,你就别奢望能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讲明白。

    冯一平后来觉得,他们分别是:你年老的父母;你怀孕的老婆;你年幼的儿女。

    看来现在还要再加上一个,你那并不年老,但是********认为这样做是为你好的父母。

    面对这种情况,冯一平也是无计可施,那还能怎么办?只有在高中好好读,将来如爸妈所希望的那样,考上国内一留的大学,让他们的人生履历更完美一些吧。

    对冯一平而言,这也没什么损失,也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他因为想在金融危机中获利而休学的不合理要求,后来不是也得到了爸妈无原则的支持吗?

    父母能这样理解儿女,做儿女的反过去体谅他们的坚持也理所应当,就当作是对父母的孝顺也好。

    况且,就是呆在学校,该做的事也不耽误。

    人多就是好办事,回学校前,冯一平就拿到了周新宇他们拟出来的工作计划,一部分人先留在省城,按他们从原单位拿来的电话,和供应商接洽进货事宜,其余的人,都去市里,从选址开始,筹备前期的工作。

    冯一平在计划上签了字,又批准了买车的预算,“怎么样,和大家相处的还好吗?”他问了一句,这也是有所指的,周新宇和带来的那几个人,理所当然的抱成了团。

    “挺好的,大家都是年轻人,也都是为了把事做好,目前都很融洽。”

    “辛苦啦!”他笑着对高志毅说了一句,他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他这个办公室主任的功劳。

    “不辛苦,将来多加点工资就好。”高志毅也笑着跟他开玩笑。

    虽然现在从事的工作,和他的专业也不搭边,不过高志毅又找回了久违的激情,作为创始的一员,一起去开创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也是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一件事。

    说实话,冯一平不习惯那种老派高压式的管理风格,挺喜欢现在这样的工作氛围,就像后来的那些知名it公司一样,他也很想在公司里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来。

    为此,他做了一个决定,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定了下来,在公司内部,大家一律不称呼职务,只有对周新宇这样年龄稍大的,为了礼貌,在姓后加一个老师。

    企业的初创期,效率总是最高的,到了周四的时候,他们已经先租下来一个大仓库,跟着,冯振昌定好的那二十个人,也被两个学校的老师送了过来,当天,职前培训就紧锣密鼓的展开。

    周六的下午,冯一平开车来到了现在被当作培训基地的仓库,这里是原市玻璃制品厂效益好的时候,建的新仓库,不过这几年厂子不景气,仓库也用不上,不过硬件还是相当不错。

    十男十女,二十个和冯一平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认真的坐在桌后,看着中间的一台大电视。

    电视里放着的,是日本一部关于新干线列车员的电视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