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风流儿女风流事 >

第24部分

风流儿女风流事-第24部分

小说: 风流儿女风流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大吃当然汲取上次卖青苞米的教训,憨笑回答:“不敢贪吃,怕你骂呢!嘿嘿嘿。。。。。。”
“傻样儿!”媳妇刀子嘴豆腐心,温情地看他一眼,烫酒去了。
今秋,社员们最终将玉米棒子收回场院,心里却隐隐作痛,很明显,年底别指望分红了。
文家西屋堆了一地青苞米棒子,这是生产队直接按口粮分下来的,家家如此。郭金兰愁眉苦脸,挑出成熟点的放在炕头烘着,烘干后可以磨成面粉做干粮。剩下的青苞米只好一顿顿烀着吃,几天后,孩子们渐渐吃腻了。
烧柴也出现短缺。由于冷天来得早,为了取暖,就得多烧柴火,结果旧柴火提前烧光了,可今年的玉米秸贪青,根本不能烧,做饭都成了问题。还是文俊想出了办法:把玉米秸的叶子扒下来,像脱衣服,积少成多,将就着烧。
晚上,文俊躺在炕上,回味神仙姐姐的预言“。。。。。。1977年上街讨饭”。今年的年成差,是不是真要上街讨饭?如果那样,应该去哪里讨?文俊提醒自己,不要杞人忧天,虽然收成不好,但毕竟分到不少粮食,不至于挨饿。
安下心来,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做个好梦。梦里,他的衣兜揣着鼓鼓的老头票,衣服也阔绰,在城里逛街。饿了,他大步流星进了一家饭店,扬声喊道:“服务员同志,给我来二斤油饼和四个炒菜!”说完,他忍俊不止:还笑话武大吃呢!自己是不是变成了“文大吃”。。。。。。
十一月一日,忽然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气温骤然回暖,好像春天来了。
乡亲们的心情也跟着晴朗,抓紧晾晒玉米和柴火。接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里忽然来了成帮结队要饭的。文俊目瞪口呆,神仙姐姐的预言果真应验了,只不过“上街讨饭”的并非他们黑土地儿女,而是操着关内口音的乡亲。这些人多数是妇女儿童,其中还有打着裹脚的老太太。
“家乡遭灾了,听说关外地多、粮食多,我们就来了。。。。。。”
这些千里迢迢坐火车来的乡亲逢人便讲。她们手拿打狗棍,肩搭口袋,衣服补丁摞补丁,“丐帮弟子”似的,挨家挨户讨要。
星期日,不上学,下午,文俊和关东去二愣子家,一起写作业,忽听院子传来阵阵狗叫。二愣子母亲马华随后出屋,只听外面传来“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接着进来三位中年妇女,都在四五十岁。她们是要饭的,肩上的面袋子已经装有少量粮食。
二愣子的父母十几年前从山东过来的,投亲靠友落户正黄四屯。如今听到那三人说山东话,马华倍感亲切,也操着山东口音,打听她们是啥地方人。
“大妹子,看样子咱们是老乡呢。。。。。。”其中岁数较大的妇女说出家乡的名称,然后道出苦衷。
原来,她们的家乡确实遭了灾荒,庄稼连续两年近乎绝收。国家虽然发些救济粮,但粥少狼多,根本不够。社员们别无他法,家里留下男劳力继续生产自救,妇女出来闯关东,找个活路。她们来到东北,发现农村家庭也没钱,只好专门要粮食;当然,粮食多了也背不回去,就在附近城里卖掉,换成人民币,这样轻松多了。
“我的老姐姐啊!呜呜呜。。。。。。”马华听说三位妇女跟自己老家是一个县的,顿时凄然泪下。
这事整的,对方还没哭,她先哭了,好像受灾的不是别人,而是她。她赶忙到外屋,在碗架柜拿来三个苞米面大饼子递给老乡,然后让二愣子去仓房把小米口袋拿来。她要发救济粮了。
“啥?”二愣子愣住了。




第46章 温暖乡情

今年的小米弥足珍贵。春天,生产队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没种麦子;谷子倒是种了,但减产已成定局,而且新谷子还没分下来。因此,陈年小米就是过年的伙食,尹家平时舍不得吃,即使吃一顿也是熬粥,不敢吃干饭。最重要的是尹家的小米根本不多,二愣子清楚,怎能随便给外人?
马华见儿子不太情愿,有些不满。换了平常,她肯定大声呵斥,这次却没有。她擦把眼泪,温和地说:“孩子,她们都是老乡啊!什么是老乡,你知道吗?”
二愣子点点头,眨眨眼,又摇摇头。
马华说:“老乡就是。。。。。。老家的邻居,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就是亲戚啊!你说,亲戚来了,咱们应不应该有个亲戚样?”
二愣子早就知道“老乡”是怎么回事,只是母亲把简单的问题整复杂了,他有点发懵。眼见母亲泪一把水一把的,二愣子不好说别的,推门出屋,转眼拎回一个口袋;口袋瘪瘪的,里面最多二十斤小米。
马华用左手背抹抹眼泪:“老乡啊!你们八成不知道,我们这儿今年也受灾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一碗,要是不受灾还能多给点儿。”
三位妇女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又掏出口袋。原来,要的粮食好几种,不能搀和一起,她们就准备几个口袋。带着温暖的乡情,三碗焦黄的小米倒进三个口袋。三位妇女抱着马华哭起来。
“大妹子,离开关里十多年了,还没忘老家的人哪!”
“让俺咋谢你呢?”
她们这一折腾,文俊等三位小男子汉受到强烈感染,心里一酸,也跟着流下同情的眼泪。
“我要受不了了!”
“嗯哪,我也是!”
文俊的印象里,关里搬来的乡亲过日子都很仔细,甚至有些抠门,没想到尹大婶忽然大方起来。
马华抬手摘下横杆上的手巾,擦干眼泪,对老乡说:“要不在我家等一会儿,我烀一锅青苞米,你们吃饱了再走,秋后的青苞米啃着还挺香的呢!”
“大妹子,你忘了,刚才不是给我们大饼子了吗?这就够了。我们还得抓紧要粮食。谢谢你了!”
那位年长妇女来个三鞠躬,然后领着同伴走了。
马华把她们送出院外,嘱咐说:“村儿里还有不少关内的老乡,要是多多客气,他们都能多给点儿。。。。。。”
天还没黑,那三位老乡忽然返回尹家,肩上大袋小袋,鼓鼓的。由于“生意”不错,她们只顾抓紧要粮,耽误回县城的客车,只好决定不走了。住谁家呢?她们想来想去,觉得马华最好,便回来请这位老乡帮助安排睡觉的地方。
村子叫正黄四屯,全称“正黄旗四屯”,一听就知道满清时按照规划取的名,周边不少村庄大都如此,比如正红三屯、正白二屯、正蓝头屯,或者镶黄三屯、镶红四屯等。解放后,这些屯子改成大队,比如盛丰大队、金星大队、红丰大队,光辉大队等,但乡亲们谁也没忘记老称呼,依旧习惯说“我明天去正黄二屯串个门儿”、“我三姨是镶白三屯的”。。。。。。鉴于这个缘故,八十年代末盛丰乡改成“盛丰满族自治镇”,这是后话。
现在,正黄四屯还是汉族人占多数,当然,早年可不是。这里曾是女真人生活栖息的地方,一直就有几百年前满清贵族跑马占荒抢地盘的说法。后来不少满族人进了关内,这里更显得地广人稀,清政府就把关内的一部分汉族人迁过来,算是整合人力资源。其实,即使清政府不组织移民,也有不少关内的汉族人陆陆续续闯关东,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
早年闯关东的已经是坐地户,但没有忘记故乡,长辈们常常跟晚辈念叨关内老家的地名。令人惊奇的是:讲起祖辈们闯关东,他们都说半路“曾经走丢一个兄弟”或“老家还有一个兄弟看家”,有的还拿出家谱,说以后有机会就找一找;如果久不谋面,就按家谱排辈。乡情,深深植根背井离乡者的心中。
如今,这些前来求助的关内老乡是不是“看家”的亲戚?这都无关紧要了,无需多言,大家多有多给、少有少给;实在太困难的就抱柴烧火,把冷水温成开水,然后用白碗盛着,恭恭敬敬端在远道而来的乡亲面前,请她们喝下去暖暖身子。。。。。。
尹家,如果只来三个妇女就好办了,她们还领来八个妇女儿童,老少都有,总共十一人,根本住不下。马华见老乡们面容憔悴,打算烀一锅青苞米,先让她们吃饱了,然后再想办法安排住宿。老乡们吃了定心丸,纷纷卸下沉重之物,中年的帮助烧火,老的和少的干脆脱鞋上了热炕头,烙烙屁股。
文俊对关东小声说:“这可咋办?我家和你家的西屋倒是空着,可现在成了仓库,死冷的,根本不能住人。哥们儿,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尹大婶儿的麻烦吧!”
关东笑道:“只要变出大炕,问题不就解决乎?”
文俊跟着冒出一句古文:“计将安出?”
关东一指文俊的脑袋:“甚矣,汝之不惠,妄称‘小聪明’也!生产队不是有大炕吗?三十多人睡觉足可,何况十一人乎?”
这家伙总是“乎、乎”的,果然“乎”出办法,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文俊忽然想起司马懿“孔明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的感叹。
不知不觉,厨房大锅的青苞米烀熟了,家里家外十九口人,一顿风卷残云,青苞米啃的一穗没剩。文俊和关东领着十一口人去生产队,这时接近八点,天早就黑了。
生产队的大炕有人住,是陈五更。这位猪倌是光棍。他年轻时也结过婚,媳妇嫌他缺心眼,死活不跟他过了。陈五更倒也痛快,没打没骂就离了婚。他媳妇怀着孩子走的,嫁到外村,不久生下一女。陈五更明白那是自己的骨肉,但没去认,因为没能力养活。
“我的闺女啊!”
想起这事他就暗自落泪,却从来不跟别人说。他原先不叫陈五更,叫陈小子。他在生产队喂百十来头猪,五更就得爬起来烧火温猪食,大家便叫他“陈五更”,算是有了大名。
陈五更见两个男孩儿领来一帮外乡的妇女儿童,莫名其妙。得知实情,他二话没说,赶紧去外面抱柴火,开始烧大炕,让外乡人睡得暖和点。大约一个小时,他摸摸大炕有了热乎气,行李也没拿,空着手到前院的猪食房睡觉去了。猪食房也有炕,只是窗户透风,他才转移生产队的大炕,今晚情况特殊,只好将就一下。
善良的尹大婶,憨厚的陈五更,给红二团两位战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天,他们忽然觉得又长大一些。




第47章 找校长请愿

这些年,总是看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个标语,文俊半知半解,现在终于明白,啥最重要?粮食最重要。次日上学,他跟关东一起走的。半路,他告诉关东,想干件大事,需要商量商量。
“大事儿?好啊!”关东见附近没人,抱拳施礼,“莫非又要写匿名信乎?”
“非也,这次是明着来。我想找校长提个建议,能不能给咱们放几天假。”接着,文俊道出缘由。。。。。。
“好主意!”关东跟他击掌,表示支持。
进了中学大院,两人没去教室,直接奔校长办公室。到了门口,见门关着,关东敲门。
“进来!”里面传出成年男子的喊声。
哥俩小心翼翼推门进屋,只见校长和教导主任在一个屋子办公,办公桌死死顶在一起,两人面对面。
校长五十来岁,男的,叫文清,戴副近视镜,文雅清高,名如其人。他是县城的,还是相当级别干部,不知道犯过什么错误,在红丰大队设立的“五七”干校学习一年,然后到盛丰中学当校长,已经好几年。他讲话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文化较高,深受学生们的尊敬。
文俊和关东还不知道马富贵也在这办公。见到这位“狠人”,哥俩有点打怵,生怕得罪他。他上次对狮大王来个斩立决,至今令人不寒而栗。此刻,哥俩早已忘了自己是“团级军官”,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转身要退出去。
“你们有事儿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