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122部分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22部分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千米以上,有两座海拔在一千七百多米的高峰。而且山间还有小块的平地。我看完全可以开展实战训练。而且这里在敦化与宁安的交界处,将实战训练场选择在这里,还可以接应李明瑞他们。”
  对于杨震的想法,郭炳勋沉思了一下道:“司令员,你将部队拉到那里去进行训练,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与进山清剿的日伪军遭遇该如何处置?而且主力拉走了,一旦秘营这里遇到情况该如何处置?”
  “要知道,我们的所有物资都储备在这里。一旦秘营有失,那么我们将失去唯一的依托。还有总指挥也在这里,总指挥若是有失,整个二路军该如何看我们?望山跑死马,在地图上二十公里,在山中一走,这路程至少要加上一半。更何况在这积雪没腰深的山区腹地?一旦秘营出现情况,主力即便是赶过来增援都来不及。”
  “司令员,我们可以将物资分散。整个老黑顶子地区面积这么大,可以隐蔽物资的地方很多。我这些天与随总指挥同来的二路军的干部聊了很多,学习了不少他们的经验。我看我们可以按照二路军游击经验,将部分物资分散开,多建几处秘营。以司令员的能力,我想可以将这些物资隐蔽的很好。”
  “我们做好战斗准备不假,但不能过于谨慎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应该做的一是多建立隐蔽点以及秘营,将所有物资,除了留下必要的之外,可以分散隐蔽一部分。同时也可以作为伤病员安置所处。”
  “二就是尽快的让部队形成战斗力。我们在这里已经隐蔽两个月。经过这两个月的苦训,部队的战术素养以及各种战术的运用,除了武器操作之外,已经与之前大有进步。我们未尝没有与日军一战的能力。”
  “实战训练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我们部队参加过战斗的老兵已经有了实战经验,他们需要加强的不过是各种火力协同训练,保证不再出现几挺重机枪压制不住鬼子的两挺轻机枪的局面。”
  “相对于已经打过几仗,更缺乏的各种协同训练的老兵来说,这些训练主要是针对新兵的。采取一些必要的训练,使得没有经历过训练的新兵不会在日伪军炮火之下出现慌乱,提前感受一下战场气氛而已。而这种训练是不需要太长时间的,我想有五六天足够了。”
  “积雪虽然会暴露我们部分的行踪,但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应该可以隐藏好我们的踪迹。我们可以将秘营视作我们的依靠,但不能吊死在一处秘营。俗话说的好,狡兔还有三窟,更何况我们?”
  “司令员,我看这个训练还是就在秘营附近为好。一是可以让战士在训练疲劳之余,可以很快得到休息。零下四十多度的酷寒,人不可能长期生活在野外。二也是方便补给。这部队一千多人,全拉到那里,给养如何解决?你总不能将所有给养都背着吧?”
  说到这里,郭炳勋抬起头看了看杨震道:“司令员,我们训练部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呆在这里,为我们做贴身卫队的。是要打击鬼子的,我们早晚都要打出去。既然部队已经即将成型,那么早打晚打都是要打。”
  “实际司令员应该比我清楚,三个月的训练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更多的只是让他们养成最基本的军人素质,打下一些战术基础,至于其他的必要训练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形势不可能给我们这么多时间的情况之下,对部队进行基础训练后以打代练,实际上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司令员,按照目前情况来看,我看最多再有半月时间我们便应该可以出击了。与其被动等鬼子找上门来,不如我们趁着大雪出动出击。”
  “司令员,你那天和我说完让我准备应变计划后,我这几天一直在琢磨,我们为什么要坐等鬼子对敦化北部拉网清剿完毕之后,找上门来打我们?”
  “既然部队基础战术训练已经完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出击,趁着鬼子分兵清剿之际,弄他一把?保护秘营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就是打掉鬼子可能对我们围攻的兵力。单纯的转移他们的视线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咱们虽不能做到御敌于家门之外,但总不能让他们顺顺当当的摸到我们家门口吧?”
  “鬼子对敦化北部拉网清剿,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打他一个时间差。在对部队进行简单的实战训练之后,将这里的物资分散隐蔽后,快速隐蔽南下。争取在敦化北部打上几仗,吸引部分鬼子封锁兵力,然后东进。或是跳出外线作战,或是寻机再次进入隐蔽。”
  对于郭炳勋主动出击的建议,杨震沉思了良久道:“老郭,是我有些过于钻牛角尖了。你说的对,要想保住秘营,单纯转移视线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抽冷子给他们一家伙了。”
  “这样,你最近身体不好,就不要带队训练了。你拿出一个作战计划,我们研究一下。等雪停了,我们抓紧时间进行五天到一周的实战训练之后,等明瑞他们回来,便寻机南下,找鬼子的晦气去。不过,这一战打完之后,我们的去向你要好好的琢磨一下。”


第107章 备战(二)
  杨震的实弹与实战训练,让带着二路军总部以及五军三师余部在老黑顶子秘营休整生息的二路军总指挥以及二路军余部不禁咂舌。苦惯了,尤其是在鬼子开展归屯并户后,处境日益艰难,几乎每一发子弹都要用生命去换的二路军将士对杨震这种他们眼中简直是对弹药挥霍的训练感到震惊之余,一个败家子的形象也留在了二路军将士心中。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用来炸日伪军工事的炸药会杨震用来设置爆炸点,让战士体会炮击的感觉。为了让新兵在面对敌人火力时候不害怕,轻重机枪在距离匍匐前进的战士头顶上成扇装扫射,根本就不顾及对于异常珍贵的弹药节省,甚至不顾是否会出现误伤。他们很清楚的看到,子弹扫过匍匐前进的战士之时,弹道甚至距离战士的头顶不足十五公分。也就是一旦哪一个战士贸然起身,等待他的只能是马蜂窝的命运。
  而战士打靶时候,每个人居然配发了一百发子弹。一千多人,每人五十发子弹,累计下来足够二路军一个主力师打一场在他们眼中的中等规模战斗了。而轻重机枪手更是每人二百发子弹的限额。这还不算之前实战训练出打出去的那些子弹。
  前前后后十余万发子弹,即便是在二路军全盛的时候,任何一个师在作战的时候也没有使用过这么多的弹药。要知道那个军若是能在一场战斗后缴获到两三万发子弹,在各级指挥员眼中已经是了不得不胜利了。
  更让他们感觉到浪费的是,这位二路军最新出炉的独立团团长居然在训练迫击炮兵的时候还搞实弹训练,而且还不是一发。看着打出去的迫击炮弹和各种弹药,带着二路军干部战士观摩他们训练的总指挥心疼不已的对杨震道:“杨团长,你这种训练是不是太夸张和浪费了?”
  “你的部队这几天打出去的子弹,可够二路军两个主力师甚至一个军打一场上规模的战斗了。按照二路军历次战斗消耗,你的这些弹药足够消灭好几百日伪军了。还有这些迫击炮弹,我帮你计算了一下,你这些天打出去的迫击炮弹平均每门炮至少在二十发左右。这十几门迫击炮单单这几天打出去的炮弹就有二三百发。”
  “你知道吗,抗联三路军中若是那个部队有一门迫击炮,那都是主力中的主力。但就二路军来说,三个建制军,那么多师团级部队,加在一起都凑不出二十发迫击炮弹来。在攻打集团部落的时候,我们若是有你这么多的火炮与炮弹,我们又何必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杨团长,我知道你们在苇河县城劫了鬼子一列军火列车,缴获了不少的弹药物资,手头宽裕的很。可无论你再怎么财大气粗,但也不能这么浪费。我们今后不知道要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你若是将炮弹打光了,再没有补充,怎么去作战?”
  虽说杨震现在已经加入二路军,并得到了总指挥授予的正式番号“二路军独立第一团”。但也许因为接触时间并不算长,也许是杨震所部是收编并非自己的老部下,在总指挥眼中更多的与八军、九军类似,算是友军,而非基础部队。总指挥虽说有些气愤,但语气上还是很客套的。
  对于总指挥的话,杨震笑道:“总指挥,您是云南讲武堂毕业的高材生,又曾任过国军少将副师长,在东北更是打了这么多年的游击。论理论基础,您只在我之上。我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才是最适合的部队?您是最清楚的。”
  “对于那些浴血冲杀的战士来说,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不单单是光凭勇气就可以的。我们与日军来说,差距不单单是在装备上。各种基本战术以及士兵的单兵素质都远远无法与日军相比。”
  “一场战斗的胜利,需要的不仅仅是指挥员的智慧和战士们的勇敢,更多的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我们现在多训练一段时间,在训练场上多浪费一些弹药,就可以减少战士们在战场上所付出的代价。”
  “日军一个士兵一年的打靶弹药至少在二百发,而我们平均一个战士一年作战的消耗也许都不到二百发。训练场上的差距在战场上只能依靠战士们的鲜血去补偿。总指挥,我们战士的生命不是草,割掉了还能长出来,没有了就永远消失了。”
  “您是国内最优秀的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对于一支军队最需要什么,您比我们这些小字辈要清楚的多。一直部队除了合格的军官,更需要合格的班长与老兵。而让战士们在训练场上经历的多一些,他们在战场之上生存的机会也就越大。”
  “我们无后方,无稳定的兵员,无任何的补充。别说拼其他的,就单单是拼兵员我们都拼不起。一切都与日军无法相比,那么我们就需要一支百练成钢的军队。”
  “让战士们提前感受一下战场氛围,学会怎么在敌人的火力网下做战术动作,怎么在敌火力网下生存下来,总好过将只经过简单的实弹训练便将他们赶上战场。对于这些弹药的浪费,只要能让战士们少付出一些代价,我就认为就是值得的。”
  “至于那些迫击炮弹,总指挥,您总不会希望在上战场的时候这些迫击炮弹会落到我们自己头上吧?不好好训练这些迫击炮手,将来在战场之上,倒霉的那就只能是我们自己。这些炮兵都是后学的,你不让他们好好的训练,到战场上打出去的炮弹不知道飞到那里去,那要他们还有什么用?”
  “我对炮兵的要求不仅仅是他们能将炮弹打出去这么简单。单炮的精确射击,炮群的火力覆盖,对敌方的火力压制,这些都是他们必须掌握的。”
  “我们没有实力与日军拼火力强度,但我们要形成自己的火力特点。战场上若是能有一支火力精确,运动迅速,指哪打哪的炮兵部队,我们将会少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的。”
  “我可听说当年护国战争中的滇军虽然装备不如北洋军,但无论云南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军官素质,还是这些军官带出来的士兵的素质可都不逊色与那些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我一直认为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军官,在素质上甚至超过黄埔前几期的那些速成班培养出来的军官。”
  听罢杨震的解释,总指挥摇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