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风流儿女风流事 >

第30部分

风流儿女风流事-第30部分

小说: 风流儿女风流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跨长江了!”
他们说的都是粮食产量指标,上级定的标准。粮食亩产达到六百斤就是“上纲要”。不过,现在的亩产量很低,全村八个生产队,只有一个生产队有过“上纲要”的记录,那还是掺着水分的,为了树个典型。“过黄河”是亩产八百斤,可望不可及。至于亩产千斤的“跨长江”,只听说全国有一个地方实现了,就是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农业学大寨”,大寨是面旗帜,亩产量当然最高。现在看来,那个大坑的产量应该是全国第一。
粮食全都进了私人口袋,伙伴们喜不自胜,真是有福不用忙,没福跑断肠,那个监守自盗者算是白忙活了。
美梦成真,文俊很得意:“我说战友们,有神灵庇佑,咱们将来必能干出一番事业。”
关东笑了:“狗屁事业?纯属巧取豪夺也!”
“喂!你这是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比较流氓啊!”文俊说话的声调有点变了。
二愣子仍在质疑:“我总觉得你小子是在忽悠我们。是不是你早就发现了那个秘密,然后编个故事蒙大伙?”
文俊回答:“说起来连我都怀疑自己,不过我的确在梦里见到了神仙姐姐,真是她们指点的。哈哈!种种迹象表明,我好像非凡人啊!”
二愣子说:“又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你就继续忽悠吧!什么非凡人?我看是非人也!”
文俊踢他一脚:“好哇!你小子竟敢骂我?”
“嘿嘿嘿。。。。。。”二愣子咧嘴笑了,“关东,你到底相不相信文俊的鬼话?”
关东回答:“无聊之极,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有啥用?我倒是希望他多整几次这样的鬼话,咱们好来点儿实实在在的,对否?”
“对对对!”二愣子回过味来,“团长大人,你继续做美梦,我支持你。”
这次,几位家长谁也没埋怨什么,因为粮食太重要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何况孩子们不是偷来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受之无愧。特别是孙万发的母亲王珍,喜从天降,拿着籽粒饱满的金黄棒子爱不释手,放在眼前仔细查看,口中一直念叨:“这。。。。。。这是真的吗?”
第二天下午,王珍用刚刚磨成的玉米面做顿菜包子,趁着热乎劲给文俊送来几个,报答一下。文俊尝了几口,味道不错,今年真怪,只要是干饽饽,吃着特别香。




第57章 去省城卖苞米面

晚上,文家内屋弥漫喜悦气氛。郭金兰把院子大门锁好,插紧外屋门,又把窗户帘拉的严严实实,然后同家人坐在炕上搓苞米。全家干劲十足,用了七八个小时结束这场夜战,虽然过了两点钟,但全无睡意,沉浸快乐之中。望着一大堆黄灿灿的玉米粒,大家“嘁嘁喳喳”猜测有多少斤,两位家长咬定不超过二百斤。
“我敢跟你们打赌,肯定有二百五十斤。”文俊说。
郭金兰说:“没有那些,我们是大人,经常接触粮食堆儿,不会看走眼的。”
文俊来了好胜心,开始较真:“妈,如果超过二百斤,剩下的用来换面条,怎么样?”
“我同意!”
“对,就。。。。。。就这样!”
文中和文华立即响应。
郭金兰笑了:“你们这些孩子,总惦记着吃,咋就不想想,万一有挨饿的那天咋办?”
文殿民开始表态:“我看就按大俊子说的办吧!好歹他是功臣,应该有点儿说话的权利嘛!”
文俊“嗖”地翻身下地,转眼从西屋提来二十斤的秤盘子,然后一盘子一盘子称量,在众多期盼的目光下,结果出来了:二百四十一斤。
“好——”文中欢呼起来。
“妈,你。。。。。。你这次说话可。。。。。。要算数。。。。。。”文华说。
郭金兰手捧玉米粒,微微一笑:“我是大人,说话当然算数了;不过嘛。。。。。。你们瞧瞧,这苞米粒子贼湿的,应该扣除一点儿水分。嗯,那就扣掉二十斤,剩下二十一斤去换面条。”
“我的妈呀!跟你没个说理去。”文俊很无奈。
文华开始嘟囔:“妈,你。。。。。。真是的,扣那老些水分干。。。。。。干啥?”
幸好还有二十一斤,至少能换二十斤面条,全家人可以吃三四顿,已经够奢侈的。正在高兴,文俊忽然想起一个难题:换面条每斤还需要一毛钱加工费,这样算来至少需要两块一毛钱。
郭金兰立刻收起笑容:“可不咋的呢!这事儿给忽略了。孩子他爸,你说咋办?”
文殿民回答:“过几天就是小年儿,生产队要分红,那就等等吧!”
郭金兰说:“你真是傻子一个,今年生产队的公粮任务恐怕都完成不了,哪儿来的红利?等着领饥荒还差不多。”
文殿民眉头一紧,再没言语,开始“吧嗒吧嗒”吸旱烟。。。。。。
沉默片刻,郭金兰脑子一闪:“咱们不是有这些苞米吗?把它磨成苞米面儿去城里卖呀!这步棋不就走活了?再说要过年了,也应该换点儿零花钱。丫头都这么大了,辛苦一年,应该给她买条新头巾。”
文英听罢,喜上眉梢:如果那件鲜艳的头巾围着,自己是不是更漂亮?
次日,文殿民去大队加工房,磨了一百斤苞米面。后半夜,文俊跟母亲穿得厚厚的,搭上生产队送公粮的大马车,披星戴月出发了。
这回还有个人跟着一起去的,是二愣子的母亲马华。二愣子也想去,马华说啥不让,叫他继续拣柴火。马华总也不出门,想到大城市见识见识,如果带着二愣子还得花销路费,划不来。其实,几个男孩儿都渴望去省城溜达溜达,想必冬天的哈尔滨肯定跟夏天不一样。不过,关家马上要杀一口肥猪,可以卖些现钱,这个年还能过得去,不需要卖苞米面,关东也就没有去省城的理由。孙家相对困难,王珍自然舍不得卖粮食,够吃一年就不错了,孙猴子自然没戏了。
马华这次扛了六十斤苞米面,郭金兰扛了六十斤,文俊扛了四十斤。十冬腊月的天,后半夜零下三十多度,北风那个吹,真冷。郭金兰怕儿子冻坏了,白天特意跟邻居借来一件仿造的军用棉大衣。就这样,文俊坐在车上,裹在大衣里数着分秒对抗寒夜。
大车轱辘不停地转动,马铃铛不间断地传出“哗啦哗啦”响声,像音乐伴奏,给寂静的黑夜增添几分活跃。文俊忽然想起大喇叭经常播放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欢快愉悦的曲子确实令人振奋,只是此时此刻车老板子心中的苦楚谁人能知?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跳下车,紧握鞭子跟着几匹马并排跑一会儿。狗皮帽子头上戴,脸上胡须挂白霜,破旧棉袄身上穿,牛皮欤B脚下蹬,随着急促的杂乱脚步,仿佛车老板子和四匹高头大马一同拉着大车前进。。。。。。
只要听过《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就会知道,开头是快节奏,中间夹着一段缓慢的曲调,大概是马车遇到上坡显得比较吃力,老板子和马儿倾诉着路途的艰辛。一会儿,曲子又立即欢快起来,一定是大车正在下坡,人畜可以缓口气了,但是,这种快乐究竟会持续多久?文俊不得不佩服曲作者,如果没有亲身融入乡下生活,怎能创作如此绘声绘色的绝妙曲子?“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此言不虚。
大马车足足走了四个小时才到县城,文俊终于体会到“漫漫长夜”的含意,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果然如此。
按照夏天卖苞米时走过的路线,文俊前头带路,两位大人跟着。行程还算顺利,在省城下了火车,他们没有去道外北十六道街,而是走出站前广场直奔附近民房。。。。。。




第58章 热情的省城人

哈尔滨的棚户区不少,三人挨家挨户敲门,推销苞米面,结果很不理想,有的人家干脆说“不买”,然后“咣当”把门关上;有的人家以为他们是要饭的,刚一露面就合上大门。
也难怪,如果在乡下,三人这身打扮没什么特别的,到了城里就寒酸了。文俊夏天来过,对城里人的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理解他们的行为。不过,吃了多次闭门羹,两位大人不免泄气,把袋子放在路边,面带失望。
“这可咋办呢?大老远扛来的,还要扛回去?那可白搭路费了。”马华性急,原地打转,有点后悔来省城。
“孩子他婶儿,别着急,这才走几家?可能是咱们没做过买卖,有些道道儿不明白。”郭金兰安慰一番,转脸问儿子,“你不是来过哈尔滨吗?动脑子想想,有啥办法能把苞米面卖出去?”
文俊转转眼珠子:“据我分析,城里人也不都一样,年轻人爱干净,看见咱们自然要躲避;年纪大的就不同了,虽然也爱干净,但都是苦出身,比较体谅人。要不这样,咱们站在这儿注意观察,发现老年人过来就问问买不买苞米面,免得像没头的苍蝇——瞎碰。”
“你这个熊孩子,咋不他娘的早说呢?”马华操着山东口音笑骂一句,然后瞪大眼睛四处搜索,接着向南一指,“来了,来了!”
文俊扭脸一看,果然,南面五十米左右走来一位个子不高的裹脚老太太,沿着人行道不慌不忙迈着碎步。相距十米远,马华迎上去打招呼:“大婶儿,买点儿苞米面吧!我们大老远来的,可不容易呢!”
由于她的嗓音较大,人也陌生,把那位老太太吓一跳。老太太愣愣神儿,看看三人,然后操着纯正的山东口音:“你们是打山东过来的?这。。。。。。这多远啊!”
马华也是一愣,然后笑了:“哈哈!大婶儿,没想到咱们还是老乡呢!我们不是从山东来的,是从一百多里地的乡下来的。我们两口子从山东搬来十多年了,老家的口音改不了啊!”
“是这样啊!”听到乡音,老太太立刻亲近起来,“哎呀呀!你看天儿多冷,快!快进屋喝点儿热水,暖和暖和!”
三人正好在老太太家的胡同口,算是站对地方了,于是顺脚跟她进去,走了二十多米,在一扇黑铁门前站住,这就是她的家。
老太太推开大门,三人鱼贯尾随,穿过小院进正房,到了外屋厨房,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敢情炉火正旺。老太太让他们进里屋休息,三人没好意思,因为里屋实在太干净,铺着木质红油漆地板,需要脱鞋,麻烦不说,臭脚一旦亮出来,还不把主人熏跑了?
一位老头从屋里出来,也操着山东口音:“老太太,是咱们乡下的亲戚吗?”
老太太解释:“不是,是来卖苞米面儿的。咱们要不要留一袋子?”
老头看看地上的三个面袋子:“真够多的,留下这个少的吧!对了,咋卖的?”
那个袋子正是文俊的,他高兴坏了,看看母亲;郭金兰又看看马华;马华又看看老太太,笑道:“我们还真不知道咋卖呢!大婶儿,你就看着给个价吧!咱们是老乡,还能亏待我们?”
这句话够实在的,老两口子顿时就笑了。
老太太说:“我天天逛市场,苞米面现在大价两毛钱一斤,那就给个最高价吧!”
三人很高兴,立刻同意,现在,乡下苞米粒的价格在一毛六到一毛八之间,磨成苞米面虽然有点损失,但能卖上两毛钱也算找了回来,不亏。
老头打开袋子嘴,见苞米面焦黄焦黄的,表示满意,转身拎来一杆五十斤的勾秤,勾起来称量,用山东柳琴的唱腔报数:“哎。。。。。。嗨,哎。。。。。。嗨!要问份量多少斤哪,四十斤呀高高的呀!二四相乘等于八呀,正正好好八块钱哪,那个八块钱哪。。。。。。哎嗨吆喂。。。。。。哎哎嗨。。。。。。哎哎嗨。。。。。。哎哎嗨嗨吆。。。。。。”
“哈哈哈。。。。。。”几人都笑了。看来老头挺开朗的,文艺细胞很浓,不过那不慌不忙的“哎嗨吆”够长的,性急的人可唱不了山东柳琴。
老太太是管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