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1657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657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款飞机投产的时间恐怕会遥遥无期。毕竟飞机图纸有了,发动机虽说也有一定数量现货,但这并不代表着飞机马上就可以投产。
  一架飞机从设计到制造,不仅需要的是设计能力,更需要的生产能力。抗联的制造工艺水平太低,如果全部用金属铝制造,即便美国人能够满足航空用铝合金的需要,恐怕以四三年的抗联技术能力也生产不出来。
  抗联真正形成全金属飞机生产能力,还是去苏联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进修的第三、第四批工人返回之后。以及美国人向抗联转让B二十四轰炸机制造技术之后,抗联才形成了自己的全金属飞机制造能力。
  但美国人在航空用铝的援助上,却始终控制着数量。即让你可以制造出B二四轰炸机来,但是又严格限制你的生产数量。航空用铝合金制品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以及工艺标准,更是对抗联实施严格的封锁。让你即便有技术,也因为缺乏原材料而生产不出来飞机。
  对于抗联提出订购一万两千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毫不犹豫的给予拒绝。而在发现抗联对技术能力吸收之快,短时间之内便掌握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并依托从南满抢运出来的工人和设备,正在抓紧时间建设自己的铝合金工厂之后。
  其航空工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体系建设,已经陆续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雏形。尽管这个雏形还相当的稚嫩,大部分的工厂还没有投产。但感觉到很可能会引起自己中国政策麻烦的美国人,立即收紧了口子,不在向抗联转让任何的航空和动力技术。
  不仅是航空工业涉及的技术,包括有色金属冶炼、特种钢材冶炼,甚至是石油开采技术的转让,也逐步开始收缩规模。除了石油勘探和钻探设备,以及煤矿开采设备之外,其余的工业设备的提供之上,也始终严格的控制规模。
  而在日本人正式宣布投降,抗联在日本与登陆日本美军发生对峙,以及日本海军残存舰艇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立即要求所有在东北工作的两千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立即离开东北返回国内。其命令和态度之强硬,几乎为美国历史所罕见。
  美国政府警告那些来东北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果一个月之内不离开中国境内将受到开除国籍严厉处罚。而那些前来东北工作的中国在美留学生,如果拒绝返回美国或是返回重庆,将终生不得在踏入美国领土一步。
  同时要求抗联以及东北人民政府驻美国秘密代表,立即离开美国领土。限制中国在美国的留学人员返回国内,无论是去国统区还是敌后根据地,一律不再放行。严厉禁止美国所有企业,向东北以及华北出口任何的工业设备。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人再想收紧了曾经敞开的口子,已经是来不及了。当初一直认为即便中国人有了这两种飞机的全套图纸,但是以中国人的技术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够真正掌握制造技术的,小看了中国人的美国人。
  根本就不知道一手策划了这些的杨震,心中的决心究竟有多大。在仿制灰背隼发动机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人甚至都想放弃的时候,杨震亲自找那些初出茅庐的技术人员谈话,鼓励他们将所有的计划进行下去。
  当飞机生产技术上出现问题,又是杨震通过交换的手段派出一大批的工人,去苏联采取免费劳务输出的办法,学习到飞机制造工艺。又不惜代价的选派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航空工程。甚至花费了不菲的代价,从苏联人那里搞来了大批的德国技术工人出身的战俘。
  尽管在美国人转让这两种飞机制造技术的时候,留苏的学生才刚刚开始陆续回国。但底子已经打下来的中国人,不在是只能停留在对飞机零部件组装的阶段,已经开始陆续掌握飞机制造的工艺以及技术。
  同时又通过仿制飓风四型战斗机使用的灰背隼二七发动机,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发动机制造工艺。也正是有了这些底子,抗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吸收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初步具备了大型飞机的生产能力。
  即便美国人拒绝了抗联订购一部万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而之前进口的十二部上千到五千吨级别的锻模液压机,也逐步解决了大型飞机制造所需锻造构件的问题。等到美国人想起收紧口子,却是已经来不及了。身子骨虽说还远不能说是硬朗,但是不久之后腾飞的翅膀却是已经长了出来。
  至于那些为中国人自己生产飞机,做出了相应贡献的木匠,杨震也没有忘记他们。虽说无法给予他们太高的薪金,但是却给予了很大的荣誉。在这些人全部退出飞机制造一线之后,由东北人民政府给这些人,全部发放了一等红旗建设奖章和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
  这两种勋章和奖章,是东北局专门设计用来授予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建设之中,有突出贡献的工人而设立的。一等红旗奖章是奖章之中最高的,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虽说是勋章之中最低的一档,但是授予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这些奖章和勋章,是在抗联与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商议之后,给予这些作为中国航空发展奠基石人群之中,一个特殊人群特有的待遇。以表彰他们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
  而在眼下对于杨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夯实这最基本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个基础必须要现在就打好。所以在此战结束之后,抗联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采取守势以恢复元气的情况之下。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至四三年上半年,杨震除了将精力放在部队扩编,人员的调整和补充、装备制造与更新之外。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航空工业、军工产业整顿,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美国人虽说给的装备不多,但是在这一阶段的军工原料和设备提供上,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抗联的要求。除了重轰炸机之外,抗联将很大一部分的援助份额改为了机器设备。这一点,也正是被重庆接连抗议搞的焦头烂额的美国人所乐见的。
  美国人真正收起口子,那是四五年初发现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B二四轰炸机制造技术后的事情了。至于四三年和四四年两年,美国人在工业设备以及转让一些技术方面,口子还远没有那么的紧。
  尽可能的完善抗联自身的军工制造能力,加强其在战争期间自身造血功能,这无疑会极大的减轻美国在外交方面的压力。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四四年的下半年,美国方面在工业设备,以及技术转让方面虽说慢了一些,也没有完全的按照协议来,但总体看来应该说还是比较大方的。
  作战装备主要集中在坦克、各种战术飞机上,真正用于步兵的火炮一类的装备,反倒是可有可无。而杨震对于美国人的这个做法,自然是乐观其成的。从苏联人那里搞来的三手装备,虽说是三手的,但是对付日本人还是足够了。
  同样要占据份额,那么还不如将主要的项目放在工业设备上。只要苏联人能提供足够的德国战利品,他不在乎美国人在装备上的违约。他知道与美国人翻脸是早晚的事情,趁着这个机会多搞些机器设备,相对东北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尽管对杨震那个丰收者行动带来的后果,相当不满意。但是对于那些熟练工人,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还是欢迎的。在剔除了部分不可靠的工人之后,剩余的大批工人在东北工业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像杨震当初判断的那样,这批熟练工人虽说其中的技术工人不多,但是却缓解了工厂建设合格工人数量不足,培养的速度也赶不上工厂建设的缺口。这批工人抵达之后,原来一直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汽车、坦克制造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坦克和飞机制造工业,那些从奉天南满飞机株式会社,以及九一八坦克大修厂抢运出来的工人,解决了大问题。中国人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坦克,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都是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的。


第1825章 天方夜谭?
  只不过这些工人即便加上抗联自己培养的工人数量,对于满足一场战争巨大需要来说还相当的不足。毕竟在日本人的工厂里面,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以日本人为主。中国人不是没有,但是无论是日本人在奉天设置的飞机厂,还是坦克大修厂,所谓的满籍技术工人并不多。
  大部分所谓的满籍工人,干的都是一些体力活。真正的技术工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便在接收南满的工人之后,两个工厂虽说总算是完成了投产。但因为工人数量还是显得不足,而产能也很有限。真正形成量产,还是前两批去苏联劳务输出的工人返回之后。
  而相对于飞机等军事技术装备生产,进展相对缓慢一些等整体态势。其他的工业建设,在这批南满工人抵达之后,进度明显加快了很多。没办法再不想办法解决那十几万人的安置,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快要让东北人民政府紧巴巴的财政破产了。
  关键是长期让这么多人无所事事下去,不仅给东北财政带来异常沉重的压力,也不利于这些工人以及家属的安稳。除了在矿工和力工之中,动员了两万多十八到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补充进部队之外。剩下的十几万人如何安置,成了东北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
  原来工人数量不够,只能自己想办法高薪聘请美国人培养。但现在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却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加快安置节奏,稳定工人情绪,同时抓紧时间让一批已经处在建设尾端的工厂投产,减少部分投入以减轻财政压力,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东北重工业部,利用从奉天和抚顺拆卸来的特钢设备以及工人,与原来位于富拉尔基的那个日本人建设的特种钢材厂合并。同时因为被日本人拆卸的过狠,自从被接收以来一直无法恢复生产的通化钢厂。所有经过维修之后还能使用的设备,也全部并入到了这个特殊钢厂之中。
  在抢修日本人撤退之前破坏的通化钢厂设备的时候,李明瑞从南满抢回来的零部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批零部件,根本就无力维修这些设备。好在当初接手齐齐哈尔钢厂的时候,便一直在做着扩大的准备。虽说没有设备,但是动力以及管线都始终在扩大。
  当初这么做是为了让那些为钢厂培训的工人,从基础开始进行实习,让他们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以及先修好部分基础设施,为今后扩大做好准备。结果还真的按照当初杨震说的来,这些大部分已经修建好的基础设施,这个时候正好用上了地方。
  利用齐齐哈尔特钢厂始终在扩容,已经完成的基建设施。从南满工业基地拆卸下来的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就安装完毕投入生产。利用已经试生产的第一炼钢厂出产的原料钢,冶炼军工急需的枪炮用钢。
  这一点也让当初为苏联专家和美国专家冲突,以及南满迁移过来大批工人急需安置而头疼的那位主席,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虽说解决的工人数量,只占据总数很少一部分,但是总是一个好的开头不是吗?
  而且齐齐哈尔特钢厂扩建成功,也算为解决参与根据地内建设的美苏专家之间的纠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有了这个例子,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